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浩
〔摘要〕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音樂教育哲學逐步形成了審美音樂教育哲學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兩種范式并存的局面,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注重音樂的獨特性及超驗性,將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實踐音樂教育注重音樂與多種學科相融合的多樣性。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對音樂本質解讀的不同,相同的是兩者都面臨著來自自身與外部的挑戰(zhàn)。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為音樂教育和穩(wěn)定與統(tǒng)一起到了奠定作用,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則為人們理解音樂開辟了更加寬廣的領域。
〔關鍵詞〕音樂教育教育哲學審美教育實踐教育
審美音樂教育哲學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相互影響,并在相互制約的過程中得到拓展,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在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持續(xù)向縱深發(fā)展。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兩者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也在不斷升級。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為音樂教育和穩(wěn)定與統(tǒng)一起到了奠定作用,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剛為人們理解音樂開辟了更加寬廣的領域。
一、審美音樂教育哲學
審美藝術不同于機械藝術,其是以愉悅的情感作為直接意圖的藝術,不帶有目的性的將有意表現為無意,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特征。對美學藝術的鑒賞并不局限于它的形式,而是注重它的內容。1970年出版的由貝內特·雷默所著的《音樂教育的哲學》是審美教育運動的頂峰,成功拓展了50、60年代蓬勃的審美教育運動,也使得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體系得到了完善。音樂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不僅其本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同時也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審美教育陶冶著人類的情感,因此雷默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中提出了“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的概念。
雷默認為,音樂教育的本質和價值以音樂的本質和價值為前提,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強調“音樂性”,即“審美性”,因此,音樂教育應該以音樂的審美品質為中心。旋律、和聲、節(jié)奏、力度等等都體現著音樂價值和獨特性,因此,音樂的價值在于其自身。音樂教育要以培養(yǎng)審美感知力為核心,獲得審美經驗,當審美感知力與審美反應共同發(fā)揮作用時,就可以獲得審美經驗。審美感知是相對復雜的多種行為的融合,如回憶、關聯、辨別等等,而這些行為都可以在客觀因素的影響下進行改變,都是能夠教授的。但是審美反應卻完全是一種主觀現象,其具有情感反應,無法進行直接傳授,這就需要由事物本身的審美品質來決定。因此,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敏銳、準確、熱情的感知能力,以便做出敏銳、準確、熱情的反應。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敏感性,在不同層次、不同活動中的音樂教育所選用的音樂,必須是具有真正表現力的音樂,聽覺活動最能夠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
20世紀80年代《音樂教育的哲學》(第二版)出版,第二版依然保持著第一版中對音樂教育的前提、審美原則等等,不同的是借鑒了其他學科的理論對審美哲學進行深化的提升,并強化了情感的審美教育特征。在多元化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音樂也必然向多元發(fā)展,不同的音樂文化以千姿百態(tài)的形式綻放。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對音樂作品的審美品質不能受功利性和目的性而影響價值觀,這也是情感審美音樂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
音樂教育哲學對審美信念的追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益退散,甚至受到了一些質疑。音樂教育哲學開始了實踐的全新范式,以戴維·埃里奧特所著的《關注音樂實踐》為代表,從而形成了審美范式與實踐范式并存的局勢,結束了審美音樂教育哲學作為統(tǒng)一音樂教育哲學的局面,將音樂教育哲學帶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基本前提不同于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強調音樂教育的本質于音樂本質,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取決于音樂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這個基礎上,埃里奧特構建了與雷默不同的音樂教育哲學。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強調音樂的多樣化,其涵蓋四個層面,包括行動者、行動、行動的結果以及實踐的語境,這四個層面相輔相成,彼此關聯。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認為,音樂不單單只是作為聲音存在,而是這四個層面的綜合效果,這四個層面都會對音樂的意義發(fā)揮作用,擺脫了對音樂技巧和形式理解的束縛。
