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湯智鵬,李茜,陳朝東,高成康,楊春平
(1.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qū)農村發(fā)展局,四川青白江610300;2.四川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四川成都610000;3.四川省漢源縣農業(yè)局,四川雅安625300;4.四川省天全縣農業(yè)局,四川雅安6255003;5.四川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四川溫江611130)
由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草莓灰霉病是草莓栽培的最重要病害。近幾年來,隨著草莓的廣泛種植,灰霉病問題也是日趨突出[1-4]。灰霉菌為半知菌亞門葡萄孢屬真菌,腐生性強,寄主范圍廣,廣泛侵染番茄、韭菜、甜瓜、葡萄等果蔬作物[5-7]。該病菌主要為害草莓果實,嚴重時還為害果柄、花梗,感病品種的病果率在30%左右,嚴重的可達60%以上。草莓灰霉病不僅引起田間損失,且對草莓采后貯藏的危害極大[8-10]。
目前尚無高抗灰霉病的品種,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輔以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及生態(tài)防治[11-13]。生產上防治草莓灰霉病的藥劑主要有百菌清、甲霉靈、多霉靈等,但灰霉菌適應力強,極易產生抗藥性[14-15],使用常用殺菌劑防治效果大大降低。為了延緩病原菌的抗藥性、擴大殺菌譜和提高藥效,多采用新的殺菌劑品種以及殺菌劑間的混配來防治該病害[16-17]。筆者選擇常用的腐霉利、烯唑醇、三唑酮和嘧菌酯4種真菌殺菌劑,進行了室內離體篩選和復配作用研究,以期為防治草莓灰霉病復配制劑的研究奠定基礎。
1.1 材料
1.1.1 供試菌種。草莓灰霉病菌由四川農業(yè)大學無公害農藥實驗室提供。
1.1.2 供試藥劑。98.4%腐霉利原藥(遼寧省沈陽市紅旗林藥有限公司)、96.99%三唑酮原藥(四川省化工研究設計院)、91.6%烯唑醇原藥(四川省化工研究設計院)和98.8%嘧菌酯原藥(安徽省瑞特農化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單劑室內毒力測定。參照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18],采用生長速率抑制法[19]測定。分別測定各處理對草莓灰霉菌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用十字交叉法測定菌落直徑,計算抑制率。
抑制率=(對照組菌落直徑-藥劑組菌落直徑)/對照組菌落直徑×100%
將生長抑菌率換成抑制機率值并作為縱坐標,藥劑質量濃度轉化為對數值作為橫坐標,根據抑菌率進行機率值(y)與質量濃度對數(x)之間的線性回歸關系,求毒力回歸方程,計算 EC50值及相關系數(r)等[20-21]。
1.2.2 復配藥劑最佳配比篩選。根據“1.2.1”試驗結果選出毒力較高的2種藥劑,按比例混合法進行復配,然后采用生長速率抑制法對草莓灰霉病菌進行生物測定。將藥劑先配成一定濃度(腐霉利和烯唑醇都是 20.000、10.000、5.000、2.500、1.250、0.625 μg/ml),再按照體積比為1∶1、1∶2、2∶1、1∶4、4∶1進行復配,5個復配比例和2個單劑各對應濃度依次倍半稀釋5個濃度梯度,每個濃度3次重復,以無菌水作為對照。在25℃下培養(yǎng)5~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測定菌落直徑,計算出各自的抑制率,求出混劑及單劑的毒力回歸方程和EC50,并按照孫云沛等[22]提出用CTC來判斷藥劑混配的增效作用,通過毒性指數求出CTC。
2.1 4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菌菌絲生長的毒力測定 由表1可知,腐霉利抑制草莓灰霉病菌菌絲生長的毒力最高,其EC50為 0.595 1 μg/ml;其次為烯唑醇,其 EC50為 0.763 1 μg/ml;三唑酮效果較差,其 EC50為 6.748 0 μg/ml;嘧菌酯毒力略高于三唑酮,其EC50為6.558 0 μg/ml。因此,選用腐霉利和烯唑醇進行下一步的復配研究。
2.2 腐霉利、烯唑醇對草莓灰霉病菌的復配比例篩選 由表2可知,不同配比的腐霉利和烯唑醇混劑均對草莓灰霉菌有抑菌效果,但不同配比的菌絲抑制率不同,且都表現出相加作用。CTC最高的為腐霉利和烯唑醇配比為4∶1的處理,值為 111.737 4,其 EC50為0.557 1 μg/ml;其次為腐霉利和烯唑醇配比為 2∶1處理,CTC 值為 103.965 4,其 EC50為 0.617 7 μg/ml;腐霉利和烯唑醇配比為 1∶1、1∶2、1∶4處理的 CTC 值分別為102.822 0、98.430 9、96.204 7,其EC50分別為0.650 3、0.708 5、0.750 7 μg/ml。
表1 4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內毒力
