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北京城里的十三爺迷們慕名而來,想象十三爺?shù)囊皇烙⒚⑼驹诤喡拇罂忧盁o不覺得幾分失落和凄涼
6月炎熱的一天,記者坐北京公交917路直奔河北淶水,在漸村站下車,一路尋覓十三爺墳。相鄰的幾個村莊格外噌雜,超市、洗浴中心、棋牌室等一應俱有,只有到了東營房村,看到聳立的王爺墓地的石牌、牌樓,才發(fā)覺這里奇特的靜謐和曠達,那種少有的氣定神閑的古典感覺撲面而來。
東營房村就是十三爺墳的看陵人后代聚集而成的,有千戶人家。村里人直呼的“十三爺”,是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繼位后封十三弟為怡親王,治國上倚靠甚多,可惜英年病逝。此王爺墳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前朝后寢,布局宏大,但地宮文物在上世紀30年代被盜搶,成排的大柏樹遭砍伐。只憑著剩下的幾座精美稱絕的牌樓、華表柱等地面建筑,2006年被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走進村里,隨意找中老年人聊天,個個談興甚好,他們散坐在石碑前聊開了,還互相反駁、舉證。從建陵時間算起,距今己相隔二三百年,石碑無語,殘陽迷離,眾口難調。圍繞十三爺墳及后來遭際的鄉(xiāng)間傳說進入不了正史,就像夜色中的吱喳嗚叫的飛鳥,劃過樹梢,有飛行的線路,卻無明顯的痕跡,但構成鮮活、靈動的陵園氛圍。
坐西朝東,按皇上建制
十三爺墳位于淶水縣城北20里,村里人愛提及的是,墳墓的準確位置是在東營房村南側“云溪水峪灣”,典雅的五個字透著難得的書卷氣,彰顯皇家風水的溫潤和高端。
素有研究的46歲張小民在家中比劃著說,十三爺墳有“內外圈”之說,圓寶頂之西300米處有一條丘陵延綿,山形成龍椅狀,此為山水“內圈”,而“外圈”則在龍崗丘陵以西30里以外的太行山脈,山形也是三面環(huán)抱,與丘陵走勢遙遙相對。
張小民從事工程外包工作,對建筑的形狀特別敏感。他說,陵區(qū)以中軸線貫穿東西向,有五孔石拱橋、三孔石平橋、羅佝橋,原來橋下潺潺流水,環(huán)似玉帶,神路上建有火焰牌樓、四柱七樓石牌坊、華表等,層次極為分明。“一般王爺墳是南北向,偏偏十三爺墳是坐西朝東,老人說是按皇上建制蓋的。”
老輩人曾形容說,原來看十三爺墳的形狀,轉一圈看就像一頭“蠻公牛”,再一看“公牛”又跑了,似乎感覺到長久不了。而張小民的眼光不同,他回憶道,小時遙看漢白玉構成的陵墓建筑,就像一群“白羊”在那兒悠閑地趴著。
最讓張小民自豪的是,尚存的幾座牌樓、華表制作精美,國內罕見,人見人愛。他舉例說:“哎呀,那倆華表一是火柱,一是水柱,雕有五條龍,技藝高超,價值連城?!弊谝慌缘?2歲的劉江補充道: “北邊的那個華表一泅水,過了三天準下雨,我親眼看到過。”
可能從幾代父輩那里得到的傳言,遇見的幾位老人異口同聲地說,十三爺是讓皇位不坐的人,是幫雍正整江山、滅政敵的武人。65歲的郭井龍說: “宮廷里爭來爭去,誰也不服誰。雖然十三爺沒當上皇上,但哥哥皇上尊敬他,所以他的陵墓建筑不小?!辈簧倮先丝催^電視劇《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從劇情里建立了對十三爺?shù)挠∮?,只是嫌十三爺?shù)膽蚍萏佟?/p>
地宮成子孩子們的嬉戲地
村里的老人們一口認定,對十三爺墳盜竊最嚴重的該是上世紀30年代中期宋哲元所屬的29軍部隊,盜竊整個地宮,殃及上面建筑,砍伐了成排的松柏樹。
