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軍,楊賢慶,李來好,2,吳燕燕,樊麗琴,戚勃,鄧建朝,胡曉
1(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農業(yè)部水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國家水產品加工技術研發(fā)中心,廣東廣州,510300)
2(南海生物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廣東廣州,510300)
咸魚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水產品加工與保藏食品,在腌制過程中,營養(yǎng)成分發(fā)生代謝與反應,形成許多風味成分,深受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喜愛[1-3]。但是,隨著人們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提高,咸魚的安全性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咸魚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亞硝酸鹽和胺類物質結合形成N—亞硝基化合物。研究表明,腌制食品中 N-亞硝基化合物是含有結構的化合物,由一個亞硝基(—NO)與一個仲胺基(R1R2>N—)的氮原子相互鍵合而成的化合物,根據(jù)其化學結構可分為N-亞硝胺、N-亞硝酰胺兩大類。N-亞硝基化合物是一類致癌性很強的化學物質,大量的動物致癌性實驗表明,揮發(fā)性N-亞硝胺可能對人類有致癌作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認為,N-二甲基亞硝胺(NDMA)和 N-二乙基亞硝胺(NDEA)是最可能導致人類致癌的物質[4-6]。我國國家標準 GB 2762中規(guī)定了食品中N-亞硝胺的限量標準:其中N-二甲基亞硝胺不超過4 μg/kg[7],N-二乙基亞硝胺不超過 7 μg/kg[8]。從腌制海產魚蝦食品中可檢測到不同水平的揮發(fā)性N-亞硝胺等致癌物,其中以NDMA最為常見[9],F(xiàn)ong和Huang等分別報道了廣州和香港市售海產腌制食品中含NDMA和N-亞硝胺吡咯烷(NPYR)[10-11]情況。這對咸魚加工業(yè)造成很大的影響,咸魚產品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嚴重挑戰(zhàn)。研究表明,咸魚等腌制食品與人群中的鼻咽癌、胃癌等有一定的相關性[12],但對咸魚中N-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形成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對于咸魚中N-亞硝基化合物的報道較少,咸魚在加工過程中發(fā)生許多的理化反應,產生大量的物質,使其形成了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本研究以藍圓鲹(Decapterus maruadsi)為原料,研究在腌制過程中,在不同種類的鹽、溫度、鹽度等腌制條件下,探討腌制過程中N-亞硝胺的變化規(guī)律,進一步確定腌制咸魚的條件,從而降低咸魚中N-亞硝胺等有害物質的含量,使咸魚的食用安全得到保障。
冰鮮藍圓鲹,每尾重(150±30)g,購于廣州市鷺江市場;食用鹽(精鹽),購于廣州華潤萬家超市;粗鹽(海水曬制),購于廣州市一德路海鮮批發(fā)市場。
試劑:NDMA和NDEA標準品(純度99.0%,購自德國Dr1Ehrenstorfer公司);二氯甲烷(優(yōu)級純)。
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GC/MS-QP2010),島津;旋轉蒸發(fā)儀(N-1000),日本EYELA;多管架自動平衡離心機(TDZ5-WS),中國湘儀。
1.3.1 濕腌法
溫度控制在25℃條件下,采用飽和鹽水進行濕腌,用精鹽和粗鹽2種食鹽腌制,腌制過程中分別在0、12、24、36、48、60、72、96 h 取樣,去頭、骨,取肌肉等可食部分絞碎混合均勻后測定樣品中 NDMA和NDEA含量。
1.3.2 干腌法
將魚與食鹽一起分層放于容器中的腌制方法。在魚體表擦鹽后,將它們層裝在腌制容器內,各層之間均勻地撒上食鹽,依靠外滲汁液形成鹽液(鹵水),腌制劑在鹵水內通過擴散作用向魚體內部滲透,比較均勻地分布于魚體內進行腌制。表面搓鹽(鹽和魚質量比分別為1∶3、1∶5和1∶8),腌制溫度選取4 ℃和25 ℃進行試驗。分別在腌制的第 0、2、4、6、8、10、12、14、16天取樣 ,去頭、骨,取肌肉等可食部分絞碎混合均勻后測定樣品中NDMA和NDEA含量。
