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兵,戴允東,劉艷彩,商慶花,劉永峰
(1.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骨四科,河北衡水053000;2.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河北衡水053000)
兒童趾甲下骨神經鞘瘤1例
劉增兵1,戴允東1,劉艷彩2,商慶花2,劉永峰1
(1.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骨四科,河北衡水053000;2.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河北衡水053000)
神經鞘瘤;趾骨;兒童
患兒,女性,10歲,主因右足第2趾趾甲下不規(guī)則腫物隆起3個月余入院。查體:右足第2趾無明顯畸形,患趾甲板隆起卷曲變形,表面尚光滑,甲緣前外側局部稍紅腫,輕度壓痛,患趾趾端血運可,紅白反應存在(圖1),感覺無明顯異常,跖屈和背屈活動無明顯障礙。攝X線片示右足第2趾末節(jié)趾骨部分骨質缺損,周圍軟組織腫脹。
術中探查所見:腫物呈橢圓形結節(jié),大小約0.6 cm×0.5 cm×0.4 cm,外觀略呈棕黃色,質軟,包膜完整,與患趾甲床界限清楚,部分甲床壓迫變薄,腫物與右足第2趾末節(jié)趾骨背側骨質連接緊密界限不清,無法完整分離(圖2,3)。手術將瘤體連同相連骨質徹底切除。術后病理切片示:腫瘤由梭形細胞構成,細胞稍肥胖,部分區(qū)域可見柵欄狀排列,細胞核增大,核分裂象少見。免疫組織化學:S-100蛋白(+)、CD34(-)、KI-67(+,<5%)、CD68(-)、CK7(-)、CK19(-)、BCL-2(-)。病理診斷:骨神經鞘瘤(圖4,5)。術后隨訪18個月未見復發(fā)。
圖1 患足趾大體像
圖2 術中可見一大小約0.6 cm×0.5 cm ×0.4 cm的腫物
圖3 腫物標本大體像
圖4 梭形細胞構成,波紋狀核呈柵欄狀排列(HE×100)
圖5 腫瘤細胞胞質彌漫性S-100陽性(免疫組織化學染色×100)
討 論 神經鞘瘤起源于周圍神經的雪旺細胞,故又稱雪旺細胞瘤[1]。多發(fā)生于頭頸部及頭面部、舌部的周圍神經,于顱神經特別是以聽神經多發(fā),是周圍神經常見的良性腫瘤。骨神經鞘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骨腫瘤,是起源于骨內神經鞘Sehwann細胞的良性骨腫瘤[2],發(fā)病率不足骨腫瘤的0.2%[3]。患者多為成年女性,病變可發(fā)生在全身骨骼任何部位,尤以下頜骨最常見[4],約占全部的1/3,其次為骶骨、四肢長骨、椎體、掌骨及跖骨等[5],該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本例患者為兒童女性,屬罕見病例。
該病患者多無自覺癥狀,常因趾甲下包塊隆起及患甲變形或放射線檢查發(fā)現(xiàn)而就診。偶爾伴有疼痛、壓痛及腫脹,應與趾甲下血管球瘤等相鑒別。
骨神經鞘瘤多為良性病變,一般單發(fā),病程相對緩慢,術后很少復發(fā),國內文獻偶有骨惡性神經鞘瘤的報道[6]。本例患者細胞生長活躍,可見少數(shù)核分裂象,建議其定期隨診。
手術切除是該病主要治療手段,行病灶大塊切除,對于生長在骨內或對骨質有壓迫破壞者除徹底刮除腫物還應行植骨術,是治療并減少復發(fā)的主要方法,術后很少復發(fā)。
[1] 謝延平,劉振武,顏繼英,等.前后聯(lián)合入路切除腰椎管內外神經鞘膜瘤治療體會[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2(9):1067-1068.
[2] 謝剛,王富春,王安群,等.長骨原發(fā)性神經鞘瘤臨床病理分析[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8,23(5):506-508.
[3] Mutema GK,Sorger J.Intraosseous schwannoma of the humerus[J].Skeletal Radiol,2002,31(7):419-421.
[4] 石玉鑄,王春立,薛小利.原發(fā)性左腓骨神經鞘瘤一例[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10):950.
[5] 方志偉,劉洪洪.骨腫瘤臨床影像和病理[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2:121.
[6] 王忠信,吳政光,李華仁.骨惡性神經鞘瘤1例[J].第一軍醫(yī)大學分校學報,2001,24(2):101-102.
(本文編輯:許卓文)
R730.264
C
1007-3205(2015)01-0005-02
2013-11-18;
2013-12-06
劉增兵(1979-),男,河北藁城人,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創(chuàng)傷顯微外科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5.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