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
我們知道,中國人重道但不輕言道,雖然“茶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我國,但是卻一直被日本沿用。在世界茶文化發(fā)展的歷程中,日本茶道,韓國茶禮,臺灣茶藝可以說是為人熟知并值得尊重的。中國大陸,作為茶葉起源地,歷經(jīng)幾千年的歷史,有過繁榮昌盛,有過衰微低迷,但因為一片葉子的生生不息,茶的精神從未斷層斷代,這也確定了中華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源遠流長。
然而,在茶文化繁榮發(fā)展的今天,面對世界的愛茶人,我們該以怎樣的表達來迎接“茶為國飲”的時代需求,中國的茶文化究竟該有怎樣的語境,國人的飲茶習慣在承襲傳統(tǒng)之后該如何與時俱進,而我們又該怎樣接引這樣一份祖先留給我們的福報與智慧呢?
我常常這樣捫心自問,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杯茶,幾片樹葉而已,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和能量,越想越明白,這終歸是人類自身的需要與訴求,因此對于茶的虔誠與恭敬,便愈發(fā)真實的從內(nèi)心深處升起。同時,我一直在尋求一種方式,試圖把茶的能量導入到我們?nèi)粘5纳钪?,讓所有我們相信且期待的美好,變成可觸摸的現(xiàn)實—于是,便有了茶修。
茶修,是以“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為導向,通過對行茶的專業(yè)與藝術(shù)的表達,于生活中日日行茶,時時自持的過程,進而借茶修為,以茶養(yǎng)德,以達到內(nèi)外兼修,同養(yǎng)太和的美好生命境界。同時,茶修又是一種縮短現(xiàn)實與理想的距離的方法,幫助我們找到屬于自己的落地于生活的修行方式。修,重在踐行,修行,就是時時修正日常行為。
茶修,之于我們每一個人,是自我覺知,自我修正,自我完成的過程。因為在一杯茶的澄明里,我們感知到了安頓,而這份安頓在浮躁與匆忙的時代背景下變得彌足珍貴。我們需要安頓,而恰恰又很難真正的安頓下來,為此我們一直在尋找探究,希望可以打開一條通道,能夠鏈接生命里原有的寧靜。
當我遇到了茶,走進了茶的芬芳世界,這一抹清涼帶我找到了回歸的路徑,更明確地引導我踏上實現(xiàn)生命意義的茶修之路。因此,于一杯茶的甘苦中,修正完善自己;于一杯茶的幸福中,分享利益他人。
十九年的學習與探索,我欣喜地明了,茶,不是宗教,但已然成為了我一生的信仰。我喜歡在行茶時,有所規(guī)矩,有所次第,有所敬畏,這樣才能有所自然,有所自在,有所歡喜。
與茶相伴的幸運
為與一泡茶相約,我們從準備出發(fā),為的是修得那份茶人的淡定與從容;展布茶席,簡約單純,褪去繁復,讓行為與情緒一并做減法;放空自己,由禮敬開始,于專注中獲得色香味韻的統(tǒng)一、人茶合一的喜悅……因此,于一道茶的沖泡過程里,我們清晰地感知到,放下自己方得安頓;在一次次的沏沏倒倒中,真實地意識到重復的力量;當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彎腰鞠躬,或者為做好一個請茶禮而不斷地踐行時,我們才深刻的明白,恭敬他人,莊嚴的是自己……感恩一杯智慧的茶,讓生命可以融入其中,獲得可以接納現(xiàn)實的能力和轉(zhuǎn)化現(xiàn)狀的能量。
與茶相伴,是一件幸運的事,而用“修”的方式把茶與自我成就鏈接起來,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們就此以茶為師,借綠茶主修靜雅,紅茶主修溫暖,白茶主修內(nèi)斂,黑茶主修平衡……凡有所修,皆有所獲。用茶之情懷自勉,不管是外在的言談舉止,還是內(nèi)在的情志模式,都會幫助我們平衡一切因生命而存在的關(guān)系,而這也就是茶修之于生命成長的意義所在。
一杯茶的色、香、味、形、韻,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為此,我們在侍茶的過程中對其獨有的茶湯呈現(xiàn)、美學構(gòu)架、生命本質(zhì)進行思考,也試圖通過這樣的探索與學習,完成文化的梳理與時代背景下的茶文化表達,讓一杯茶更加落地地與我們的生活乃至生命契合。當我們能夠真實地認同這樣一份對茶的詮釋,并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踐修時,那么一杯物質(zhì)的茶就在修的過程中變得“可載道,可傳道”了。
茶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茶既是物質(zhì)的,又是精神的。而茶修,既是個人的生命修行,又是時代當下的文化需求與精神供養(yǎng);既是鏈接美好的紐帶,又是傳遞智慧與能量的橋梁。我們真實地理解茶修,真正地于生活中踐行,那么,一片茶,停在哪里都是歸宿;一顆心,行在哪里都會安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