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萬斌,章賽丹,王振榮
軸類零件由于材料、結構原因,復雜加工流程,以及熱處理過程等影響,在內應力作用下產生不同程度的彎曲變形,早期是采取人工校直、液壓機校直,憑經驗設定壓力、壓下量。為了適應高精度、大批量生產需求,自動校直機應運而生, 1994年就有國產自動校直機投入市場。目前汽車零部件行業(yè)國產、進口自動校直機應用廣泛,檢測精度、報警靈敏度也不斷提高。
校直結束后,過去用磁粉無損檢測裂紋。為了提高可信度和生產效率,我們選用自動裝置應用AE(ACOUSTIC EMISSION)技術,通過檢測伴隨材質的變形、破損而釋放內部應力時發(fā)生的AE波,對是否存在裂紋進行判斷。
但是,針對具體的軸類件,要設定適宜的報警參數(shù)(AE值),該門檻設定過高,可能會導致已經產生裂紋的產品蒙混過關,流向客戶,隱患無窮。設置過低,會出現(xiàn)過多的無謂報警,后面要花大量工夫檢測、確認。
某些產品的復雜性還不限于AE值設置,由于零件內應力形成原因、形成節(jié)點的復雜性,必須與產品結構關聯(lián)起來。
下面通過一空心軸齒輪(見圖1)的AE報警改進,說明其局部結構對校直工藝和結果的影響。在軸柄段分布有4-φ3mm徑向油孔,其中3個(B、C、D)位于橫向凹槽內(見圖2)。
產品生產量增大后,存在AE報警率偏高問題,開始時為20%~25%,經過無損檢測,并未發(fā)現(xiàn)裂紋,AE值修訂為100(初始)/580(額定)后仍然居高不下。我們對熱處理工藝做了相應修正,包括提高淬火油溫和回火溫度,降低硬化層深度,報警率下降為12%。工藝改進起到一定的、有限度的作用,報警率仍然偏高。
經過對產品結構分析,梳理工藝流程,發(fā)現(xiàn)4個橫向(徑向)小孔中,位于凹槽內的3個小孔孔口(B、C、D)未倒角。這些易產生應力集中、甚至裂紋萌生的位置,如果對孔口倒角處理,對于其校直的應力場以及AE報警是否有影響?以及影響程度有多大?對此進行了分析與驗證,后續(xù)產品全部增加了0.3×45°的孔口倒角。圖3、圖4是B、C、D三孔孔口未倒角和全部孔口倒角后校直時的有限元應力分析。
由圖可見,增加孔口0.3×45°倒角后,各凹槽、小孔周邊的應力分布狀態(tài)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與此同時,在材料爐號及熱處理工藝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產品報警率也大幅下降,如附表所示。
產品內應力以及變形、開裂等問題,從萌生到擴張,從量變到質變,貫穿產品整個生產過程,是一個多節(jié)點、多變量的系統(tǒng)工程。解決內應力疊加、應力釋放導致變形甚至開裂的問題,往往要求將原材料、機加工和熱處理以及產品結構關聯(lián)起來。某些容易被忽略的細微結構,諸如溝槽、棱角乃至局部加工刀痕等,也足以改變產品的應力分布狀態(tài)和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