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說“謝謝”是很常規(guī)的一件事。但在中國,卻可以令人很費解。
我聽到一些漢語的時候也會覺得不客氣,但其實它們并不是出于粗魯。而是本來就是這樣。下面是一些我在中國是日常生活的一些經(jīng)典場景:
乘客在擁擠的地鐵中一邊擠一邊喊“下車!”?!安缓靡馑肌薄氨浮薄皩Σ黄稹边@些都聽不到。
在公共場合,手機響了會有人高聲說“喂”,在擁擠的劇院會聽到高分貝的叫喊和回應(yīng)。
就餐者會大喊“服務(wù)員!服務(wù)員!”,以要求得到一個杯子、一個碗或者一雙筷子。而不是“小姐,請問,能給我再來一杯啤酒嗎?”
這是街上的禮儀。在更親密的關(guān)系里,表示客氣的語言同樣很復(fù)雜。另一方面,中國人又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溫柔和禮貌。
例如,在北京有說“慢走”的傳統(tǒng)。慢的意思是slowly,走的意思是walk,或者通俗地說就是“walk slowly”。我在北京的時候,小店店主都會說“慢走”來溫柔地表示再見。說“慢走”的時候,聲音一般很輕,聽起來比“祝你有高興的一天”真誠多了。有時候我只拿一件T恤去附近的干洗店,就是為了離開時能聽見“慢走”。
同時,好朋友之間,你行為所表示的客氣和言語表示的不客氣之間的對比可以很莫名其妙。
和朋友在飯店的時候,有一個很精心的細節(jié)是,有人會細心地從大碗里夾一些菜放到旁邊人的盤子里。這是很細微又很完美的姿態(tài)。還有人會在給自己倒茶或倒酒前,先給其他人倒上??梢矔腥苏f“給我鹽”,而不說“請”或者“謝謝”。
我的中國朋友們說,他們意識到西方人說漢語的時候,會用很多“請”或“謝謝”。他們說,實際上,對中國人來說,我們用得太多。漢語語言學(xué)家詹開第表示,說“請”,如“請把鹽遞給我”,在中國會有禮儀上的相反效果。對彼此禮貌的中國說話方式是縮短與你的社會距離。而說“請”是為了加入一種緩沖或空間,以此來說明,實際上我們之間需要一些禮節(jié)形式。
西方人學(xué)習(xí)的第一個普通話表達常常是作為問候的“你好”,第二個可能是“謝謝”。這是一種讓人欣慰的學(xué)習(xí)語言的方式。但是值得牢記在心的是,如何大方得體地對中國人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