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德放,張 真,王文強
(1 空軍勤務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0;2 93033部隊, 沈陽 110000;3 93069部隊, 遼寧普蘭店 116200)
空地反輻射導彈激光近炸引信目標識別方法*
諸德放1,張真2,王文強3
(1空軍勤務學院, 江蘇徐州221000;293033部隊, 沈陽110000;393069部隊, 遼寧普蘭店116200)
摘要:為實現(xiàn)激光引信對雷達目標的探測識別,提出了基于多路窄波束激光測距的目標識別方法,建立了以測距值的突變來識別目標高度和寬度的數(shù)學模型;在光路數(shù)目一定時,通過求解探測平面內(nèi)目標出現(xiàn)概率密度函數(shù)的Lebesgue積分,確定了使探測概率最大的最優(yōu)光路間夾角,并對典型的彈目交會情形進行了仿真分析。結(jié)果表明,探測概率隨導彈進入角的減小、目標天線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優(yōu)光路夾角呈中間密、兩邊疏的排列。
關鍵詞:反輻射導彈;激光近炸引信;目標識別;探測概率;誤差分析;光路優(yōu)化
0引言
為提高彈藥的毀傷效果,現(xiàn)代彈藥中大量配用近炸引信。激光引信因探測距離遠、測距精度高以及抗電磁干擾能力強而得到廣泛應用[1-3]。對空地導彈而言,使用時需從復雜的地物、地貌背景中將目標探測、識別出來,才能確保適時起爆戰(zhàn)斗部實現(xiàn)最佳的引戰(zhàn)配合達到預期的毀傷效果[4]。文中以空地反輻射導彈脈沖測距體制激光近炸引信為應用背景,分析典型目標的幾何外形識別方法、探測概率及光路優(yōu)化。
1彈目交會特點分析
圖1 觸發(fā)起爆炸點散布示意圖
ARM在攻擊過程中以目標雷達的饋源點(即雷達天線的幾何中心)為瞄準點,其末端彈道近似為一條與地面成一定角度的直線,如圖1所示。因為雷達饋源點離地面有一定高度,導彈在地面的散布中心與天線饋源點在地面的垂直投影不重合,所以可以確定導彈末彈道與地面的交點大部分會落在目標后方[5-6]。當采用觸發(fā)引信進行起爆時,導彈落點散布的等概率橢圓中心位于目標后方,導彈的大部分炸點落在離目標較遠的后方,這使得導彈觸發(fā)起爆的毀傷效果大大降低,尤其在彈道傾角較小、雷達饋源點較高時, 情況更為嚴重。
針對這種特殊的彈目交會情
況,國外先進的空地反輻射導彈多配有“觸發(fā)+激光近炸”的復合引信[7]。此類引信只有在有效識別目標的前提下,才能適時起爆戰(zhàn)斗部實現(xiàn)對目標的最佳毀傷。文中主要對反輻射導彈激光近炸引信對典型目標的外形識別、探測概率等方面進行研究。
2目標幾何外形的識別
為了便于分析,現(xiàn)作如下假設和簡化:
①激光引信采用多路發(fā)射、多路接收,各發(fā)射、接收裝置的工作相互獨立;
②發(fā)射的激光為窄波束,發(fā)散角足夠小,在有效作用距離內(nèi)光束可以看作一條直線;
③各發(fā)射激光束在同一平面內(nèi);
④彈體在滾動方向穩(wěn)定,滾轉(zhuǎn)角為零;
⑤在以目標為中心的一定區(qū)域內(nèi),地面背景為平面。
如圖2所示,設A為激光引信的安裝點,導彈彈軸延長線與地面的交點為W,AW與地面的夾角ω即為導彈的俯仰角。探測面具有前傾角θ以確保在高速彈目交會條件下,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目標識別并在最佳位置引爆戰(zhàn)斗部。彈體縱向?qū)ΨQ面與探測平面的交線為AM,光束AB、AC、AD、AE與AM的夾角為α1、α2、α3、α4,并規(guī)定從彈尾向彈頭看各光路與AM所形成的夾角,逆時針為正、順時針為負。
圖2 激光近炸引信探測目標示意圖
由幾何關系可知,探測平面AEN與地面的夾角為θ+ω。對于高度為h1的目標而言,光束AD在掃到目標前后測量距離發(fā)生的突變?yōu)镈I=x1。
(1)
h1=x1sin(θ+ω)cosα3
(2)
由于激光測距、彈上姿態(tài)角傳感器均存在測量誤差,故計算得到的h1對應一個高度范圍[h1min,h1max]。
同理,對于光束AC在掃到目標前后,測量距離發(fā)生的突變?yōu)镃G=x2。該突變對應目標高度的計算值為h2=x2sin(θ+ω)cosα2,目標的實際高度范圍為[h2min,h2max]。
由于導彈具有一定的制導精度,在激光引信的作用范圍內(nèi),兩路光束同時掃過目標的概率很大。因此,若在探測平面內(nèi)AD、AC的測距值均發(fā)生突變,且通過突變值計算所得到的目標實際高度范圍有交集,即[h1min,h1max]∩[h2min,h2max]≠?,則可認為兩路光束掃過同一物體。
當光束掃到目標時,其測距值發(fā)生突變,而沒有掃到目標的光路不會發(fā)生測距突變。根據(jù)光路間的夾角的位置關系和測距值可以估計出目標在探測平面內(nèi)的寬度范圍。以光路AC、AD掃到目標為例,目標在探測平面內(nèi)寬度的最小值Wmin應為線段GI的長度,即:
