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堅,蘇媚,孔周陽,閆俊芳,張萍萍,祁偉,談建中
(蘇州大學建筑與城市環(huán)境學院,蘇州市建筑與城市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江蘇蘇州215123)
花色是觀賞植物最重要的經(jīng)濟性狀之一,花色的形成涉及體內(nèi)復雜的生理代謝過程,受基因型及環(huán)境因素影響而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花色表型[1]。近年來,有關觀賞植物花色變異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酸分子水平上,如采用定量PCR技術探討不同花色品種花色素代謝相關基因的差異表達情況[2-3],而利用花色嵌合體進行差異蛋白質(zhì)組研究相對較少。由于蛋白質(zhì)組學技術在研究特定功能蛋白方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快速、直觀、全面反映植物組織或細胞內(nèi)的蛋白質(zhì)種類、表達水平、修飾狀態(tài)以及蛋白質(zhì)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從整體水平上研究蛋白質(zhì)的組成和調(diào)控規(guī)律[4],迄今在擬南芥[5]、水稻[6]、玉米[7]等植物中已有較多研究。該研究供試的菊花花色嵌合體表現(xiàn)為紫紅-黃色鑲嵌,扦插繁殖時仍表現(xiàn)為嵌合性狀。為探討其花色變異的形成機理,筆者采用蛋白質(zhì)凝膠電泳和生物質(zhì)譜技術,分析與鑒定了嵌合花色相關的差異表達蛋白質(zhì),以便為闡明菊花花色變異的分子機理提供試驗依據(jù)。
1.1 植物材料 菊花花色嵌合體材料‘su-07’取自蘇州大學苗圃基地,在盛花期分別采取黃色和紫色花瓣,用蒸餾水洗凈后,濾紙吸干水分備用。
1.2 葉片和花瓣蛋白質(zhì)的提取 分別取黃色和紫色花瓣各1 g,液氮研磨后,參照文獻[8]的方法提取蛋白質(zhì)樣品,重懸于適量樣品緩沖液(8 mol/L尿素、2%CHAPS、15 mmol/L DTT、0.5%IPG Buffer)備用。
1.3 蛋白質(zhì)的雙向電泳 雙向電泳的第1向為固相pH梯度等電聚焦電泳,采用IPGphor等電聚焦儀(GE公司)進行,IPG膠條長17 cm,pH3~10(NL),蛋白質(zhì)樣品上樣量為1 mg。水化時,用水化液(8 mol/L Urea,2%CHAPS,15 mmol/L DTT,0.5%IPG Buffer)補足至350 μl,根據(jù) IPG 等電聚焦儀使用指南進行操作。等電聚焦結束后,IPG膠條平衡2次,每次 15 min。平衡緩沖液Ⅰ為 0.05 mol/L Tris-HCl(pH8.8),6 mol/L Urea,30% 甘油,2%SDS,1%DTT;平衡緩沖液Ⅱ用1.25%碘乙酰胺代替DTT。第2向SDS-PAGE的聚丙烯凝膠濃度為12%分離膠,電泳結束后,采用考馬斯亮藍R250進行染色。
1.4 蛋白質(zhì)點的質(zhì)譜鑒定 采用2-DE圖像分析軟件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5.0對凝膠圖譜進行分析,從中選取差異蛋白質(zhì)斑點,委托上海中科新生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質(zhì)譜分析和鑒定。
2.1 菊花嵌合體花瓣蛋白質(zhì)的SDS-PAGE分析 供試的菊花花色嵌合體在不同枝條上發(fā)育形成2種不同顏色的花瓣,表現(xiàn)為“雙色花”與“雙色花瓣”類型,花色差異顯著。從花瓣蛋白質(zhì)的SDS-PAGE圖譜看(圖1),紫色花瓣與黃色蛋白質(zhì)的種類和含量差異較大,如在黃色花瓣中(圖1P1),分子量73 kD、22 kD左右的蛋白質(zhì)組分表達量較高,并多了一種分子量66 kD左右的蛋白組分,而在14~31 kD的低分子量區(qū)域內(nèi)蛋白質(zhì)組分的表達量較低。與此不同的是,不同花色花瓣著生部位的葉片蛋白質(zhì)種類和含量幾乎完全相同(圖1L1、L2),說明兩者在基因表達方面并無差異。
2.2 菊花嵌合體花瓣蛋白質(zhì)的雙向電泳分析 由于不同花色花瓣蛋白質(zhì)的SDS-PAGE圖譜存在差異,該研究進一步應用雙向電泳技術對黃色與紫色花瓣的蛋白質(zhì)組分進行了分離與鑒定,其雙向電泳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花瓣蛋白質(zhì)的2-DE分離效果良好,蛋白質(zhì)斑點主要分布在等電點pI 5.0~9.0、分子量31~97 kD。在黃色和紫色花瓣2-DE圖像中,分別檢測到了500和523個蛋白斑點,其中匹配斑點474個,匹配率92.67%,其中表達量差異達到2倍及以上的蛋白斑點有139個。
2.3 花色相關差異蛋白質(zhì)的質(zhì)譜分析與鑒定 從表達差異2倍以上的斑點中,選擇16個表達量較豐富且分離效果良好的蛋白質(zhì)斑點進行MALDI-TOF-TOF質(zhì)譜分析,結果成功鑒定了其中的10個組分,可將其分為3種類型:①糖代謝相關蛋白,如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磷酸甘油酸變位酶、轉酮醇酶等;②花色素代謝相關蛋白,如黃烷酮-3-羥化酶、查爾酮異構酶;③基因調(diào)控相關蛋白,如富含甘氨酸RNA結合蛋白、真核翻譯起始因子、polyA結合蛋白等(表1)。
表1 菊花花色差異相關蛋白質(zhì)組分的鑒定結果
植物性狀是基因控制和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而蛋白質(zhì)既是基因表達的最終產(chǎn)物,也參與基因的表達和調(diào)控。在該研究中,供試材料的雙色花瓣具有相同的基因組結構,但2-DE圖譜顯示的蛋白質(zhì)表達譜及表達量存在一定差異,鑒定的10個差異蛋白質(zhì)分別涉及到糖代謝、花色素代謝及基因調(diào)控等生命過程。
