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護理干預在胃腸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方法。方法 將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于我科的胃腸癌術后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均分成觀察組33例以及對照組3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預防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后血栓形成發(fā)生率情況。結(jié)果 在經(jīng)過不同護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僅有2例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占6.1%(2/33);對照組患者共有13例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占39.4%(13/33);對照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幾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 針對于胃腸癌患者而言,在術后給予預防干預護理措施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在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護理干預;胃腸癌;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
在所有的外科手術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于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尤其是針對于惡性腫瘤患者而言其發(fā)病率更為常見,導致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則是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血流緩慢所導致的[1]。有相關文獻指出,伴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死亡率約占4%左右,若同時伴發(fā)肺栓塞則死亡率可達到40%左右[2]。對胃腸癌手術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護理干預可進一步降低和減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幾率。此次研究中我科對33例胃腸癌術后患者給予預防性干預措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于我科的胃腸癌術后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均分成觀察組33例以及對照組3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預防護理干預;其中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38~86歲,平均年齡(65.3±13.2)歲,其中包括12例直腸癌、10例結(jié)腸癌、11例胃癌;觀察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40~88歲,平均年齡(68.3±15.2)歲,其中包括10例直腸癌、13例結(jié)腸癌、10例胃癌。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和年齡等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tǒng)護理干預。術后第1d給予復方丹參片、小劑量腸溶阿司匹林降低血小板集聚。同時告知患者和家屬關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嚴重性以及對患者身體的影響,指導患者采用正確姿勢翻身1次/4 h。防止不必要的股靜脈穿刺。保證患者留置套管針暢通,防止留置時間過長從而增加血栓的形成幾率。
1.2.2觀察組 除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案外,觀察組同時制定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計劃,主要包括:術前評估、臥位護理、運動指導、飲食計劃等。具體措施如下:
1.2.2.1術前評估 針對于肥胖、年齡在65歲以上、糖尿病且有吸煙史患者,應當做好術前評估。對其講述導致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和后果,告知患者和家屬危害性提升患者的依從性,使其能夠主動配合治療。對于有吸煙史的患者需讓其戒煙,同時給予患者低脂以及富含維生素纖維的食物,同事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活動方法。
1.2.2.2臥位護理 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視患者病情好轉(zhuǎn)情況可盡早提高雙下肢利于靜脈回流,避免患者過度屈髖對回流造成影響,同時可為患者采用梯形墊放置于膝下,具有較好的效果。
1.2.2.3壓迫法 對的患者進行患肢間斷氣囊壓迫法以及減壓彈力襪等多種方式能夠加快血液回流,從而有效降低患者血栓的形成?;颊咝g后2 d可以給予彈力長筒襪,但在選擇時需注意根據(jù)患者的的小腿周徑、以及腳踝大小合理選擇。
1.2.2.4運動指導 告知患者盡可能早期進行積極活動,術后定時更換患者體位,同時進行下肢肌肉收縮。指導患者盡可能用力屈伸踝關節(jié),10次/d,5 min/次。麻醉清醒后多做咳嗽以及深呼吸動作。除上述之外,給予患者被動鍛煉。將患者腓腸肌處拖起,使小腿肌肉間歇性受壓,另一支手握住患者腳掌,伸屈踝關節(jié)。對腓腸肌和踝關節(jié)進行刺激。10次/d,直到患者能夠下床活動為止
1.2.2.5制定飲食計劃 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可給予富含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高纖維食物,可多給予患者水果、新鮮蔬菜,同時以偏酸性食物為主。盡可能多喝水以調(diào)節(jié)血粘度。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進行比較。下肢深靜脈血栓由專業(yè)醫(yī)生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或患者臨床特征確定。
2結(jié)果
在經(jīng)過不同護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僅有2例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占6.1%(2/33);對照組患者共有13例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占39.4%(13/33);對照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幾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胃腸癌手術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特點: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臥床時間長[3];麻醉藥物對患者下肢靜脈血管造成影響,減緩血流速度和收縮功能;由于手術的影響激活了內(nèi)源性凝血因子,增強了血小板凝聚力,同時術后胃腸減壓以及禁食等各種因素都將導致患者血液濃縮,進而加大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為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可采用抗凝藥物降低血液粘稠以及通過降低血液瘀滯性使靜脈回流。術后對患者進行下肢主動或被動鍛煉、按摩以及采用空氣波壓力治療儀等多種措施可幫助靜脈回流。本次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預防護理干預措施,有效降低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在術后給予預防干預護理措施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在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秀芳.胃腸癌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干預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8,24(10):146-148.
[2]李瑞利,宿桂霞,李勇,等.胃腸癌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干預護理[J].河北醫(yī)藥,2010,32(15):135-136.
[3]萬翠萍,郭穎,林云鶴.中西醫(yī)結(jié)合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3):143-144.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