表2 腐霉利與烯唑醇復配對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內毒力
單劑篩選結果顯示,腐霉利和烯唑醇的EC50值最大,分別為 0.521 2 和 0.752 8 μg/ml,對草莓灰霉病病菌的抑制效果明顯。從生產上考慮,腐霉利屬于保護、治療性殺菌劑,而烯唑醇為三唑類脫甲基抑制劑,抑制菌體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該2種藥劑作用機理不同,在病害防治上使用范圍較廣且目前沒有腐霉利和烯唑醇單劑復配產生交互抗性的報道,所以選取腐霉利和烯唑醇作為復配篩選的藥劑。
由腐霉利和烯唑醇的復配篩選結果可知,各比例復配對草莓灰霉菌均有抑菌活力,都表現為相加作用,其中以腐霉利和烯唑醇配比為4∶1處理的抑菌活性最好,共毒系數為111.737 4。與腐霉利和烯唑醇單劑相比,該混劑具有殺菌譜廣、應用范圍擴大、可降低用量、克服單一用藥易產生抗藥性的問題、延長農藥使用壽命等優(yōu)點,可為進一步研究其復配制劑的田間實際應用提供參考。
[1]高九思,張安全.保護地草莓灰霉病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6(7):85-86.
[2]李龍,梁曉鵬,徐亞秋.保護地草莓灰霉病防治方法[J].吉林農業(yè),2004(2):13.
[3]曾光輝,金秀敏.草莓灰霉病綜合防治技術[J].溫州農業(yè)科技,2009(1):37-38.
[4]李國元.湖北省草莓病害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湖北植保,200l(4):17-19.
[5]李科孝,謝宏偉.大棚韭菜灰霉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J].植物保護,2001,27(2):46.
[6]倪秀紅,趙杰.防治甜瓜灰霉病的藥劑篩選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yè)科技,2009(1):105-107.
[7]朱麗梅,張長青,陳浩,等.百合灰霉病高效殺菌劑的篩選和聯合作用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1,27(3):1.
[8]劉琳.大棚草莓灰霉病的綜合防治[J].山東林業(yè)科技,2004(4):16-17.
[9]朱孔華,李本良,廖開志,等.草莓灰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農業(yè)科技學報,2009(9):22.
[10]張建人.南方草莓灰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植物保護,1991,17(4):32-33.
[11]楊敬輝,陳宏州,吳琴燕,等.啶酰菌胺對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測定及田間防治[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0,22(9):94 -95.
[12]袁坤,吳光旭,郭春林,等.艾蒿提取物對草莓灰霉菌的抗菌活性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13):55 -56.
[13]劉玉連,焦瑞蓮.日光溫室草莓灰霉病的無公害防治[J].農業(yè)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08(9):42 -43.
[14]劉波,葉鐘音,劉經芬.速克靈抗灰霉病菌菌株性質的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1992,19(4):297 -301.
[15]張傳博,易萌,孫云子,等.幾種殺菌劑及其復配劑對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3,52(14):3299 -3305.
[16]張京莉,李繼軍.劑型改造光明前途[J].現代科技譯叢,2003(2):11-15.
[17]徐漢虹.植物化學保護[M].4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229-233.
[18]朱春雨,吳文平,張弘,等.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絲生長試驗平皿法[S].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19]黃彰欣.植物化學保護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1993:57.
[20]張長青,馬躍峰,馬國良,等.防治春小麥赤霉病的室內藥劑篩選[J].農業(yè)與技術,2005,25(3):62 -65.
[21]慕立義.植物化學保護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4.
[22]SUN Y P,JOHNSON E R.Analysis of insecticides against houseflies[J].Entomology,1960(5):887 -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