想要為音樂教育奠定扎實的基礎,就必須接受當代音樂文化。當代音樂教育同樣面臨著多元挑戰(zhàn),不僅是內部還是外部。每個學生的語言、年齡、民族、家庭環(huán)境、音樂能力等等都具有獨特性,音樂教育要重視學生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教師同樣也體現著不同的文化,不過教師是教育的直接參與者,因此,教師要引導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認知多元現實,并培養(yǎng)學生善于根據自身特點來發(fā)展自己。音樂是多元文化的匯聚,它存在于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主流文化與支流文化之中,這些文化對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而言具有同等的效應。
在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中,以音樂經驗取代了審美音樂教育哲學中的審美經驗。學生在音樂經驗中收獲成長、認知與愉悅,與審美音樂教育理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強調多元文化音樂課程,重新定義了人與音樂的互動關系,是當代音樂教育思想發(fā)展的趨向。
三、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及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反思
音樂是一種多樣性的人類活動,它是建立在社會的基礎之上,因此是無邊界的。審美范式與實踐范式的形成與發(fā)展與社會、文化、教育環(huán)境息息相關,都有著獨自的特征與歷史意義。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面臨的挑戰(zhàn)源于其自身的哲學基礎,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面臨的挑戰(zhàn)來自于如何更加深入的發(fā)展。目前音樂教育哲學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正在向國際化、多元化邁進,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必定有一個廣闊的未來。
無論是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還是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都有著不可取代的歷史作用,然而兩種音樂教育哲學也都存在著自身的不足。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將音樂作為審美客體而存在,雷默提倡音樂審美價值的一致性,人們也能夠通過聽覺而提高審美能力,這就造成了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否定了音樂作品與歷史、社會有必定的關聯。審美音樂認為音樂有一種“不可言傳”的特質,它不受文化和語境的限制。然而在《音樂教育哲學》第三版中,雷默提出了社會語境因素對音樂理解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并不明顯。這種“不可言傳”的特質使音樂具有了不受文化、政治影響的涵義,這種具有現代性的特質受到了后現代主義的質疑。審美經驗脫離了日常經驗,但是藝術經驗本身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因為音樂是存在于公共生活且與生活相融的。音樂活動無法脫離一切的日常生活經驗,我們不能將音樂藝術經驗置于孤立的位置,即使賦予它高貴的色彩,這也是對生活體驗本質的誤解。審美觀念依存于二元認識理論,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體現了歐洲精英文化和現代性哲學視野下的音樂哲學文化,在這種哲學理論下,一切音樂都是人情感符號的表達,同時也決定了音樂教育必須是審美教育,人們在審美教育中不斷的培養(yǎng)認知能力和審美經驗。不過,這種音樂哲學并不適應于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與其建構的理論依據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與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相比,具有積極的意義,其為音樂教育開創(chuàng)了另一種哲學。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強調音樂的多維性和全面性,重視音樂受文化、社會、語境等因素的影響,打破了傳統(tǒng)音樂教育哲學受二元對立的束縛,強調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不過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由于時間關系還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從體系建構出發(fā),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強調音樂的多元化,忽視了地方文化的主體性。同時,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還屬于一種較為新穎的理論思想,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歷練,還需要在實踐中給予更多的行動研究,才會發(fā)揮出其真正的實踐效益。
結語
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都體現著當時時代的印記,并且都在努力地的發(fā)展自身,以求得到更加深化的提升。教育哲學是一個總體學科,無論是知識還是對知識的評判都在不斷轉變的文化中不斷進步,因此,教育應該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批判性的反思者、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者。就音樂教育實踐而言,方法并非是要墨守成規(guī),任何進步都要建立在反思、探索與研究的基礎上。因此,處于在音樂教育哲學兩種不同局面的當下,我們應該更加深入的探討,使音樂教育哲學更具包容性,應在理解傳統(tǒng)的同時在傳統(tǒng)中進步。
(責任編輯文鍵)
參考文獻
[1]覃江梅.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3:139-144.
[2]劉金鐘.管窺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到實踐[J].大眾文藝,2012,21:251+153.
[3]羅凌.音樂教育“審美哲學”后現代批判的反思[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01:135-139.
[4]郭婷婷.審美還是實踐———談中國音樂教育面臨的抉擇[J].大舞臺,2013,04: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