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姣
(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陜西西安710127)
高校新生綜合癥的個案工作介入研究
李夢姣
(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陜西西安710127)
在社會工作理論的視闕下,以陜西高校新生出現(xiàn)的生活不適應、社會環(huán)境不適應、人際關系不適應等現(xiàn)象為問題,通過實證探究,提出高校要將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等方式相結合的工作方式用于大學新生教育;建議高校要重視輔導員的社會工作理論的培養(yǎng),把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高校學生工作中來,以填補大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工作的不足。
社會工作;新生綜合癥;大學新生
大學階段是人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站點,對于初次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而言,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原來生活和學習的環(huán)境,到一個比較陌生的地方學習和生活,他們面臨的學習氛圍、人際交往圈和生活環(huán)境等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大部分學生面對這些新的變化都會產生各種困惑甚至會發(fā)生強烈反應。高校新生在適應大學校園生活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癥”等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受社會、高校和學生家長關注,對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在我國高等教育進行內涵式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下,高校學生工作必須用新思維、新方式、新舉措,幫助高校新生順利實現(xiàn)角色轉變,這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一大重要任務,也是高校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關鍵。本文對地處陜西境內的一本二本和“211”等多所高校新生表現(xiàn)出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調查分析,運用個案工作的理論與方法介入大學“新生綜合癥”的研究,探討在大學生教育實踐中應對這些問題的個案工作模式。
所謂的“新生綜合癥”(The Freshman syndrome)就是大學新生在到達陌生環(huán)境后一種發(fā)自人身本能的抵觸反應。對于大學新生而言,新的校園環(huán)境是他們未來要生活三年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地方,作為初次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獨生子女,在心理上往往會背負很大的負擔,大多數(shù)學生這一現(xiàn)象都會在他們熟悉校園環(huán)境和結識新的朋友之后慢慢消失,但是,有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新生綜合癥”持續(xù)較長,直接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嚴重者會產生心理疾病,甚至不能完成學業(yè),不得不以退學或其他方式遺憾地離開大學校園。“麥可思-2014級大學新生月度跟蹤調查”[1],對進入大學后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等適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為:一是超三成新生遇到生活問題,生活條件及飲食為主要問題,遇到生活問題的比例女生多于男生;二是近兩成農民或農民工家庭的新生沉迷游戲、網(wǎng)聊等娛樂活動,非農民與農民工家庭新生更不適應集體生活;三是四分之一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完全靠自己。本文通過對近三年陜西不同類型高校每年500余名入學新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新生備受由新環(huán)境導致的心理問題困擾,出現(xiàn)過焦慮、失落、迷惘、壓抑、失眠、嫉妒和恐懼等癥狀(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一)環(huán)境的不適應
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個體,生活方式也將與以往不同[2]。新生遠離家門,離開百般呵護自己的父母及熟悉的親友師長,進入一個陌生的生活空間,生疏的人際關系和不同的飲食、氣候、語言等生活環(huán)境,對自己在新環(huán)境中能否獨立生活缺乏思想準備和自信,對學校及所學專業(yè)的失望與不滿,新的目標定位不明等。由表2可見,有76.2%的新生心理上出現(xiàn)了失落和迷惘等癥狀,有23.8%的新生容易對新環(huán)境產生強烈的陌生感、排異感和不適感。新的環(huán)境帶來新鮮感和自由感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非正面的消極情緒。
(二)人際關系不融洽
大學新生作為獨立的社會一分子,他們入學后,也就進入了一個次社會的人際關系圈,新關系圈中必然存在著地域、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的差異,大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決定了在新群體中渴望獲得包容、承認和尊重的心理需要,熱切希望被新同學認同并互相建立友誼[3]。由于新同學之間的相互競爭,這一過渡時期出現(xiàn)了暫時的人際關系空缺。由表2可見,有戒備心理傾向的學生達52.1%,因擔心在交往中會暴露自己的“短處”或“弱點”的學生占31.6%,以至于他們平時采取閉鎖性的狀態(tài),盡量減少與同學交流。對于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而心理素質比較脆弱的新生來說,就不能很快融入新的群體,心中充滿矛盾和不安,出現(xiàn)了孤獨感甚至“恐懼”,表現(xiàn)為強烈的思親、思鄉(xiāng)和回家的欲望。
(三)學習方法不適應
高校的管理和教學方式等都與高中以前有明顯的區(qū)別,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學生因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學習成績不理想,往往在大學校園第一次考試中就掛課。這種因學習上被動而產生的壓力,就容易產生高度精神緊張、反應遲鈍,甚至情緒浮躁導致進取心下降等,迷惘癥狀嚴重,逃課和迷戀打游戲的現(xiàn)象就會越來越常態(tài),占領了他們在大學階段的美好時光[4]。由表2可見,高達54.8%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動力不足,有39.4%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困難。
