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更好地指導(dǎo)臨床診治。方法 分析12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資料,對其病因進行分析總結(jié)。結(jié)果 78例(61.4%)位于上消化道;49例(38.6%)位于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原因是消化性潰瘍,48.7%,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變(16.7%)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12.8%);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腫瘤和炎癥性病變,分別占55.1%和16.3%。結(jié)論 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以上消化道多見,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潰瘍占首位,而下消化道出血則以瘤多見。
關(guān)鍵詞:消化道出血;病因;診斷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急癥之一,也是多種疾病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病情急、變化快,病死率為3.6%~21.0%,在老年及高危人群高達40.0%[1];病變部位及性質(zhì)決定著治療的手段和療效,處理不及時常引發(fā)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文選取重慶市銅梁區(qū)人民醫(yī)院2014年1月~3月收治的12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資料,分析其原因,以更好地指導(dǎo)臨床診治。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組共127例患者,男88例,女39例,男∶女=2.3∶1;年齡24~78歲,中位年齡54.5歲。因嘔血就診者34例,因黑便或便血就診者61例,因同時嘔血和黑便就診者23例,否認嘔血或黑便史、以其他癥狀(頭暈、心悸、腹脹等)就診,大便隱血陽性者9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排除因口、鼻、呼吸道疾病出血吞入食管及藥物、食物造成的大便變黑情況。所有患者均行內(nèi)鏡檢查(胃鏡或纖維結(jié)腸鏡),必要時履行病變部位活檢。對內(nèi)鏡未明確病因者,進一步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41例)、膠囊內(nèi)鏡(17例)或剖腹探查手術(shù)(6例),直至明確病因,對于腫瘤性病變行手術(shù)切除后病理檢查證實;經(jīng)以上程序未明確出血原因者列入不明原因。
2 結(jié)果
2.1消化道出血的部位 127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中,78例位于上消化道,49例位于下消化道,分別占61.4%、38.6%。胃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部位,占52.6%(41/78),其次是十二指腸及膽道、食管,分別為37.2%、10.2%。小腸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部位,占57.1%(28/49);其次為結(jié)腸、直腸及肛周,分別占30.6%、12.3%。
2.2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和腫瘤常見,分別占48.7%、16.7%、12.8%和9.0%。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腫瘤和炎癥性病變,分別占55.1%和16.3%;其中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經(jīng)本診斷程序仍未明確出血原因。
3 討論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癥狀,根據(jù)出血部位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和膽胰等病變引起的出血;胃空腸吻合術(shù)后的空腸上段病變所致出血亦屬此范圍。Treitz韌帶以下的腸道出血稱為下消化道出血。臨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見,本組資料占61.4%。消化道出血可發(fā)生于各年齡階段,與性別有一定的關(guān)系,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本組資料顯示男∶女=2.3∶1,與文獻報道接近[2]。男性多見可能與不良嗜好如吸煙、飲酒,不良飲食習(xí)慣及勞累等多因素有關(guān)。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癥、機械性損傷、血管病變、腫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其病因復(fù)雜;不同的消化道部位出血原因有差異。盡管強有力的質(zhì)子泵抑制劑等抑酸藥能有效治療消化性潰瘍,但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仍以消化性潰瘍占首位,本組資料有38例(十二指腸潰瘍21例、胃潰瘍17例),占48.7%,與文獻報道相似。老年人則以胃潰瘍多見,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guān):胃黏膜退行性病變,防御能力差,易受損害;同時,動脈硬化引起胃黏膜血流量減少,加之患者心功能下降,胃黏膜淤血、缺氧,影響?zhàn)つさ脑偕迯?fù);此外,老年人常因有心臟、腦血管疾病及風(fēng)濕性疾病而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質(zhì)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等,破壞胃黏膜屏障,可加重或促進消化性潰瘍的形成。急性胃黏膜病變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上消化道出血較常見的病因,分別占16.7%、12.8%。此外,腫瘤在老年患者占較大比重,與老年人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吞噬細胞功能減退、胃黏膜上皮細胞增殖與凋亡失衡、胃黏膜退行性變、腺體萎縮等有關(guān)。
下消化道出血在整個消化道出血中比例相對較小,本組資料占38.6%。大多數(shù)下消化道出血來源于結(jié)腸和直腸,小腸出血僅占整個消化道出血的3.0%~5.0%。結(jié)腸腫瘤和息肉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血管病變和憩室引起的出血少見。本組資料顯示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腫瘤,占55.1%,其中大部分源于小腸,占34.7%(17/49);17例小腸腫瘤中惡性腫瘤13例,分別為腺癌7例、淋巴瘤3例、類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惡性神經(jīng)纖維瘤1例;良性腫瘤4例,包括平滑肌瘤、腺瘤、血管瘤、脂肪瘤各1例。結(jié)腸癌8例,占16.3%(8/49)。腸道炎癥性病變、腸道息肉和外科手術(shù)后出血是其次的原因,分別占16.3%、6.1%和6.1%。血管性疾病、憩室、肛門直腸病變是相對少見的原因,各占4.1%。由此可見,本組資料顯示的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與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存在較大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國家、種族、患者飲食生活習(xí)慣、年齡、樣本量及不同醫(yī)療機構(gòu)收治的患者不同等諸多因素有關(guān)。
消化道出血病因繁多,雖有許多診斷方法可以明確出血部位及病變,但少數(shù)病例仍存在診斷難度。內(nèi)鏡檢查是首選診斷措施,可以清晰地觀察消化道病變,必要時取活檢做病理檢查,診斷陽性率高。本組127例患者均行胃鏡或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及原因的有78例,陽性率為61.4%。對于內(nèi)鏡未明確病因的41例患者進一步行DSA檢查,23例明確診斷;17例行膠囊內(nèi)鏡檢查,11例明確診斷。因此,在常規(guī)胃腸鏡檢查難以明確病因,尤其是懷疑小腸出血時,可進一步履行DSA或膠囊內(nèi)鏡檢查,腫瘤性病變多需手術(shù)病理證實。由于消化道出血原因的多樣性及復(fù)雜性,本組資料有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經(jīng)上述檢淺層病變愈合,未能及時行相關(guān)檢查,真查仍未明確出血病因,可能由以下因素所致:患者就診較晚、黏膜正的出血灶已消失或檢查方法的缺陷等。因此,在臨床實踐中總結(jié)摸索出一些消化道出血原因的分布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選擇檢查手段,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診治水平。
參考文獻:
[1]黃一沁,于曉峰,陳潔,等.705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xué)雜志,2012,3(23):8-9.
[2]陳潔,于曉峰,項平,等.1431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J].上海醫(yī)學(xué),2011,28(7):589-590.
[3]陸再英,鐘南山,等.消化道出血[M].第7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內(nèi)科學(xué),2013:10.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