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君
一千個讀者的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每一個讀者在讀完《范進中舉》后都會達成一個共識:范進是個值得批判的反面人物。教者在確定《范進中舉》的教學內(nèi)容時,更多的是將目光投射到小說的諷刺藝術(shù)上,形成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藝高超的名師還能以此為切入點,匯聚成各種課型的亮點和閃光點。
應(yīng)該說,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操作流程無可厚非,并沒有錯,這從教材及其助學系統(tǒng)可以看出編者的價值取向。
教材及其助學系統(tǒng)的“合力”,水到渠成地為教材解讀籠上了一層令人壓抑的黑色陰影!黑暗的科舉制度,黑暗的社會關(guān)系,黑暗的底層生活!
然而,細讀文本之后,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這令人窒息的陰影之下,竟隱約地閃現(xiàn)出一抹亮色,那就是在范進中舉前后始終如一地對他保持家人本色的母親與妻子。
一、中舉前的共患難
1.范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正待燒鍋做飯……
簡析:范進中了秀才,稍微改變了卑微的底層讀書人的命運,他的母親與妻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地“燒鍋做飯”,沒有世俗的諂媚,沒有功利的討好。
2.范進唯唯連聲,叫渾家把腸子煮了,燙起酒來,在茅草棚下坐著。母親自和媳婦在廚下造飯。
簡析:中秀才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范進的社會地位,但范進依然可以擺出一家之主的“威風”,指使妻子干“煮腸子”這樣的粗活,母親和妻子依舊心甘情愿在“廚下造飯”伺候他。
3.胡屠戶又道:“親家母也來這里坐著吃飯。老人家每日小菜飯,想也難過。我女孩兒也吃些。自從進了你家門,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可憐!可憐!”說罷,婆媳兩個都來坐著吃了飯。吃到日西時分,胡屠戶吃的醺醺的。這里母子兩個,千恩萬謝。
簡析:胡屠戶極盡奚落和挖苦之能事,明明只是帶了“一副大腸和一瓶酒”這樣寒磣的廉價賀禮,且被他自己本人吃去大半,可胡屠戶理直氣壯地、居高臨下地“同情”起親家母和自己的女兒。沒有胡屠戶的“邀請”,婆媳二人不敢坐桌吃飯;好不容易捱過了這頓“慶功宴”,老母親還得陪著兒子禮送大恩人胡屠戶的離去。這頓飯,母親和妻子吃得夠“嗆”。
二、中舉后的同命運
1.到出榜那日,家里沒有早飯米。母親吩咐范進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雞,你快拿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粥吃,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p>
簡析:面對兒子只顧自己不顧家人去趕考的“不孝”之舉,母親盡管餓的兩眼昏花,可她也只是吩咐兒子去集上賣雞換米煮粥吃。為什么讓兒子做賣雞這樣的有辱讀書人身份,特別是有辱秀才功名的事呢?那是因為母親已餓的不能親自去了,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
2.母親不知是甚事,嚇得躲在屋里;聽見中了,方敢伸出頭來,說道:“諸位請坐,小兒方才出去了?!?/p>
簡析:兒子高中的幸福來得突然,母親在嘗到喜悅滋味之前又免不了一番擔驚受怕。在和報喜的人打招呼之時稱范進為“小兒”,無論范進科舉考試中與不中,他依然是母親心中的“小兒”,這是多么溫情的一聲稱呼!
3.老太太沒奈何,只得央及一個鄰居去尋他兒子。
簡析:在鄰居們擠著看熱鬧之時,老太太關(guān)心著兒子在哪里,于是懇請鄰居尋范進回來主事。
4.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
簡析:作為母親,目睹兒子喜極而瘋,內(nèi)心的關(guān)切之情溢于言表,化作了灌開水的實際行動。
5.娘子哭哭啼啼,在廚下收拾齊了,拿在草棚下。
簡析:在眾鄰居拿雞蛋、白酒、背米、捉雞前來祝賀之時,妻子不僅沒有生活得以改善的絲毫喜悅,反而在那“哭哭啼啼”的煞風景,這正是關(guān)愛丈夫的真情流露。
6.老太太趕出來叫道:“親家,你只可嚇他一嚇,卻不要把他打傷了!”
簡析:與眾人為治范進的“瘋病”而不計后果地讓胡屠戶抽打范進不同,母親對胡屠戶進行了“友情提醒”,嚇一嚇即可,真打傷了可不好,那可是自己的親兒子啊!
7.老太太迎著出來,見兒子不瘋,喜從天降。
簡析:還有什么比一個健健康康的兒子歸來更能讓母親開心的呢?老太太并沒有擺出老太太的架子,“迎”了出來,因為“迎”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兒子。
同樣的文本,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者處理后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也截然不同。追根溯源,就在于各人對文本的解讀不同。
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又該如何深入地去解讀文本呢?
解讀文本,需要我們用一種“讀者”的身姿去對文本作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式的細究與深讀。王崧舟老師主張解讀文本首先要不以教師身份,不帶教學任務(wù),以一個普通讀者的心態(tài)來欣賞作品,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
《范進中舉》在黑色籠罩下發(fā)出的一抹亮色,從作者對范進母親與妻子“客氣”的用語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從作者刻畫這兩位女性采用的近乎白描的手法就可以探出究竟。
在備教材時,只有以讀者的身份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間去解讀課文,從不同的維度去分析課文,我們才能真正地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進而才能真正地把教材解讀到位,讀出自己的個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馬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