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對涉案未成年被告人及家屬進行心理疏導
文圖/王婧
近日,平谷法院未審庭邀請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的心理輔導專家對一名未成年被告人代某及其母親進行心理疏導,實現(xiàn)了良好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代某是一起尋釁滋事罪案的未成年被告人,他生活在一個再婚家庭,其母親在平谷城區(qū)開了一家電腦配件的商店,家境不錯。母親溺愛孩子,每天給他一百多元的零花錢,通過物質彌補對孩子的愛。親情的缺失以及受到不良朋友的影響使得代某內(nèi)心發(fā)生偏移,走上歧路。2012年10月18日代某因猥褻兒童被北京市公安局收容教養(yǎng)1年;2014年6月19日又因犯尋釁滋事罪被北京市平谷區(qū)人民法院判處拘役4個月,緩刑8個月;緩刑期間未滿,2014年9月13日2時許,被告人代某伙同高某等人在平谷區(qū)漁陽公館東門外無故對被害人閆某進行毆打,并持刀將其左手腕部砍傷。經(jīng)鑒定,閆某所受損傷屬輕傷二級。鑒于代某犯罪時尚未成年,案發(fā)后認罪態(tài)度較好,并在家屬的配合下積極賠償被害人的損失并達成和解。合議庭綜合考慮代某的情況,對其本次所犯尋釁滋事罪判處拘役六個月,并撤銷前判緩刑,決定執(zhí)行拘役八個月。
為了使代某走上正確的道路,降低再犯可能性,該院特聘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對代某及其母親進行了近2個小時的心理咨詢與疏導。代某的負面情緒明顯得到了緩解,自述時也表示會好好孝順父母,愛家人愛朋友,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和處事方式。代某的母親更是緊握法官的手,感謝法院為孩子提供這意想不到的幫助,同時也表示日后要采用正確的方式處理親子關系,加強溝通,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愛,用親情來感化他,指引他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