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有色地質勘查局701隊 昌吉831100)
?
新疆青河縣巴安夏干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初探
呂亞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有色地質勘查局701隊昌吉831100)
摘要金礦體主要產于韌性剪切帶內的強硅化的各類蝕變巖中,總體上具有“規(guī)模小而多、產出不穩(wěn)定”的特點。在蝕變安山巖集中分布地區(qū)或蝕變安山巖中硅化、次生石英巖化、葉臘石化、星點狀黃鐵礦發(fā)育地段,以及片理化帶明顯褪色地段,均為找礦的有利地段。
關鍵詞地質特征金礦巴安夏干成礦規(guī)律
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西伯利亞古板塊與準噶爾古板塊夾持地帶的烏倫古弧盆帶、瑪因鄂博斷裂與烏倫古斷裂之間,又以卡拉先格爾-接勒的卡拉他烏斷裂為界,劃分為兩個Ⅲ級構造單元:北為額爾齊斯晚古生代弧后盆地,南為加波薩爾古生代島弧區(qū)。
1.1地層
主要為中泥盆統(tǒng)北塔山組(D2bt)和蘊都喀拉組(D2yd),另有上泥盆統(tǒng)卡希翁組(D3k)分布于圖幅東部托格讓套山-阿比金一帶。
北塔山組(D2bt)組地層總體呈北西向帶狀展布,為一套淺海相火山碎屑巖、中基性火山熔巖、火山碎屑沉積巖夾陸源碎屑沉積巖建造。
蘊都喀拉組(D2yd)為一套淺海相火山碎屑-陸源碎屑沉積巖、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建造,總體顯示出海水變遷較明顯的淺海沉積環(huán)境。該組與下伏地層北塔山組、上覆上泥盆統(tǒng)卡希翁組均為斷層接觸。
卡希翁組(D3k)為一套海陸交互相火山碎屑巖、火山熔巖、火山碎屑沉積巖建造,底部發(fā)育一套厚度不大、延伸不長的河流相-洪積相雜礫巖、砂礫巖、砂巖、粉砂巖、灰?guī)r等磨拉石建造。
1.2構造
該區(qū)在晚古生代時期,經歷了華力西期板塊構造多旋回開合運動而使其地殼構造十分復雜,構造形態(tài)多樣,但以斷裂構造為主,它們對地層、侵入巖、礦產及化探異常均有控制作用。尤其是北西向的卡拉先格爾、卡拉尕依巴斯他烏兩條大型韌-脆性斷裂分別從普查區(qū)北部和西南部通過,兩斷裂之間北西向、近東西向次級斷裂十分發(fā)育,多形成不同規(guī)模的斷裂破碎帶,區(qū)內金、銅礦化與此關系密切,是尋找破碎蝕變巖型金礦的有利部位。
1.3巖漿巖
礦區(qū)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分布廣泛,空間上群聚性較強,其展布方向與區(qū)域總體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侵入巖活動時限主要為早石炭世-早二疊世;侵入地層主要為泥盆系、石炭系;產出形態(tài)多為巖株及不規(guī)則狀。巖性為中-酸性,主要有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英云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等。
1.4區(qū)域礦產
本區(qū)礦產以金、銅為主,此外在侏羅系中蘊藏有煤。
2.1地層
礦區(qū)出露的地層為中泥盆統(tǒng)蘊都喀拉組第一段(D1yd1),主要巖性為灰色安山巖、灰色蝕變晶屑玻屑凝灰?guī)r、灰色絹云母綠泥石片巖、灰褐色糜棱巖、灰色綠泥石片巖夾糜棱巖和石英脈等,見圖1。
圖1 巴安夏干金礦一帶地質簡圖
2.2巖漿巖
礦點及其附近巖漿活動不發(fā)育,僅在南西、北東等地有零星閃長巖脈分布。
2.3構造
礦體產于一條北西-南東走向、寬闊的擠壓破碎帶中。破碎帶內巖石破碎較強烈,片理化發(fā)育,區(qū)域動力變質特征明顯,主要由絹云母綠泥石片巖、糜棱巖綠泥石片巖夾糜棱巖和石英脈組成,局部褐鐵礦化較強。