準確稱取混勻樣品20.00g采用氣相色譜-質譜儀法(GC-MS)測定NDMA和NDEA的含量[14-15]。
實驗結果為3次平行實驗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采用EXCEL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12.0進行相關性分析。
用不同種類的食鹽腌制藍圓鲹,腌制過程中NDMA和NDEA含量變化趨勢如圖1、圖2所示。
圖1 食鹽種類對NDMA含量的影響Fig.1 Effect of salt type on the content NDMA
圖2 食鹽種類對NDEA含量的影響Fig.2 Effect of salt type on the content of NDEA
由圖1和圖2可看出,在腌制過程中,腌制初期2種食鹽腌制的樣品中NDMA和NDEA的含量差別不大,隨著腌制過程的不斷進行,粗鹽腌制的樣品中NDMA和NDEA的含量始終高于精鹽腌制的樣品中的NDMA和NDEA的含量。前期相關研究與文獻表明,胺類物質作為前體物質很容易與亞硝酸鹽結合形成亞硝胺類化合物[16-18]。從圖1可以看出,粗鹽腌制36 h時NDMA含量達到最大值4.63 μg/kg,與腌制前(2.31 μg/kg)差異顯著(P <0.05),之后,NDMA含量呈下降趨勢;用精鹽腌制60 h時NDMA含量達到最大值4.04 μg/kg,與腌制前(2.31 μg/kg)差異顯著(P<0.05)。從圖2可以看出,粗鹽腌制72 h時NDEA含量達到最大值3.12 μg/kg,與腌制前(0.57 μg/kg)差異顯著(P<0.05),之后,NDEA含量呈下降趨勢;用精鹽腌制72 h時NDEA含量達到最大值2.76 μg/kg,與腌制前(0.57 μg/kg)差異顯著(P <0.05)。結果表明,不同種類的食鹽腌制的樣品中NDMA和NDEA的含量存在差異,粗鹽腌制的樣品中NDMA和NDEA的含量更高。因粗鹽中含有的雜質、微生物等更容易使樣品在腌制過程中形成N-亞硝胺的前體物質,從而使 N-亞硝胺的含量增大[17]。因此,考慮到鹽來源的可控制性及產品質量的穩(wěn)定性,故后續(xù)研究采用精鹽進行腌制。
采用干腌法進行腌制,確定鹽和魚質量比鹽度為1∶3,分別選擇4℃和25℃考察溫度對 NDMA和NDEA 含量的影響。分別在腌制的第0、2、4、6、8、10、12、14、16天取樣測定樣品中 NDMA和NDEA的含量。腌制過程樣品中NDMA和NDEA的含量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如圖3、圖4所示。
圖3 溫度對NDMA含量的影響Fig.3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content of NDMA
圖4 溫度對NDEA含量的影響Fig.4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content of NDEA
從圖3、圖4可知,隨著腌制時間的延長,不同溫度條件下NDMA、NDEA含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腌制初期含量有所升高,之后降低,然后達到峰值,隨著腌制過程的不斷進行,NDMA、NDEA的含量下降且變化趨勢逐漸平緩。其原因在于腌制初期前體物質亞硝酸鹽、胺類物質均增長速率較快,含量較高,在適宜的條件下反應生成NDMA和NDEA的機率較大,故NDMA和NDEA的含量升高;之后,NDMA和NDEA的含量隨著前體物質含量的變化而變化。4℃和25℃條件下腌制時,NDMA和NDEA均在第8天達到峰值,其中NDMA峰值分別為3.06 μg/kg和3.71 μg/kg,NDEA 的峰值分別 1.42 μg/kg 和 2.22 μg/kg。表明在相同鹽度腌制條件下,溫度越高,NDMA、NDEA的含量越高。高溫利于微生物的活動,使NDMA、NDEA的前體物質大量生成,且高溫更利于反應的進行,并且在一定條件下,溫度越高,乳酸發(fā)酵越快,酸性環(huán)境更利于N-亞硝胺的形成[20]。
采用干腌法腌制,控制溫度為25℃,鹽和魚質量比分別為 1∶3、1∶5、1∶8,分別在腌制的第 0、2、4、6、8、10、12、14、16天取樣測定樣品中 NDMA 和 NDEA 的含量。腌制過程樣品NDMA和NDEA的含量在不同鹽度下的變化如圖5、圖6所示。
