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渡金沙江毛澤東的神來之筆
今日的金沙江依舊波瀾壯闊圖/匯圖網(wǎng)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全部渡過金沙江,從此跳出數(shù)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包圍圈,取得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巧渡金沙江,是毛澤東繼四渡赤水之戰(zhàn)后,巧妙導(dǎo)演的又一場生動、感人的戰(zhàn)爭舞臺劇。正如肖華在《長征組歌》中贊揚的那樣:“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diào)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p>
金沙江古稱繩水、麗水,位于長江上游宜賓以上河段,因江中沙土呈黃色而得名。金沙江干流2308公里,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區(qū)之間,為長江的上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長江的雄沉博大、氣概非凡、偉力無窮等氣質(zhì),都是在金沙江的河床上孕育出來的。橫斷山區(qū)的磨礪,使它面對任何阻擋都無所畏懼,以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而這,也正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精神。當一往無前的紅軍與桀驁不馴的金沙江,相遇在80年前的那個暮春四月之時,又會迸發(fā)出怎樣波瀾壯闊的人間史詩呢?或許,在孕育了無數(shù)傳奇的金沙江畔,毛澤東指揮的巧渡金沙江戰(zhàn)役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篇!
巧渡金沙江版畫
四渡赤水后的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迅速重整隊伍,兵鋒直指貴陽,此舉意在佯攻貴陽,調(diào)出滇軍,為紅軍進軍云南,實現(xiàn)遵義會議決定的轉(zhuǎn)入川西創(chuàng)立新革命根據(jù)地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然而此番佯攻貴陽的軍事活動,卻將正在貴陽城內(nèi)督戰(zhàn)的蔣介石嚇了一跳,因為此番赴黔督戰(zhàn),蔣介石的身邊只有一個正規(guī)團的兵力,如果此時紅軍攻入貴陽,那蔣介石自然難逃“階下囚”的命運,此刻焦急萬分的蔣介石急忙調(diào)令滇軍主力部隊火速增援貴陽。心驚膽戰(zhàn)的蔣介石或許并不知道,此番調(diào)兵遣將卻正好中了毛澤東的圈套——云南境內(nèi)一時兵力空虛,出現(xiàn)了毛澤東預(yù)料的“只要能調(diào)出滇軍,就是勝利”的戰(zhàn)機。于是紅軍立刻長驅(qū)西進,以一天120里的速度由黔西進入云南,紅軍的先頭部隊甚至距昆明城不足15公里,可謂“兵臨城下”。這就讓坐鎮(zhèn)昆明的“云南王”云龍坐立不安了。
龍云,字志丹,原名登云,因是彝族人,又有彝名納吉烏梯。龍云的父親原是四川涼山彝族奴隸主,父親病逝后,家道中落。龍云幼年時曾流浪于云南昭通與四川涼山的金沙江兩岸地區(qū),拜江湖術(shù)士馬得勝為師,學了一手好拳法。1914年,正在云南講武學堂第四期騎兵科學習的龍云,在一次與法國大力士的擂臺比武中,打敗了那名自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法國人,因而轟動整座昆明城,并引起了云南都督唐繼堯的注意,后被唐繼堯委任為副官處中尉侍從副官。龍云從此發(fā)跡,1922年便升任滇軍第五軍軍長。1928年1月,蔣介石任命龍云為云南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此后,龍云一心致力于建立忠于自己的滇軍體系,從而統(tǒng)治云南長達18年之久,堪稱名副其實的“云南王”。