(四)社會環(huán)境不適應
大學新生入學前有家庭成員和老師的環(huán)境覆蓋,還有親戚朋友以及同學支持,但是,由于空間和時間的變化,大學階段的各種環(huán)境支撐弱化,面對新環(huán)境能否建立一種新的支持關系,很大程度取決于個人的不懈努力。由表2可見,有38.5%的學生是從新同學那里獲得幫助或支持,有45.7%的學生仍然從親戚朋友以及同學那里獲得支持,有15.8%的學生從輔導員或是老師那里獲得幫助。有關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適應有著動態(tài)的變化和內在聯(lián)系[3]。這些長期形成的支持或幫助不再有力時,就容易產生憂慮以及自私自利的情緒。
(五)情感波動易受挫
大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身體及生理的不斷成熟,渴望愛情是他們的一個顯著特征。既有追求愛情或渴望愛情所產生的苦惱,也有情感受挫的迷惑或失落,情感上經(jīng)常有較大的波動,自我調整不妥,壓抑或抑郁等情緒就容易產生,如果不能認真對待,容易產生走向人生的極端的想法。調查表明,有93.6%的學生渴望愛情,有76.7%的學生希望在大學里談一次戀愛。有60.7%學生把“彼此吸引”作為最重要的選擇愛情的標準,不過也有28.7%學生的愛情觀有點“與眾不同”,“避免內心空虛”和“單身沒面子”成了他們大學階段追求愛情的重要原因。人人網(wǎng)2014年新生入學調查顯示:有77.8%的新生希望在大學談一場戀愛。對于戀愛的原因,有64.8%的學生稱被彼此的優(yōu)點吸引;有19.3%的學生希望尋找精神寄托,避免內心空虛;有6.4%的學生被對方強烈追求,不好意思拒絕;另有9.5%的人談戀愛是因為覺得身邊朋友同學都在談戀愛,自己如果一直單身會很沒面子[5]。
表2 新生綜合癥主要表現(xiàn)
(一)學習興趣的缺失
高考的經(jīng)歷都會使每位學子終生難忘。但是,對這個階段的學生而言,面對機械性的學習,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影無蹤。進入大學后,這種規(guī)定性動作產生的慣性仍然存在,自主學習的自選動作當然難以展開。由表3可見,有38.6%的學生對學習或所學專業(yè)無興趣,二本一本學校的比率高于“211”學校,“逃課”現(xiàn)象嚴重。
表3 新生綜合癥成因分析
(二)學習目標的缺失
當今的大多數(shù)學生,“上大學”的目標已經(jīng)早已鑲嵌在他們幼小的心中,為了這樣一個目標,他們度過了不少不眠之夜,也流過不少淚。愛默生(美國思想家,1803—1882)說過:“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目標去向時,這世界會為他讓路?!边M入大學殿堂后,昔日的目標已變?yōu)楝F(xiàn)實,一個全新的“旅途”又出現(xiàn)。因為當他們把這之前的多年“苦讀”目標定為“上大學”,而在大學階段獲取知識或技能,生存與服務社會的更高目標尚未確立,所以這樣就出現(xiàn)了目標“真空帶”,情緒低落和彷徨迷失現(xiàn)象常常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容易使他們失去學習的內在動力[6]。由表3可見,有27.4%的學生沒有長期學習目標或計劃,看一步,走一步,學一步的被動現(xiàn)象嚴重。
(三)行為克制力的缺失
很多學生入學后,感覺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自由度較大,這對習慣于在被父母和老師管束的新生來說,突然變得不知所措。在我國應試教育條件下脫穎而出的大學生還沒有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在充分享受著大學自由空間和氛圍的同時,又覺得無所事事,得過且過,放松自己漫游于網(wǎng)絡世界。然而“自由”又是一把無情的“雙刃劍”[4],那些只能他律而無自律能力的學生,就會成為“自由”的犧牲品。由表3可見,有46.2%的學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現(xiàn)象嚴重。
(四)群體優(yōu)越感的失去
對于能夠進入本科階段讀書的學生來說,絕大部分就是中學時代的佼佼者,是親友和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也是同齡青年羨慕的對象,優(yōu)越感比較明顯,在五顏六色的光環(huán)遮蓋之下,他們身上很多缺陷往往被忽略。但是,當他們進入大學后卻發(fā)現(xiàn),身邊強手如林,往日卓絕群倫的感覺已不復存在,現(xiàn)實反差會讓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如果這種精神狀態(tài)不能及時調整,就有可能導致萎靡不振。由表3可見,讓有52.6%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大學同學中已經(jīng)沒有學習的優(yōu)勢,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變少,學習的進取心不再強烈。
(五)家庭及老師的依賴喪失
C.L.Marmarosh等國外專家認為新生的適應與依戀性有著較大的關聯(lián)[7]。進入大學校門之前,與父母朝夕相處,生活的絕大部分由父母包辦,生活慣性依賴容易形成。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多數(shù)是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進行的。進入大學校園之后,生活沒有依靠,還必須獨立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對正處于情感脆弱和心理斷乳期的學生,對父母無私的愛、老師諄諄教誨和同學之間的真誠友誼就特別感激,孤單寂寞感便自然而然的產生,由于社會閱歷的不足,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孤獨與焦慮感會進一步加重。由表3可見,有68.6%的學生感到家庭的“監(jiān)督”及老師的支持遠去,給自己生活和學習帶來嚴重影響。
社會工作(Social Work)是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各方力量參與,以社會學、心理學和醫(yī)學等相關知識為依托,以助人自助為核心理念,以個案工作等為案主(Slient)提供專業(yè)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在與社會環(huán)境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協(xié)調的問題,重塑自我,走向社會大舞臺的專業(yè)工作。
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它的工作模式包括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等七個模式。其中心理社會治療、人本治療和行為治療模式被稱為個案工作的三大傳統(tǒng)治療模式。面對高校大學生這個特殊對象,心理社會治療、危機介入和人本治療模式是比較有針對性的,對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緩解內心壓力,舒緩情緒,恢復正常學習生活有現(xiàn)實意義。
(一)心理社會治療模式