(3)
目標在探測平面內(nèi)寬度的最大值Wmax應為線段RT的長度,即:
由△AIG面積相等可知:
因此有:
(4)
由式(3)、式(4)可以確定目標在探測平面內(nèi)的寬度范圍:W∈[Wmin,Wmax)。
3探測概率及光路優(yōu)化
空地反輻射導彈激光引信對目標的探測概率及在寬度上對目標的識別精度與光路數(shù)目及光路間夾角密切相關。如果在探測視場內(nèi)光路總數(shù)足夠多,相鄰光路間的夾角趨于零,則可實現(xiàn)在探測視場內(nèi)對目標寬度的精確識別。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成本、體積、安裝位置的限制,僅能實現(xiàn)有限光路的探測。因此對于光路總數(shù)有限時,必須優(yōu)化光路間的夾角才能獲得最大的目標探測概率。
圖3 彈目交會示意圖
由幾何關系可知:
(5)
因此,A′Q=(Hcosω+y)/sinθ。在如圖4所示的探測平面Az′y′內(nèi),目標寬度中心點的坐標為Q(z′,y′),其中z′=z,y′=(Hcosω+y)/sinθ。由正態(tài)分布的性質(zhì)可知,Q(z′,y′)在探測平面內(nèi)各點出現(xiàn)的概率密度為:
(6)
圖4 目標可探測區(qū)域示意圖
設目標在引信探測面內(nèi)的寬度為b,則其寬度方向的兩端點坐標分別為Q1(z′+0.5b,y′),Q2(z′-0.5b,y′);A′Q1、A′Q2與A′M的夾角為β1、β2。引信的探測概率可以在探測平面A′z′y′內(nèi)由Q(z′,y′)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在可以探測到的區(qū)域內(nèi)進行積分求得。如圖4所示,當Q(z′,y′)位于可探測區(qū)域時,至少有一路光束掃過線段Q1Q2,即存在i∈{1,2,…,n},使得β1≤αi≤β2成立。
由于Lebesgue積分是按照集合劃分積分區(qū)域的,故可以方便的求解該探測概率問題。當光路數(shù)n確定時,求解光路之間最優(yōu)夾角使得探測概率P=∫Eg(z′,y′)dμ最大可以歸納為如下問題:
(7)
當光路數(shù)目n已定時,可以將光路夾角按照一定步長離散化,通過Monte-Carlo方法求解最優(yōu)光路夾角的近似解。
4仿真結(jié)果及分析
圖5 探測概率與天線高度、俯仰角的關系
由圖3可知,只有當A′Q=(Hcosω+y)/sinθ大于零,激光束才有可能掃到目標,否則導彈將落于目標前方或直接撞擊目標。設導彈的制導誤差CEP=5 m,導彈的俯仰角ω=30°,45°,60°,目標雷達天線高度h=3~7 m,對目標探測概率的最大值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隨著目標高度的增加、彈體俯仰角的減小,引信對目標探測概率的最大值不斷增大。這是因為反輻射導彈以目標雷達天線為瞄準點,末端彈道近似為一條直線,導彈的進入角(近似等于彈體俯仰角,兩者相差一個較小的攻角)越小、目標天線越高,導彈從目標上方掠過的概率越大,此時引信探測裝置有可能探測到目標。導彈的進入角越大、目標天線越低,導彈在目標前方觸地起爆或直接命中目標的概率越大。此類情況下激光引信無法探測到目標,但通常目標到炸點間距離很近在戰(zhàn)斗部毀傷半徑內(nèi),因此無需探測到目標實現(xiàn)近炸,僅靠觸發(fā)起爆方式即可實現(xiàn)對目標的有效毀傷。
設導彈的俯仰角ω=30°,探測平面的前傾角θ=30°,攻擊的目標為“愛國者”系統(tǒng)相控陣雷達,其幾何參數(shù)為長×寬×高=5.6 m×2.5 m×2.6 m,天線高度為5 m[9],僅考慮對雷達車體高度的探測識別。并定義漏警概率Pl:目標落在激光引信探測視場內(nèi),但沒有探測到目標的概率,即Pl=1-P/P∞,其中P為探測概率,P∞為光路無限多時的探測概率。當光路夾角αi按照式(7)取最佳值時,探測器的各項性能指標如表1所示(由于光路的對稱性,僅列出光路中αi≥0的部分)。
表1 光路數(shù)目一定時最優(yōu)夾角安排及探測概率
從表中的計算結(jié)果可以看出,隨著光路數(shù)目的增加,探測視場逐步增大,探測視場內(nèi)光路間夾角逐漸減小,探測概率逐步增大,漏警概率減小。但隨著光路數(shù)的增加,探測概率的增量遞減,最終將逼近P∞。
5結(jié)束語
針對空地反輻射導彈激光近炸引信需從復雜地面背景中將目標探測、識別出來的實際需求,提出了一種基于多路窄波束激光測距的目標識別方法。該方法通過激光測距值出現(xiàn)突變計算目標高度,通過測距值及光路間夾角關系判斷目標在探測平面內(nèi)的寬度范圍。在光路數(shù)目一定時,通過求解在探測平面內(nèi)目標出現(xiàn)概率密度函數(shù)的Lebesgue積分,確定光路之間的最優(yōu)夾角以實現(xiàn)探測概率最大。
通過對典型彈目交會情況仿真計算,結(jié)果表明:導彈的進入角越小,目標雷達天線越高,激光引信探測到目標概率的最大值越大;光路數(shù)目一定時,為了獲得較大的探測概率,光路應以“外疏內(nèi)密”的形式集中在彈體縱向?qū)ΨQ面附近。
