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延濱
君說歸期雨打窗
——讀徐海蛟《歸期不詳》小議
葉延濱
徐海蛟在寧波作家群中是引人注目的實力派青年作家。他寫詩,寫小說,當然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散文。這兩年徐海蛟的歷史人文散文大熱。他擅長在人們熟悉的歷史題材中,找到可以重新認識的人物和事件。作家長于用小說筆法給讀者重整已經(jīng)泛黃的歷史黃卷,從而達到《見字如晤》的親切逼真效果。當然,取得成功的同時,也引出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為這種翻故紙堆得到的創(chuàng)作資源,很難讓人們看到作家可能預測的前景。
很高興地讀到長篇散文《歸期不詳》。這篇上萬字的散文,展示了徐海蛟讓人足以期待的可能。有意思的是這次徐海蛟告別故紙堆,從讓消散的風景重現(xiàn)和讓死去的人們復活的夢幻案頭,回到現(xiàn)實塵世的窗前。生與死,在這個臨界線上,作者仍在回望那個是終點也是起點的“死亡”主題。當然,《見字如晤》是從逝去的那個世界,喚醒記憶和復活人生;而《歸期不詳》是從死亡這個終點,回看生命現(xiàn)實的風景。這是一個自從有文學就存在的最古老主題,不止是哈姆雷特,也不止是莊周夢蝶?!稓w期不詳》的可貴,在于向死求生的探求,在于最后作家回到對短暫生命熱愛,以及珍視親情的細微而真實把握。
《歸期不詳》這篇一萬七千字的散文能讓我一氣讀下來,首先是作家講故事的才能。徐海蛟在自己的散文中,那種引人入勝的“小說筆法”,讓讀者能夠在一個又一個故事的懸念中,保持著期待和興致?!耙惶?,我想跟孩子們聊聊死亡,我想知道死在他們眼里長什么樣。我委托他們的語文老師幫我做個小調(diào)查,甬城一所小學二年級205班教室,張老師在黑板上向孩子們提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死是什么?”散文的第一個故事就這么開始了,這是一個有懸念,有期待出其不意答案的故事。然后是活動鉛筆頭的故事,那幾乎是一個今古奇譚式的段子。隨后作家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九歲的夏天,傍晚到來,暑氣已不像正午那么暴戾。我們幾個人到河埠頭洗澡……”這個故事的描寫細致入微,像電影的慢鏡頭,把一次嗆水被淹的短暫時間拖長,為最后“絕癥住院”的體驗做了很好的鋪墊。而一個老先生因為有一天沒有吃高血壓藥突然去世的故事,本來平淡無奇,作家的敘事才華讓這故事有了色彩:“老張拉開客廳的門,一陣急促的風雪撲了進來,像來勢洶洶的猛獸,屋外的雪下得正緊,雪花密集地讓一根針都插不進去。老張禁不住一陣寒戰(zhàn),趕緊用力把拉開的門合上。那一刻老張遲疑了,那么大的雪,要走到一里開外的藥店,況且藥店伙計們是不是也去吃年夜飯了呢?老張決定不去買這個勞什子的降壓藥了。老伴追問老張,干嗎不去買藥,連續(xù)吃了八年了,一天沒落下過呢。老張說,不要緊的,又不在乎一顆藥,明天一早等雪消停了就去買……”一個又一個故事,鋪穩(wěn)了,墊實了,最后重頭戲是寫作家自己因患癌癥的一次生死體驗。如果沒有前面這些故事,癌癥入院的體驗就難以抓往讀者。這種體驗對當事人而言終生難忘,對讀者卻“過于平淡”,因為苛刻的閱讀者,在這里最多僅是能夠看到作家在病床上的“思考”。好在有了前面那些故事的沖擊,此刻的“思考”,才有了打開讀者心靈的突破口:“因為生命短暫,而死亡恒久,你才會覺得親人的好,走著走著,大家最終都會走散,你的父親,你的母親,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你的故友,你的戀人……他們都將消失在一個又一個看不見的路口,沒有影子也沒有聲音。你怎么會不深深疼惜呢?疼惜每一次餐桌上的短暫相逢,疼惜每一個月臺上的舉目相送。在三萬個不到的日子里,你的愛恨、欲望、念想,宏大的基業(yè),金山銀山堆積起來的富貴……一切的一切都不會被你帶走,在你離開后的若干年,這一切都會成為過眼云煙。你怎么能夠不珍惜你的當下,珍惜這一刻放在你手心里的手,珍惜這一刻坐在你膝上的那個小寶貝,珍惜這一刻日光照亮的屋檐,珍惜這一刻細雨打濕的桃花……”我引用這一段文字,我以為是這篇談論和敘述死亡的散文,揭示了作家內(nèi)心重要的轉(zhuǎn)身。談論死亡是哲學家和宗教的本分,而文學家的價值在于在必然面對的死亡前提下,永遠癡心不改地講述人們?nèi)廴フ湎ハ硎苌墓适隆?/p>
作家徐海蛟在《歸期不詳》這篇散文中,還展現(xiàn)了較為出色的語言才能。他長于敘事,同時詩人的才情也常常讓文字發(fā)出奇異風采:“有時,生命無比脆弱,仿佛一個薄如蟬翼的瓷器,它經(jīng)不住一顆飛來的小石子,經(jīng)不住手指稍稍用力的叩擊,經(jīng)不住泥沙的摩挲和歲月的裂紋。幾乎彈指間,一念之差間,死亡就席卷而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也開始鄭重地思考人生的終極問題。我發(fā)覺等到那么多驚恐逐漸散去之后,關于死亡的思考讓存在變得清晰透徹,就像一片峰巒林立的山,因了腳下有個明鏡般的水域,才得以照見自己的青峰秀嶺和草木枯榮?!边@些詩性的語言將哲學的思考變得澄明而清澈,同時也讓一片片陽光照在這個原本缺乏溫度的題材上,讓讀者感到了生命的體溫。如果挑剔地審讀這篇散文,可以感受到缺少結(jié)構(gòu)感,敘述的隨意松散。當然,分寸感和剪輯素材是作家另一套技藝,那是經(jīng)驗和天才的再次結(jié)合。對于徐海蛟來說,也是我們可以期待的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