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宿城,劉曉東
(安徽工業(yè)大學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32)
近幾十年來的科技和社會進步表明:多學科交叉和知識融合的趨勢日益增強。這種發(fā)展趨勢使得以培養(yǎng)工程技術專長的工科大學培養(yǎng)模式面臨巨大挑戰(zhàn)。企業(yè)和社會對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已不再是特定知識結構的專業(yè)人才,而是需要在具有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同時具有良好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提出問題能力(即創(chuàng)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高校實驗教學資源無疑是培養(yǎng)此類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條件。新形勢下社會發(fā)展需求成為現(xiàn)階段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外因,使得對實驗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培養(yǎng)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突出。[1]
同時,高校擴招導致人均教學資源比例有逐漸降低趨勢,教學上投入雖有一定提升,但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普遍存在實驗資源短缺、實驗儀器陳舊等問題。相比之下,高??蒲薪涃M的逐年遞增則較大幅度地提升了科研設備數(shù)量、質量和類型,科研硬件環(huán)境得到較大改善。高校雖一直在鼓勵教學和科研資源共享,但由于存在管理機制、考核方法等因素的制約,致使目前該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仍舊處于探索之中,而科研資源與實驗教學資源的分配仍舊嚴重不協(xié)調。一方面,一些高校過于追求量化科研產出,使得科研資源雖較為豐富,但管理上相對獨立,實驗設備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實驗教學資源的投入和分配卻未得到足夠重視,師生人均占有實驗資源比例較低,難以滿足現(xiàn)階段的實驗教學需求。
本文將著眼于培養(yǎng)人才和科研發(fā)展的雙重角度,以電氣信息類專業(yè)實驗教研為切入點,簡要探討目前實驗教學資源管理與利用上存在的若干問題,為建立完善的教學與科研實驗資源使用與管理制度拋磚引玉,以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
從本質上講,高校實驗室應同時具備三個方面的服務功能:一是為實驗教學提供基本條件;二是保障學校師生進行科學研究的需求;三是為社會服務提供硬件和技術支持。但長期以來,由于存在管理體制、考核方法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問題,造成實驗教學資源與科研資源相對獨立的局面。實驗教學資源主要服務于人數(shù)眾多的廣大本科生,而科研資源則主要服務于人數(shù)相對較少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由于這種資源管理與分配的相對獨立性,導致現(xiàn)有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理論教學與科學實踐的嚴重脫節(jié)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培養(yǎng)和學校發(fā)展。[2]針對這個問題,國內已有部分重點高校陸續(xù)探索并實踐將教學資源與科研資源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籌管理,雖初步取得一定效果,但整體上尚未完全擺脫二者相對獨立的局面。[3-4]
以我校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為例,學院設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5個本科專業(yè),分屬于3個一級學科;建有1個省級電工電子示范中心、1個電氣類專業(yè)實驗中心,建有EDA、電機拖動等各專業(yè)教學實驗室,同時建有西門子-安徽工業(yè)大學流程工業(yè)控制聯(lián)合實驗室、GE-安徽工業(yè)大學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教育廳電力電子與運動控制重點實驗室等10余個科研實驗室。各科研實驗室一般是以課題組的形式運作,實驗室資源建設主要來源于實驗室所承擔的各類研究基金和科研項目,實驗資源的管理分屬于各科研實驗室負責人,管理和運作上相對封閉,缺乏整體意識,片面追求小而全,導致很多儀器設備的重復購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同時,本科教學實驗室主要面向本科培養(yǎng)階段核心專業(yè)課程的實驗教學,由實驗中心集中統(tǒng)一負責,采取與科研實驗室完全不同的管理與運作方式。因此,本科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之間仍舊相互獨立,實驗資源不能流動,難以實現(xiàn)科研教學資源共享。對于學校而言,在本科-碩士-博士培養(yǎng)體系中,若處于本科培養(yǎng)的底層設計存在不合理性,非但不能確保本科培養(yǎng)質量,也難以支撐碩士乃至博士階段的培養(yǎng)。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出現(xiàn)的一種尷尬局面:學校的科研產出量逐年遞增,而優(yōu)秀科研產出所占比重卻相對較低。