它是個案工作最基本也是最早的服務模式之一。特點是在對案主服務的過程中,將服務劃分為研究、分析診斷和治療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行為實施階段。它重視從人們日常交往的普通情景中了解對象,利用綜合的分析診斷方式確定服務對象存在問題的原因。包括對服務對象進行直接輔導和通過改善周圍環(huán)境或者輔導第三者(比如高校的老師、同學和學生公寓管理員等重要他人)等間接來影響服務對象。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對解決大學新生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不適應、人際關系不融洽和情感波動易受挫等問題具有針對性。
(二)危機介入模式
人在社會化過程的危機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不同的任務和突變的生活情境,相應會產生不同的危機。成長階段產生危機和情境階段產生危機是現(xiàn)在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危機。危機的發(fā)展通常表現(xiàn)為發(fā)生、應對、解決、恢復四個比較明顯的階段。因此,利用危機介入模式就是迅速了解服務對象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時做出是否具有危險性的判斷,有效安撫服務對象的情緒,協(xié)助服務對象解決眼前面臨的棘手問題。采用危機介入模式必須做到及時劃定目標范圍,迅速處理、輸入希望、提供有效支持、恢復自信,為最終培養(yǎng)介入對象提升自主能力奠定基礎。危機介入模式對解決大學新生出現(xiàn)的焦慮、失落、迷惘、壓抑、失眠、嫉妒和恐懼等癥狀具有針對性。
(三)人本治療模式
它不再以個案輔導為工作側重點,而是以做人的心理工作為基礎,注重把服務對象作為中心,當服務對象對人性的基本看法、自我概念、心理適應不良和心理適應失調時,創(chuàng)造一種有利于服務對象自我發(fā)展的輔導環(huán)境。它注重服務者(也可是輔導員或老師)自身的品格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強調個案輔導的重要性,把真誠對待、相同感受和積極關懷作為人本治療的三個條件,主要體現(xiàn)表里如一、有同感受、容易接納、不評價、有愛心和保持獨立性人本治療內容。人本治療模式對解決大學新生出現(xiàn)的學習方法不適應、學習目標的缺失、學習興趣的缺失和群體優(yōu)越感的失去等問題具有針對性。
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輔導員、班主任或其他管理者以各種方式與“問題”學生接觸,主要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疏導,例如黨團組織談話法、“一幫一”的結對子、個別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等都屬于個案工作范疇。
總之,通過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高?!靶律C合癥”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世界性問題,只是由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因不同的社會制度、教育制度和福利理念,學校對類似新生綜合癥問題處理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重視并研究社會工作方法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作用,建議社會工作發(fā)達地區(qū)的高校可以直接利用專業(yè)社工機構為高校學生提供服務,建議高校在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為主的基礎上,要將社會工作的理念、知識和方法引入到學生工作系統(tǒng),作為學工人員必修課,以彌補現(xiàn)代高等教育大德育環(huán)境下學生工作的不足。
[1]諶超.超三成新生遇生活“攔路虎”[J].麥可思研究,2014(28):2-6.
[2]馬飛.大一新生的學校適應問題探究[J].知識經(jīng)濟,2010(2):162-163.
[3]謝鋼,劉娜.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的研究——從學校社會工作的視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23(11): 78-80.
[4]許曉菁.大學新生綜合癥之分析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2):119-122.
[5]李嘉瑞.調查發(fā)現(xiàn):近八成孩子想在大學談戀愛[EB/OL]. http://www.cssn.cn/shx/shx_gcz/201409/t20140905 _1319206.
[6]劉吉杰.暢社會工作視野下大學新生的困惑成因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1(7):187-188.
[7]Mattanah C L,Gregory R H,Bethany L B.Parental Attachment,Separation-Individuation,and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of Mediational Effect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4(4):51-52.
(責任編輯:劉小燕)
A Study on Intervention of Case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eshmen Syndrome
LI Meng-jiao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127,Shaanxi)
In view of social work theory,Shaanxi local university freshman problems,such as life adaptation problems,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problems,learning adaptation problems,social environment adaptation problems and emotional problems,are studied.Through the empirical inquiry the way of working for the social work theory,method and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the university freshman education is proposde;it is suggested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social work theory of the counselor,to us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work,to fill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work;freshmen syndrome;university freshman
C916
A
1674-0033(2015)05-0039-04
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5.008
2015-06-20
李夢姣,女,陜西寶雞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