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出社會之前,有位知名的社會學(xué)教授寫了一篇文章,說臺灣適婚年齡女多男少,比例失衡,呼吁女人不要變成大齡剩女。
當(dāng)時,家里有女兒的都緊張,仿如女人身價頓時下跌、男人也一時變成炙手可熱。
“你呀,眼光別太高……”這句話,大概就是當(dāng)時流行起來的。
我那時很不喜歡這種“要趕著搶才會有人娶”的說法?!皶粫腋!北取坝袥]有人嫁”重要得多吧。
而且,要嫁其中對的那一個,總不能因為僧多粥少就放下臉來搶飯吃吧。
“有自己的眼光”有什么錯呢?如果不顧自己的眼光,那除非是你評估錯,否則婚姻鐵定錯。
眼光若高,為了有人娶就來放低,婚后不可能真會甘心付出。愛王子卻嫁了青蛙的女人,除非遇上奇跡,人生只有默默承受青蛙的黏液。
每個世代女人的擇偶眼光高低不同。最近看到有篇日本的報道,談及未婚職業(yè)婦女擇偶條件的變化,的確有趣。
30年前,日本女人要高就,講“三高”,高學(xué)歷,高收入,身高高。
后來隨著經(jīng)濟泡沫化,眼光就踏實了,變成“三平”:平均的收入,平凡的外貌和平穩(wěn)的性格。
這樣的男人,可以讓她們過著平淡的生活。
然后,又變成了現(xiàn)代的“四低”:低姿態(tài),低依賴,低風(fēng)險,低成本。
低姿態(tài),不是卑躬屈膝的意思,指的是不耍大男人;低依賴是自己獨立,不會事事叫老婆;低風(fēng)險是指能夠保飯碗,不被裁員;低成本指的是生活節(jié)約。
日本男人也要四低女人:低干涉、低要求、低波動(拜托不要動不動就翻臉!)和低成本(不要虛榮了?。?。
以前的女人,很怕被人家說是“大齡剩女”,沒很久前,29歲算大拉警報了,但現(xiàn)代女人倒是寧愿面對這個事實。我常聽到三四十歲的單身女子自我解嘲:“哈,我就是嫁不出去”啦,或說:“對啦,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心里倒是坦蕩蕩的。
能自我解嘲,表示不自卑。
歷史上的女性偉人,其實不少是沒嫁出去的,像特麗莎修女,像南丁格爾。嫁不出去又怎么樣?
高不成,低不就也是好概念。人要找到“中意”的人,除非女人被打昏頭了,否則對象還真的不可能比她們自己的程度和人品差太多;差太多,是一時憐憫,假裝成了愛情,清醒之后,會懷疑自己眼前是不是長了繭!
若對象的程度和層次比她們好太多,通常是女人都得花一生來迎合,也會邁入為了爭取認(rèn)同失去自己的喜怒哀樂的一途。開個玩笑說,就算是歷史上最聰明如武則天(進宮絕對是“高就”),也到了她老年才能做皇帝,豁出去稱心如意做她自己!
(據(jù)《廣州日報》吳淡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