77歲的郭滿倉轉述小時聽到的場景:軍閥混戰(zhàn)時期,29軍在村里住了一個連,住了一個多月,突然盜搶地宮,把里面的東西取出來,當時交通不便,用駱駝運走。也有老人說,當時還找來十輪美式大卡車參與運輸。75歲的胡廷玉伸出兩根手指說:“我聽說是用兩輛軍車拉走的。”
幸虧80歲以上的老人還留存當年的景象,記得兵荒馬亂的野蠻和無序。83歲的郭井懷回憶道:“當時我四五歲,看見宋哲元部隊在村里練操,揮著寬大刀,臂膀上有紅箍條,全村都在看熱鬧。盜墳時,兵把著,不叫村民去。打開墳頭的第一道石門簾,是純漢白玉石?!?7歲的郭文芳也是一個重要的在場者:“我小時候,寶頂還好好的。那天宋哲元部隊帶著武器封鎖,不讓我們上去。只看見兵來回跑著,他們找墓道,打開封包土、土砌墻,東西拿走。”
殘缺的地宮后來成了村里孩子們嬉鬧的地方,在亂世中不斷呈現(xiàn)被蠶食的衰敗情景。75歲的胡廷玉曾看到一件破爛的大龍袍被人扯上來,地宮里的石料被人陸續(xù)取走;65歲的郭井龍小時就愛鉆在黑咕隆咚的地宮里,看著腐爛懸棺和水井發(fā)呆,還見到有人冬天燒漢白玉大石頭取石塊;在村里做燒餅的楊大姐今年60歲,她邊烤餅邊笑著說: “五六歲時老跟男孩們在地宮邊上鉆棗樹叢,洞早就封閉了,留下碎石頭,有的綠瓦閃著亮光?!?/p>
記者看到,今天的地宮原址恢復了農田的模樣,大坑里的地宮入口處只是一簇草叢,周圍栽種好幾圈玉米。地宮的邊上孤獨地長著一棵小樹,在颯颯山風中無奈地搖晃著。
聽說曾有北京城里的十三爺迷們慕名而來,想象十三爺?shù)囊皇烙⒚?、威望,站在簡陋的大坑前無不覺得幾分失落和凄涼。
盜竊頻發(fā),保護升級
村里上歲數(shù)的人恨日本鬼子。郭文芳憤恨地說:“日本人來后,我們村就成了拉鋸村。他們簡直無惡不作?!?/p>
90歲的劉負說,日本兵拆十三爺墳的磚墻,去蓋附近村莊的炮樓,以阻擊抗日武裝的襲擾。坐在老槐樹下的幾位老人一致認為,這次拆磚墻,對十三爺墳的格局破壞極大,加快陵寢主體地面建筑的潰滅。
到了今天,老人們講得最多的是前幾年倆華表柱上的“望天吼”兩次被盜竊的故事,版本略同,細節(jié)不一。郭文芳說:“盜賊們在夜間開著五噸吊車,直接吊走‘望天吼’,到了海港,都快要運走了,被守衛(wèi)發(fā)現(xiàn),拿回來擱在大隊辦公室,想不到第二次又被盜走。追回后就不敢放在村里,擱在縣一中。我有時上淶水,就到一中門里看幾眼?!?/p>
就是從“望天吼”被盜開始,十三爺墳從二級保護改為一級保護,在陵寢區(qū)安裝多處攝像頭。70出頭的胡廷玉正式當上看陵人,一看就是7年,夜晚守望時“真是出奇地寧靜”。
喜愛閱讀的張小民提及,女作家鐵凝90年代的短篇名作《孕婦和?!肪褪且允隣攭灋閷懽鞅尘?。回來一查,果然如此,作家細膩地寫出一位農家孕婦回家路上對幸福期盼的心緒,特地點到孕婦認真描摹倒立在路旁的墓碑上的17個大字:“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
作家還寫道: “四下里是如此的曠達,那氣派、堂皇的漢白玉牌樓宛若從天而降,突然矗立在大地上,讓人毫無準備。即使對這牌樓望了一輩子的老人,每逢看見藍天下這耀眼的存在,仍不免有種突然的感覺。”
真實中的村民又是怎樣表述呢?他們念想最多的卻是十三爺墳原本環(huán)繞不盡、早已喪失的水系,郭井龍說:“水大,有魚,來回游。”郭文芳心儀的是: “四座橋,人工河,繞著來回流?!惫?、胡廷玉嘮叨的是,“五孔橋上像盧溝橋的那種好看欄桿。”
46歲的張小民始終懷念小時候的那種聽覺:十三爺墳成片樹林里陣風吹襲后的那種回聲,縹緲,瑣細,輕盈而又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