參考文獻:
[1]張河. 探測與識別技術 [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8: 111-112.
[2]陳慧敏, 栗蘋, 閆曉鵬, 等. 基于不同作用體制的激光引信探測技術 [J]. 光學技術, 2006, 32(8): 348-350.
[3]蔡克榮, 鄧甲昊, 王克勇. 小口徑激光近炸引信的抗干擾方法 [J]. 光電工程, 2011, 38(7): 36-41.
[4]諸德放, 李友, 胡克旭. 戰(zhàn)術空地導彈激光引信目標識別方法研究 [J]. 彈箭與制導學報, 2006, 26(4): 326-332.
[5]諸德放, 李友, 曾建新. 爆破式空地反輻射導彈引戰(zhàn)配合 [J]. 彈道學報, 2007, 19(2): 21-24.
[6]張真, 馬登武, 諸德放. 破片式空地反輻射導彈引戰(zhàn)配合研究 [J]. 彈道學報, 2011, 23(4): 47-51.
[7]高建軍. 空地導彈常規(guī)戰(zhàn)斗部概覽 [J]. 飛航導彈, 2008, 38(10): 54-57.
[8]谷良賢, 溫炳恒. 導彈總體設計原理 [M]. 西安: 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04: 217-224.
[9]謝邦榮, 尹健, 宋勁松. ARM導彈對雷達目標的毀傷概率仿真建模 [J].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4, 16(9): 2044-2047.
收稿日期:2014-04-26
作者簡介:諸德放(1962-),男,江蘇高淳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武器系統(tǒng)與運用工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TJ439.2
文獻標志碼:A
Target Recognition Method of Laser Proximity Fuze for
Anti-radiation Missile
ZHU Defang1,ZHANG Zhen2,WANG Wenqiang3
(1Air Force Logistics Institute, Jiangsu Xuzhou 221000, China;2No.93033 Unit, Shenyang 110000, China;
3No.93069 Unit, Liaoning Pulandian 116200, China)
Abstract:To enable laser proximity fuze of anti-radiation missile(ARM) to detect and recognize radar targets, a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method put forward based on multi-beam narrow laser light additionally, a mathematical model established change in distance measured by laser fuze to recognize targets’ height and width. By calculating Lebesgue integral of target occurring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the optimal light beam angle achieved, which maximize the detection probability with a fixed light beam number. Besides, typical munitions-target encounter simulation carried ou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tection probability increases with decreas of ARM trajectory angle and of the height of target antenna, and the optimal light beam angles are dense in the middle of detection plane and spare in the edge.
Keywords:anti-radiation missile; laser proximity fuze; target recognition; detection probability; error analysis; light beam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