由圖5、圖6可以看出,在相同溫度條件下,鹽度對NDMA和NDEA含量的影響較大,均表現(xiàn)出鹽和魚質量比為1∶5時,NDMA和NDEA的含量最高,鹽和魚質量比為1∶8時NDMA、NDEA的含量次之,鹽和魚質量比為1∶3時NDMA、NDEA的含量最低。其原因在于,在腌制咸魚的過程中,N-亞硝胺主要通過亞硝化途徑來合成。鹽和魚質量比為1∶3時,大部分微生物受到抑制作用。此時,它們的合成是由化學合成完成的,隨著前體物質(如:亞硝酸鹽、二甲胺、硝酸鹽等)含量的變化而呈現(xiàn)不穩(wěn)定的波動趨勢。鹽和魚質量比為1∶5時,在部分嗜鹽菌的作用下,NDMA和NDEA的合成是由化學合成和生物合成共同完成,所以由化學合成作用使其含量達到峰值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緩慢變化。鹽和魚質量比為1∶8時,此時生物合成占主導地位,使得整個過程變化平緩。另外,在腌制咸魚的過程中,存在的部分嗜鹽菌適合在鹽和魚質量比為1∶5的條件下生存,使得大量的前體物質存在,導致NDMA、NDEA的含量較高。另外2個鹽度,不適合微生物的生長,導致NDMA、NDEA的生物合成過程變的較為緩慢,所以含量相對較低[21-23]。
圖5 鹽度對NDMA含量的影響Fig.5 Effect of salinity on the content of NDMA
圖6 不同鹽度下NDEA含量的影響Fig.6 Effect of salinity on the content of NDEA
由圖5、圖6還可以看出,隨著腌制時間的延長,各組樣品中的NDEA的含量低于NDMA的含量。隨著腌制過程的進行,NDMA的峰值均出現(xiàn)在腌制的第8天,之后下降,慢慢趨于平緩;而NDEA的峰值有所變化,鹽和魚質量比為1∶3時,峰值出現(xiàn)在第8天,鹽和魚質量比為1∶5和1∶8的條件下峰值出現(xiàn)在第10天,比高濃度腌制條件滯后,表明高濃度的鹽腌制加速了NDEA峰的出現(xiàn)。在腌制的整個過程中,各個時間點測定的NDMA和NDEA的值均高于腌制前測定的值,與馬儷珍等研究的香腸中亞硝胺含量變化的結果一致[24]。隨著腌制時間的延長,前體物質胺類和亞硝酸鹽的含量不斷增加,在適宜的條件下,兩者反應會生成N-亞硝胺,隨著腌制的進行,魚體內的鹽度逐漸增加,對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水分活度、pH值等的變化也會影響到NDMA和NDEA的合成[25]。N-亞硝胺的具體合成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目前,在蔬菜、魚等腌制食品中發(fā)現(xiàn)的NDMA被認為主要是通過亞硝化作用反應機制產生[26]。
通過不同鹽度對它們含量的影響分析顯示,鹽和魚質量比為1∶5時其含量最高,因此,為避免NDMA、NDEA的大量產生,應該選擇在高鹽的條件下腌制。同時,高溫有利于反應的進行,所以高溫下NDMA、NDEA的生成量高于低溫條件下的生成量。為減少NDMA、NDEA的生成量,建議腌制時選擇低溫高鹽的條件下腌制。
采用濕腌和干腌法進行腌制,綜合圖1~圖4(濕腌選取精鹽進行腌制,干腌選取精鹽,鹽和魚質量比為1∶3,溫度均控制在25℃條件下進行腌制)分析魚肉在腌制過程中NDMA和NDEA的變化趨勢。濕腌法腌制時,樣品中NDMA和NDEA的峰值含量分別為4.04 μg/kg 和2.76 μg/kg,并在腌制 72 h 時達到最大峰值;干腌法時,樣品中NDMA和NDEA的峰值含量分別為3.71 μg/kg和2.11 μg/kg,并在腌制第8天時達到最大峰值。研究顯示,不同腌制方法對NDMA和NDEA含量的影響很大,腌制結束時,濕腌法中NDMA和 NDEA的含量分別為 3.95 μg/kg和1.91 μg/kg,干腌法中NDMA和NDEA的含量分別為2.71 μg/kg 和1.14 μg/kg,濕腌法中 NDMA 和NDEA的含量顯著高于干腌法中的含量(P<0.05)。其原因在于濕腌法更利用亞硝基化反應的進行,促進了NDMA和NDEA的形成和產生。
通過對藍圓鲹在不同腌制條件下樣品中NDMA和NDEA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研究,表明二者在腌制過程中會隨著不同溫度、不同鹽度的變化而變化,即溫度、鹽度、時間是影響其形成的因素。采用濕腌法時,對于不同種類食鹽腌制組,粗鹽腌制組的樣品中NDMA和NDEA含量較精制食鹽腌制組高;采用干腌法時,在相同鹽度下,腌制溫度越高,樣品中NDMA和NDEA的含量越高;在相同溫度下,鹽和魚質量比為1∶5時,NDMA和NDEA的含量最高,鹽和魚質量比為1∶8時,NDMA和NDEA的含量次之,鹽和魚質量比為1∶3時NDMA和NDEA的含量最低;干腌法超過10 d后,NDMA和NDEA含量峰值開始消失,含量平緩下降;采用濕腌法比干腌法樣品中NDMA和NDEA含量高。因此,為減少腌制產品中NDMA和NDEA的積累,建議采用精鹽低溫高鹽干腌法進行腌制,并在腌制時間超過10 d NDMA和NDEA含量的峰值開始降低后進行食用。
[1] 章銀良,夏文水.腌魚產品加工技術與理論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3):116-120.
