1 病例
患者,女,63歲,既往高血壓病史5年,左腎切除術19年。1月前,受涼出現(xiàn)畏寒發(fā)熱,伴活動后胸悶氣促,伴咳嗽,咳少量白痰。于2010年12月30日收住我院腎內(nèi)科,診斷\"發(fā)熱待查\"住院1w,病情未見好轉,轉往外院就診,收住感染科,診斷\"重癥肺炎,呼吸衰竭,中毒性腦炎,糖尿病,高血壓\",胸部CT提示肺部炎癥,兩側少量胸腔積液,心影增高。給予美羅培南,氟康唑,甲強龍等治療后,病情不穩(wěn),要求轉來我院。2011年1月30日以\"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收住。入院后急查血常規(guī)示:血細胞絕對值升高(17.41×109/L);粒細胞群相對值上升至88.1%,加之有糖尿病基礎,2011年1月20日胸部CT提示肺部炎癥,有抗感染治療指征。老年重癥肺炎患者痰培養(yǎng)主要檢出菌為革蘭陰性桿菌,而這群細菌主要對舒巴坦、頭孢哌酮、亞胺培南和喹諾酮類藥物較為敏感[1]。左氧氟沙星聯(lián)合頭孢哌酮舒巴坦對肺部多重耐藥桿菌有較好療效[2]??紤]外院一直應用碳青霉烯類治療,制定抗感染治療方案:頭孢哌酮舒巴坦鈉3.0g,bid,靜脈滴注;左氧氟沙星0.3g,bid,靜脈滴注。2011年2月2日,患者已經(jīng)規(guī)范初始治療3d,已過抗菌治療起效的窗口期(即用藥48~72h后),咳嗽咳痰明顯好轉,痰不多,偶咳少量鮮紅色血痰,胸悶氣促和呼吸困難較前明顯好轉,仍有低熱(37.0℃~37.8℃),無全身皮疹,無出血。輔檢示:C-反應蛋白提示升高(35.7mg/ml);血沉值升高(46.0mm/h)。2011年2月10日,患者8d以來仍時有低熱(38.0℃~38.6℃),無全身皮疹,無出血。輔檢示:血細胞絕對值正常(9.61×109/L);粒細胞群相對值趨于正常(71.4%);痰培養(yǎng)+藥敏結果顯示鮑曼復合醋酸不動桿菌3+;巨細胞病毒IgM抗體陽性(+),巨細胞病毒IgG抗體陽性(+);ANA(篩選+確認試驗)、ANCA抗原譜未見明顯異常;復查胸部CT提示兩側胸膜增厚;血沉值升高(81.0mm/h)。分析輔檢:患者痰培養(yǎng)提示多重耐藥菌,考慮之前患者曾入住ICU,考慮院內(nèi)感染,但該細菌致病性相對較弱,目前考慮該細菌為定植菌可能性大。同時目前患者ANA及ANCA未見異常,現(xiàn)結締組織疾病證據(jù)不足,同時血象恢復正常,肺部CT提示肺部炎癥較前吸收,胸腔積液亦較前好轉,雖2011年2月7日C-反應蛋白提示升高(81.49mg/ml),但目前發(fā)熱情況考慮感染依據(jù)不足,臨床考慮該患者出現(xiàn)的癥狀可能是由抗生素引起的藥物熱,遂停止抗生素治療。2011年2月25日,自抗生素停藥后,患者一般情況較前好轉,無明顯咳嗽咳痰及胸悶氣促,體溫趨于正常穩(wěn)定,予以出院。
2 討論
該病例的特點是患者在頭孢哌酮舒巴坦鈉聯(lián)合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時,血象逐漸恢復正常,但出現(xiàn)弛張熱,且體溫最高點出現(xiàn)在白天,而夜間回落,這符合藥物熱的體溫變化特點。藥物熱雖然體溫超出正常,甚至出現(xiàn)高熱,但是患者一般狀況大多良好,體溫在夜間下降至正常,這與藥物多在白天應用,而致使藥物熱多出現(xiàn)在白天并多呈弛張熱有關。這與大多感染性疾病白天體溫正常,而傍晚或夜間體溫上升正好相反。然而,在停用抗菌藥物之后,患者的體溫就趨于正常穩(wěn)定,這符合藥物熱診斷依據(jù):①感染性發(fā)熱者應用抗生素后體溫下降,繼續(xù)用藥體溫再次升高找不到其他原因;②感染性發(fā)熱者應用抗生素后體溫反較用藥前更高,不能用原有的感染來解釋,因為患者一般情況好轉;③非發(fā)熱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發(fā)熱,不能用原發(fā)感染來解釋;④有上述任何一項,停用可疑藥物后體溫逐漸下降者。