在異常區(qū)蝕變較好的地段采用系統(tǒng)的槽探工程進行揭露,圈定了L1金礦體。礦體厚1.00~2.55 m,長約160 m,單工程平均品位1.07×10-6~3.53×10-6。礦體主要賦存于韌性剪切的強硅化的礦化蝕變帶中,傾向北東,傾角70°~75°。賦礦巖石為糜棱巖化凝灰?guī)r及絹云母綠泥片巖等,含微量的金屬硫化物,裂隙面可見少量褐鐵礦化。該礦化蝕變帶受區(qū)域動力變質作用的影響,巖石片理化極為發(fā)育,普遍沿片理充填大量的石英脈及石英團塊,局部地段已構成糜棱巖化帶。礦化蝕變帶在走向上呈斷續(xù)斜列狀,長190 km(在測區(qū)內長度),厚20~40 m,總體產狀:43° ∠65°~75°。礦體的空間分布與絹云母綠泥石片巖夾糜棱巖關系密切,絕大部分礦體均位于絹云母綠泥石片巖夾糜棱巖中部硅化最強的部位。礦化強度與硅化程度、糜棱巖化程度關系密切,為正相關關系。
4.1控礦因素
巴安夏干金礦位于科克薩依-喀拉干德韌性剪切帶中部的強硅化蝕變帶中。
4.1.1金礦與斷裂構造的關系
巴安夏干金礦所處的韌性剪切帶在成礦前、成礦期和成礦后均處于同一斷裂構造方向(310°)。按其力學性質分析,該礦床應劃屬“穩(wěn)定擠壓條件下形成的金礦床”。在這種穩(wěn)定擠壓條件下,壓性斷裂構造發(fā)育。金發(fā)生活化后遷移到局部的張性斷裂構造中成礦。
成礦前的擠壓作用在區(qū)域形成了科克薩依-喀拉干德大規(guī)模的片理化帶,區(qū)內巖石產生強烈的塑性流動形成了糜棱巖化帶和不規(guī)則狀的石英脈體群。然后,使成礦前的各類脈巖片理化(甚至變?yōu)槠瑤r),例如,礦區(qū)北東部的幾條石英綠泥石片巖(根據殘留體推測原巖為中酸性侵入巖脈)就是此區(qū)域變質作用的產物。此階段的斷裂構造活動是地層中金的活化階段,也為成礦期的熱動力活動和含金地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構造空間。
4.1.2金礦與脈巖的關系
在礦區(qū)外北東部(距礦區(qū)北東部邊界0.20~0.30 km)輝綠巖、閃長玢巖等淺成侵入巖活動頻繁、出露廣泛。華力西中期花崗巖(γ42)脈、閃長巖(δ42)脈和石英鈉長斑巖脈的侵入提供了金的物質來源(成礦期階段)。金的成礦熱液伴隨著中酸性巖流體從深部向淺部脈動式運移侵入到脆性巖石(安山巖及凝灰砂巖等)和糜棱巖化帶中成礦。成礦期形成的石英脈和團塊多為玉髓狀,油脂光澤。黃鐵礦呈細粒星點狀,石英小團塊與蝕變安山巖的接觸界線呈漸變過濾關系,表現為熱液交代的特點,蝕變安山巖中硅化、次生石英巖化、葉臘石化和糜棱巖化強烈,其原巖(安山巖)僅在蝕變較輕的殘留體中才能辨認。由此可見,含金地質體(蝕變安山巖及糜棱巖夾石英脈)經歷了多期成礦熱液改造和迭加成礦作用。
4.1.3金與特定的“巖性層”的關系
礦區(qū)內金的成礦作用與蝕變安山巖關系密切。含金地質體的展布特征與蝕變安山巖呈“離開其蹤,不在其中”的相依特點。并且,蝕變安山巖屬脆性巖石類,在控礦斷裂活動期間巖石極易破碎,形成具張扭性質的擴容空間或斷裂破碎帶,有利于成礦熱液的充分交代富集成礦。
4.2成礦規(guī)律
⑴金礦體嚴格受科克薩依-喀拉干德韌性剪切帶中部的強硅化蝕變帶控制。因此,結合賦礦層位及有利的構造部位進行找礦,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金礦體主要產于硅化的各類蝕變巖中。因此在蝕變安山巖集中分布地區(qū)或蝕變安山巖中硅化、次生石英巖化、葉臘石化及星點狀黃鐵礦發(fā)育(有少量黃鐵礦化)地段,以及片理化帶明顯褪色地段,均為找礦的有利地段。
⑶在巖石普遍具有碎裂結構和糜棱結構,裂隙中充填玉髓狀石英細脈及石英團塊,并有葉臘石化、赭石化迭加的蝕變安山巖的膨大部位,是尋找富礦的有利地段。
綜上所述,巴安夏干金礦體屬于韌性剪切帶中的蝕變巖型金礦。
巴安夏干金礦體總體上具有“礦化體多而規(guī)模小、產出不穩(wěn)定”的特點,這幾年來在找礦方面一直沒有大的突破,但該區(qū)成礦條件較好,并與已經開采近15年的科克薩依金礦成礦特征極其相似,有必要繼續(xù)進行詳細工作,以期擴大礦床綜合找礦遠景。
收稿:2014-09-12
DOI:10.16206/j.cnki.65-1136/tg.2015.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