[2] Kose S,Hall G M.Fish Processing:Sustainability and New Opportunities[M].Wiley-Blackwell Press,2010:138-166.
[3] 任中陽,吳燕燕,李來好,等.腌干魚制品熱泵干燥工藝參數(shù)優(yōu)化[J].南方水產科學,2015,11(1):81-88.
[4] 陳丙卿.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16-221.
[5]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Cancer(IARC).Some N-nitroso compounds: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 of chemicals to humans[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78.
[6] ZOU Xiao-nong,LU Shih-hsin,LIU Bin.Volatile N-nitrosamines and their precursors in chinese salted fish-a possible etological factor for NPC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1994,59(2):155-158.
[7] 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8] 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9] 魯夫雄,李銘新.廣東海產魚蝦食品的揮發(fā)性亞硝胺測定[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1986,8(4):317-319.
[10] FONG Y Y,CHAN W C.Dimethylnitrosamine in Chinese marine salt fish[J].Food Chemistry Toxicology,1973,11:841-843.
[11] Huang D P,Ho J H,Gough T.Analysis for volatile nitrosamines in salt-preserved foodstuffs traditionally consumed by southern Chinese[J].IARC Science Publisher,1978,20:309-314.
[12] 林昆,沈忠英,蔡樹深,等.我國南方食管癌高發(fā)區(qū)膳食亞硝胺水平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衛(wèi)生研究,1997,26(4):266-269.
[13] 汪濤,楊風光,于謙林.無公害水產品加工綜合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123-141.
[14] GB/T 5009.26-2003.食品中N-亞硝胺類的測定方法[S].
[15] 吳燕燕,劉法佳,李來好,等.GC-MS檢測咸魚中N-亞硝胺的條件優(yōu)化[J].南方水產科學,2012,8(4):16-22.
[16] 楊賢慶,樊麗琴,陳勝軍,等.咸魚干腌過程中亞硝酸鹽和硝酸鹽的含量變化及其相關性分析[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9,35(10):55-58.
[17] 陳勝軍,楊賢慶,樊麗琴,等.藍圓鲹在不同腌制條件下三甲胺和二甲胺含量變化規(guī)律[J].食品科學,2012,33(13):58-61.
[18] 馬儷珍,楊華,閻旭,等.鹽水火腿加工中影響亞硝基化合物生成因素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7,28(1):82-84.
[19] ZENG Xue-feng,XIA Wen-shui,JIANG Qi-xing,et al.Chemical and microbial low-salt fermented whole fish product Suan yu[J].Food Control,2013,30(2):590-595.
[20] Herrmann S S,Duedahl O L,Granby K.Occurrence of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N-nitrosamines in processed meat products and the role of heat treatment[J].Food Control,2015,48:163-169.
[21] Sen N P,Seaman S W,Burgess C,et al.Investigation on the possible formation of N-nitroso-N-methylurea by nitrosation of creatinine in model systems and in cured meats at gastric pH[J].Jour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2000,48(10):5 088-5 096.
[22] Fong Y Y,Chan W C.Bacterial production of di-methyl Nitrosamine in salted fish[J].Nature,1973,243,421-422.
[23] Tozawa H,Kawabata T.Volatile N-nitrosamines in fish meal,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N-nitrosothiazolidine[J].IARC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91,105:214-218.
[24] 馬儷珍,郭培,黃宗海.羊肉發(fā)酵香腸生產過程中亞硝胺含量的變化[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6,32(10):32-36.
[25] Choi Y J,LIN T M,Tomlinson K,et al.Effect of salt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storage water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ish proteins[J].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1(3):460-468.
[26] Mirvish S S.Formation of N-nitroso compounds:chemistry,kinetics and in vivo occurrence[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1975,31(3):32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