80年前那個柳絮紛飛的昆明城,正是一派春光明媚的好風光,可是龍云這位叱咤滇西的“云南王”,面對著數(shù)萬紅軍“兵臨城下”的局面,恐怕也沒有心思欣賞這春城美景了。此時的云龍,在他的指揮部里來回地踱步,額頭上布滿了細小的汗珠,急得好像一只熱鍋上的螞蟻。其實,面對今日的局面,龍云也不是沒有早作打算。早在紅軍即將入滇之際,龍云就曾召集他的高級軍政人員討論對策。不僅如此,為了增強昆明的防務(wù),龍云還組織了昆明城防司令部,并決定將來勢洶洶的紅軍盡量堵截于云南境外,不使其深入滇境,就算是萬一堵截不住,也一定要想盡各種方法讓紅軍通過邊隅轉(zhuǎn)向鄰省,從而將紅軍逼向西昌和會理等地。此外,為了防止蔣介石假途滅虢,龍云還力請蔣介石嚴令中央軍各“追剿”部隊,務(wù)須向會澤、巧家方面“追剿”,迫使紅軍進入會理方向,從而實現(xiàn)當年清軍消滅石達開那樣的效果。龍云還派心腹、旅長劉正富馳赴巧家金沙江邊,明為加強防務(wù),封鎖渡口,實際是想同紅軍羅炳輝接洽。羅炳輝是云南省彝良縣人,曾在滇軍中任過職,龍云欲用老鄉(xiāng)關(guān)系來勸說他由巧家過江,不要深入云南,并聲明滇軍志在保境,不欲遠追,切望紅軍不要經(jīng)過昆明附近。由于紅軍疾速進入云南,龍云眼看紅軍直指昆明,嚇得手忙腳亂。他急調(diào)第三旅、滇越路警大隊和附近各縣民團來昆明防守,并晝夜趕修碉堡工事,準備頑抗。另外,他還作好準備,如果昆明守不住,就西逃緬甸。
然而,有趣的是,當佯攻昆明的戰(zhàn)斗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的時候,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卻已經(jīng)悄悄地迅速北進,直奔金沙江了。因為渡過金沙江北進川西才是毛澤東和中央紅軍的最終計劃,佯攻昆明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于是虛晃幾槍的紅軍從昆明城下拐了個彎,向著北方波濤滾滾的金沙江直奔而去。不知此時的“云南王”龍云,是否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呢?
直到紅軍即將搶渡金沙江之時,蔣介石才大夢初醒,判斷出紅軍之意不在攻占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無疑”。于是,他趕忙部署新的“圍殲”計劃,命令薛岳部及滇軍尾追紅軍,命令川軍在金沙江北岸阻截,妄圖把紅軍消滅在金沙江畔。4月28日,蔣介石給龍云發(fā)來密電,下達了“堅壁清野”“竹木板片亦應(yīng)嚴密收集或燒毀”的指令。收到這份密電后,龍云急忙下達有關(guān)各縣封鎖金沙江各渡口,并藏匿和毀壞所有渡船。如此一來,無船可渡的紅軍來到金沙江畔,怕是插翅難飛了。想到這里,龍云終于舒展了緊縮數(shù)日的眉頭,喝了一口香醇的普洱茶,得意地笑了。
龍云之所以對剿滅紅軍如此胸有成竹,全憑他對金沙江天險的熟悉。作為一個在云南生活了幾十年的軍閥,龍云對金沙江再熟悉不過了。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金沙江是萬里長江的上游,全長2308公里,是一條桀驁不馴的野性大江。它沿川藏邊界奔騰而下,到云南石鼓急轉(zhuǎn)北流,來了個110多度的急轉(zhuǎn)彎,從而形成了著名的長江第一灣,并削出了3000多米深的大峽谷,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跳峽。金沙江兩岸都是崇山峻嶺,江濤洶涌,水深流急,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渡口可以通過,因而自古有天險之稱。憑借此處天險,“云南王”云龍自然有恃無恐,難怪會如此得意忘形。