在鑒定的差異蛋白質(zhì)中,F(xiàn)3H、CHI和SAMS與花色素合成直接相關,其中F3H是花色素苷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酶,影響原花青素、花色素苷等的形成[9]。在該研究中,F(xiàn)3H在紫色花瓣中顯示了特異表達的特征,表明嵌合花瓣在花色素苷合成代謝方面存在差異。其次,CHI是黃酮代謝途徑中一個關鍵酶,降低或抑制CHI活性會使花色苷合成途徑上游產(chǎn)物的積累和下游反應底物的缺乏[10]。在供試嵌合體的黃色花瓣中,CHI的表達量高于紫色花瓣,這與黃色花瓣的顯色特點有關。另外,還檢測到SAMS在紫色花瓣中的表達量明顯高于黃色花瓣,而SAMS是植物體內(nèi)的甲基供體,參與植物的轉甲基反應[11-12],且有研究表明隨著花色素甲基化和糖基化程度的增加,其共色效應也相應增加,從而加強花色素苷的呈色[13],說明紫色表型與花色素苷的甲基化修飾有關。
此外,在鑒定的其他蛋白質(zhì)中(表1),磷酸甘油酸變位酶、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及轉酮醇酶在糖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4],但尚未見與菊花花瓣顯色差異相關的報道,推測與花色素的糖基化有關;此外,鑒定的蛋白質(zhì)如富含甘氨酸RNA結合蛋白、Poly(A)結合蛋白、真核細胞翻譯起始因子涉及基因的表達調(diào)控,但對菊花嵌合體花色素合成相關基因表達的作用機理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1]王小菁,孟祥春,彭建宗.花色形成與花生長的調(diào)控[J].西北植物學報,2003,23(7):1105 -1110.
[2]葛靜,嚴海燕.花色素苷形成中的基因表達和調(diào)控[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6,42(2):374-379.
[3]張玉進,孟祥春,潘瑞熾,等.非洲菊苯基苯乙烯酮合成酶CHS基因表達模式的初步研究[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3(2):89-90.
[4]高華,高述民,孫芳芳.蛋白質(zhì)組學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0,16(8):31 -32.
[5]LINDERMAYR C,SAALBACH G,DUNIER J.Proteomic identification of nitrosylated proteins in Ara Mdopsis[J].Plant Physiology,2005,137(3):921-930.
[6]柴小清,靳飛,張艷萍,等.缺鐵逆境脅迫下水稻葉蛋白質(zhì)組的雙向電泳分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4,25(3):46-51.
[7]CHANG W W,HUANG L,SHEN M.Patterns of protein synthesis and tolerance of anoxia in root tips of maize seedings acclimated to a low-oxygen environment,and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s by mass spectrometry[J].Plan Physiol,2000,122(2):295 -318.
[8]WANG W,VIGNANI R,SCALI M,et al.A universal and rapid protocol for protein extraction from recalcitrant plant tissues for proteomic analysis[J].Electroph-oresis,2006,27:2782 -2786.
[9]MARTENS S,MITHOFER A.Flavones and Flavone Synthases[J].Phytochemistry,2005,66:2399 -2407.
[10]李琳玲,程華,許鋒,等.植物查爾酮異構酶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通訊,2008,19(6):935-937.
[11]TABOR C W,TABOR H.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etase)and S-adenosylmethionine decarboxylase[J].Advances in Enzymology and Related Areas of Molecular Biology,1984,56:251-282.
[12]DUTHIE S J,NARAYANAN S,BRAND G M,et al.DNA stability and genomic methylation status in colonocytes isolated from methyldonor-deficient rats[J].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2000,39:106 -111.
[13]MAZZA G,BROUILLARD R.The mechanism of copigmentation of anthocyanins in aqueous solutions[J].Phytochemistry,1990,29:1097 -1102.
[14]MARTIN W,BRINKMANN H,SAVONNA C,et al.Evidence for a chimeric nature of nuclear genomes:eubacterial origin of eukaryotic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en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3,90(13):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