綜上所述,該患者出現(xiàn)的癥狀可能是由抗生素引起的藥物熱。藥物熱是因為使用藥物直接或間接引起的發(fā)熱[3],是藥物不良反應之一。發(fā)熱見于很多疾病,感染性疾病是發(fā)熱的主要病因,而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療藥物,尤其是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在各個系統(tǒng)的感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由此而產(chǎn)生的藥物不良反應也比較常見。劉茂柏[4]對361例抗菌藥所致的藥物熱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抗菌藥均可引起藥物熱,其中青霉素類藥所占比例為48.48%;頭孢菌素類占30.47%;喹諾酮類藥占6.09%;而其他類抗菌藥所致者相對較少見。陳灝研究表明[5]: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藥物熱患者在各項實驗室指標中C反應蛋白和血沉大多數(shù)升高。該患者血沉值和C-反應蛋白在抗菌藥治療期間均升高,而大多數(shù)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引起的藥物熱不呈現(xiàn)這樣的臨床特征,說明該病例的藥物熱可能是由頭孢哌酮舒巴坦鈉引起。
近年來藥物熱的發(fā)生率有增高的趨勢, Lohr等報道在發(fā)熱待查中約1%~2%是由藥物引起[6],Kumar報道為2.5%~10%[7]。秦樹林等[8]對不明原因的長期發(fā)熱患者的病因分析中發(fā)現(xiàn)藥物熱發(fā)生率約為1.8%,楊興祥的報道為9.4%[9]。而藥物熱的診斷缺乏特異性標準,而抗感染藥物引起的藥物熱容易與感染性疾病本身引起的發(fā)熱相混淆,臨床上較難判斷。這需要臨床治療過程中提高警覺性,根據(jù)用藥史、疾病的發(fā)展情況、患者臨床表現(xiàn)、停藥后的反應及排除其他發(fā)熱原因等綜合分析,從而明確診斷,減少藥源性疾病引起的藥害事件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Salvatore CM,F(xiàn)onseca-Aten M,Katz-Gaynor K,et al.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ith in interleukin-12 knockout mice results in improved bacterial clearance and reduced pulmonary inflammation[J].Infect Immun,2007,75(1).
[2]李文,吳斌.左氧氟沙星聯(lián)合頭孢哌酮/舒巴坦治療肺部多藥耐藥桿菌感染療效觀察[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0):1266-1267.
[3]Lipsky BA,Hirchmann JV.Drug Fever[J].JAMA,1981,245(8): 851-852.
[4]劉茂柏,曾曉芳.361例抗菌藥物所致藥物熱文獻分析[J].海峽藥學,2008,20(12):154-155.
[5]陳灝,任振義.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致藥物熱的臨床特征[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8,37(3):76-78.
[6]Lohr LA.Prolonged fever of childhood orgin[J].Chin Pediatr,1997,16(9).
[7]Kumar KL,Reuler JB.Drug fever[J].West JMed,1986,144(6):753-755.
[8]秦樹林,劉曉清,王愛霞,等.不明原因長期發(fā)熱110例臨床分析[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8,37(9): 605-606.
[9]楊興祥,邱醇功.原因不明發(fā)熱的病因分析[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9,38(10):702-703.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