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迎來黨的生日。長期以來,提起建黨史,人們津津樂道的多是陳獨秀、李大釗等黨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而對諸如李書城、譚平山、李季等人在建黨中的作用和貢獻了解甚少。
譚平山:與李大釗陳獨秀齊名
譚平山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后轉入國民黨,并被選為廣東省參議員。在中共的早期黨員中,他最早提出政黨問題并闡述了政黨內(nèi)涵。
1920年,譚平山與陳獨秀等聯(lián)絡,在粵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廣州共產(chǎn)黨支部建立時,譚平山成為首任書記。1921年黨的“一大”召開時,他因事未能出席而讓陳公博做代表赴滬。1922年“五一”節(jié),他發(fā)動廣州10萬工人群眾舉行大游行,本人舉著紅旗走在隊伍最前面。當時,中共黨內(nèi)有“南譚(平山)、北李(大釗)、中陳(獨秀)”之說。
1924年,國民黨進行改組,譚平山因有同盟會員資格、是廣東名流并有共產(chǎn)黨推薦等多重優(yōu)勢,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并被孫中山任命為中央組織部長。1927年夏,他參與領導南昌起義并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的實際主席;南昌起義失敗后,譚平山被迫流落港澳。在此期間,武漢國民黨中央宣布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也將譚平山直接開除黨籍。后來,周恩來曾回憶說:“譚平山被開除黨籍的原因,是張國燾反對南昌起義,譚平山對一位師長說,張國燾若反對起義就把他殺掉。后來有人把這事告訴了共產(chǎn)國際代表,共產(chǎn)國際代表就決定把譚平山開除了?!?/p>
此后,譚平山發(fā)起組織第三黨,1948年初參與創(chuàng)建民革。新中國成立后,譚平山被任命為政務院政務委員、人民監(jiān)察委員會主任,直到1956年病逝于北京。
李季:翻譯作品影響毛澤東
李季191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英文系,1920年參與籌建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上海發(fā)起組15名成員之一。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時期,他主要埋頭翻譯海外社會主義思潮論著,著名的《社會主義史》就是他翻譯的。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李季遭遇了社會主義思潮。為弄清楚風行國際的社會主義思潮之來龍去脈,他開始著手翻譯《社會主義史》。在社會主義知識荒的當時,《社會主義史》在勾勒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方面功不可沒。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和斯諾談話時曾說,他在讀了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李季翻譯的《社會主義史》等書之后,“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足以表明李季翻譯的《社會主義史》在當時的震撼力。
黨的一大召開時,李季因忙于辦理出國留學事務未能參加。1922年,李季與朱德一起留學德國,后赴蘇聯(lián)學習。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已回國的李季參加了托派組織,1929年被開除黨籍。1950年,李季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聲明,檢討了自己托派的錯誤。李季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國家出版總署特約翻譯,1967年2月在上海去世。
李書城:中共一大在他家召開
李書城是中國近代史上叱咤風云的反清將領、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驅、辛亥革命的元勛和武昌首義的元戎。建黨之初,李書城毫不猶豫地將寓所變成中共早期組織的活動中心。他的弟弟、上海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李漢俊,就是以李公館為中心向國內(nèi)傳輸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資訊。李書城則以舉家之財力支持中共早期組織的活動。
在李書城對于中共早期組織種種掩護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關于中共一大會場被搜查”的問題。通常說法是:1921年7月30日晚,一陌生人沖進法租界李書城寓所——中共一大會場,隨即匆匆離去。十幾分鐘后,一批法國巡捕和中國密探搜查了這所房子,這時會議代表已安全撤離,兩天后在嘉興南湖繼續(xù)舉行會議。
當年,法租界警察確實搜查了中共一大會場,但只是履行了搜查程序,而對于至關緊要的會場散落的文件,警察們并沒有翻動;對于樓上臥室均未作任何搜查,甚至連房門都未要求打開。巡捕走后即至李家的“一大”代表包惠僧回憶說,李漢俊當時向他這樣講:“巡捕們搜查得很馬虎,寫字臺抽屜內(nèi)有一份中國共產(chǎn)黨黨綱草案沒有來得及收檢,他們竟沒有發(fā)現(xiàn)?!碑敃r倘若沒有李書城的政治聲望和影響力,中共一大會場被搜查的后果是難以預料的。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遣李書城之侄李聲簧(中共黨員)與他建立聯(lián)系。1948年,李書城敦促白崇禧與中共和談,逼迫蔣介石下野,后赴湖南勸說老學弟程潛起義,給予蔣介石、白崇禧之流以有力打擊。并且,他還秘密前往解放區(qū)與劉伯承、陳毅進行了關于和平解放湖北的談判。
新中國成立后,李書城在周恩來的親自過問下,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首任農(nóng)業(yè)部長,1965年病逝于北京。
(綜合《北京日報》《縱橫》《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