1935年4月30日,云南省祿勸縣已經(jīng)能感受到夏天的濕熱了。金沙江畔的皎平渡,波濤拍岸,江水起伏,毒辣的太陽將黃色的江水蒸發(fā)成一層若明若暗的水霧,好似一層白紗籠罩在金沙江的上空,像極了舞臺劇里的幕布,而這也預(yù)示著一幕好劇即將在這里上演。不遠處,波濤滾滾的金沙江畔擠滿了準備渡江的紅軍部隊,他們整裝待發(fā),等待有利時機迅速渡江。漸漸地,天色已近黃昏,擔任前衛(wèi)連的九連根據(jù)便衣偵察員了解的敵情和渡河點,迅速、秘密地接近了江邊,發(fā)現(xiàn)江中停著兩條船。原來這兩條船是皎平渡對岸敵人送便衣探子過江來偵察情況用的。由于沒有料到紅軍來得這么快,這些探子便尋歡作樂去了。于是,偵查組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兩條船繳獲了。此外,九連戰(zhàn)士還從船工那里了解到,對岸的鎮(zhèn)子并不大,有個管稅收的厘金局,里面一共有三四十名保安隊員。敵人認為這里不是主要渡口,因而防守并不嚴密,這給紅軍偷渡金沙江提供了有利的時機。于是紅軍戰(zhàn)士們迅速沖到敵人的門口,俘虜了敵人,并在老船工張朝壽的幫助下,俘虜了許多躲在厘金局里的保安人員,繳獲了厘金局的5000元白洋。至此,渡江的所有障礙已經(jīng)掃除,如今萬事俱備,只等大部隊渡江了。
美麗的金沙江 攝影/梁鳳英
奪取皎平渡之后,紅軍主力迅速集合,向著皎平渡以北20公里的通安州進發(fā)。夜色中,遠處的通安州仿佛一枚鑲嵌在金沙江畔的夜明珠,在滿天繁星的映襯下散發(fā)出勝利的光芒。紅軍占領(lǐng)通安州也是作了一番調(diào)查的。通安州是一個不大的山地集鎮(zhèn)。它居高臨下,地勢險要,如果占據(jù)這個高地,就可以直接控制住皎平渡渡口。為了迅速奔襲通安州,日夜行軍的紅軍部隊來不及休息,便立即組織分批搶渡。從江邊到通安州,只有一條很陡很窄的山間小路盤旋在懸崖峭壁上。有一段路面僅能容一人通過,一面臨深谷,一面靠絕壁。陳賡帶領(lǐng)干部團在前往通安州的途中,遇到零星敵人的襲擾。敵人在山頭上不時向部隊打冷槍,并推大石頭往下砸。沖在前面的紅軍戰(zhàn)士,有的中彈犧牲,有的被大石頭砸傷,而后面的同志則機警地貼著峭壁躲閃躍進,終于沖了上去。經(jīng)過幾輪沖鋒,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終于消滅了大部分敵人。敵人的殘部則向會理縣城潰逃。入夜時分,紅軍終于占領(lǐng)了通安州,從而確保了紅軍主力在皎平渡渡江時的安全。
皎平渡口江寬浪急,根本就無法架設(shè)浮橋。渡江第一天,只有兩條小船來回擺渡,這對兩萬余眾的紅軍來說可謂杯水車薪。但天無絕人之路,紅軍很快又在江邊找到了五條破船,暫時解了燃眉之急。然而這五條破船并不理想,其中最大的一條一次可以渡三十人,小的只能一次渡十一人,而且這些破船大都破爛不堪,渡江的時候江水不停地從船底滲入船艙,每次來回,都要將船中的水倒入江中才能重新起航。當時金沙江兩岸的懸崖峭壁之上,滿是部隊、馬匹和行李擔子。渡船上,人馬擁擠,一不小心,小船就會翻,紅軍戰(zhàn)士們就會迎來滅頂之災(zāi)。這七條破舊不堪的小木船,承載著兩萬紅軍的性命,甚至承載著中國革命的前途與命運,因而由不得半分馬虎。于是,精于財政經(jīng)濟統(tǒng)籌和組織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員陳云,當時嚴密組織了渡江。各部隊未到江邊,就被告知渡江紀律,要求各部到江邊時必須停止,不能走近船旁。一條船只能渡多少人,即命令多少人到渡口沙灘上,預(yù)先指定先上哪一只船。每船有號碼,船內(nèi)規(guī)定所載人數(shù)及擔數(shù),并標明坐位次序,不得同時幾人上船,只能一路縱隊上船,不能有爭先恐后的現(xiàn)象。不僅如此,陳云還為每條船配上一名船上司令員,在這條風雨飄搖的小木船上,這位船上司令員就是最高指揮官,享有絕對的指揮權(quán),即使軍團長、師長渡江,也須聽命于船上司令員,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確保了渡江的安全與快捷。此外,因為小船不能承載騾馬,于是紅軍將士便將其都趕到江里,人坐在船尾牽著牲畜過江。于是,茫茫夜色中,一條條破舊的小木船搖曳在風雨飄搖的金沙江上,將中國革命的希望帶向了充滿黎明的對岸?。ㄘ熑尉庉?王鑫 設(shè)計/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