在實驗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實行實驗室開放制度是全面實現(xiàn)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實驗室開放有利于提高實驗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同時也為實現(xiàn)教學與科研的真正融合奠定有利基礎。實驗室開放根據(jù)需求應具備四個方面的主要功能:一是為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提供條件;二是為一些新穎的非傳統(tǒng)教學實驗提供平臺;三是讓學生參與科技競賽活動;四是鼓勵各個層次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參與科學研究。[5]可以看出,實驗室開放與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存在較大不同。開放實驗室不是簡單地開放實驗硬件環(huán)境和運行時間,重要的是開放實驗教學的形式和方法。目前,許多高校都在積極嘗試實驗室開放的運行和管理方式,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實驗室開放這種新型的運行模式涉及到高校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在短時間內難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開放。
整體而言,影響實驗室開放制度運行的主要制約因素有兩大方面:一是實驗室開放的經費和人力投入不足。高校擴招導致學生絕對人數(shù)增長迅速,而相應的財力、物力投入并沒有成比例增長,致使學生人均占有資源比例下降明顯。同時,學校過分強調高端人才的“經濟效益”,對于實驗技術人員的引入重視不夠,而且每年都會有一部分實驗技術人員由于進修和人事調動等原因離崗,導致相應實驗技術人員的配置不足,難以維系對實驗資源的有效管理和維護。經費和人力投入的不足從根本上制約實驗室開放制度的健康、長效運行。二是評價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目前,對于高校的評價普遍采用量化科研成果和項目的形式,學校對于從教人員和各級子機構的評價也遵從此類量化的考核機制,而實驗室開放帶來的效益難以在短期內量化評估,使得實驗室開放運行的重要性被低估。實驗技術人員在高校中的地位和認同感并沒有明顯改善,工作量難以量化和平衡,直接影響實驗室開放工作的全面展開。
評價實驗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整合以及實驗室開放制度的合理性,關鍵在于實驗資源的利用效率。[5-6]一般而言,實驗資源的利用效率應考量在實驗資源的利用過程中,以最低的實驗資源投入產生的最大效益,因此可定義為如下公式:
其中,P代表產生的效益;R代表實驗資源投入成本;X代表實驗資源類型,如教學實驗資源或科學研究資源等。
依據(jù)公式(1),可分別定義實驗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的利用率為:
通常,無法嚴格界定實驗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二者的類別,有相當一部分實驗資源同時起到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作用。因此,總體實驗資源的利用效率為:
實驗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重復配置現(xiàn)象比較普遍,而部分教學效益和科研效益存在交叉,比如:通過實驗教學產出的科研論文和專利,以及通過科學研究推動教學上的改進,這些既可以統(tǒng)計為教學效益,也可統(tǒng)計為科研效益。因此對實驗資源產生的總體效益統(tǒng)計小于實驗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的簡單疊加,則有:
公式(4)表明,實驗資源的總體利用效率低于實驗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利用效益的平均值,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實驗資源配置模式和資源管理方式。
若實行新的實驗資源管理方式和開放制度,首先需要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在觀念上進行轉變。對實驗資源利用的最終主動權在于學生和教師,實驗室開放的主體是學生,需要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目前高校實行的并非完全學分制,學生可以安排的自主時間相對較零散。同時,學生對實驗室開放認識不清,對參加開放性實驗缺乏積極性,獲得成就感主要源于科技競賽類的獲獎,因此對實驗資源的利用也僅局限于科技競賽。另一方面,現(xiàn)有實驗項目和內容有限。興趣應該是引導學生自愿參與實驗室開放的主要動力,學生是實驗室開放和實驗資源利用的最大受益群體,他們希望富有趣味性、多樣性、層次感的實驗項目和內容,希望參加開放實驗項目提高學習興趣和發(fā)掘自己的潛力。然而,由于目前高校因為資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等因素,還不能提供豐富多樣的實驗項目,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實驗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
本文主要就目前實驗資源和科研資源配置、實驗室開放制度以及資源利用這三個方面進行了簡要探討。這將為后續(xù)研究如何改善實驗資源和科研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鑒。
[1]韋化,曾冬梅,秦鋼年.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5):31-34.
[2]曾周末,劉鳴,畢玉玲,趙學玨.高校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融合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8(5):126-129.
[3]白忠喜,胡卓君.基于資源整合共享的實驗室重構及其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8):110-112.
[4]龍科軍,況愛武.高校實驗教學資源整合研究[J].科教文匯,2009(9):34-35.
[5]韋須祥,韓乾,洪霞,周建中.高校實驗室開放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8):120-123.
[6]韓春田.高等院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8):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