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 (硅湖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昆山215332)
LI Xiu-li (Silicon Lake College, Kunshan 215332, China)
發(fā)展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從精英化邁向大眾化的需要,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項重要決策,滿足了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1]。高職教育要培養(yǎng)受社會歡迎的應用性人才,必須實行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校企合作、產學結合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為目標,它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生參加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適合企業(yè)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在授課方式上,把以課堂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與直接獲得實際工作能力為主的生產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校企合作打破了學校封閉辦學的弊端,促使學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程建設、招生就業(yè)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
1.1 課程改革思路。《運輸管理實務》是學院面向物流管理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專業(yè)核心與專業(yè)必修課,學院與合作企業(yè)昆山柯爾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fā)此課程,按照“校企合作、教學做合一、產學研相結合、理實一體”的改革理念來設計課程教學體系。以就業(yè)為導向,依據市場對運輸崗位群相應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該課程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yōu)橐怨ぷ黜椖颗c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2]。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增加實習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校企合作,產學結合能最終解決物流教學及物流企業(yè)發(fā)展問題,以實現雙贏。
1.2 課程內容改革。該課程按照“市場—產業(yè)—專業(yè)—課程”邏輯進行課程內容設置,以貨物運輸的工作過程為主線,分解教學項目和工作任務,以項目驅動任務導向的教學模式設置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從而實現技能培養(yǎng)的有效性。例如:作為運輸企業(yè),首先要了解運輸市場,為貨物制定運輸價格;當貨主決定托運,要為貨主選擇運輸方式,通過講述五種運輸方式的功能以及特點,結合貨物本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從起點到終點有多條線路可供選擇,選擇最短的運輸線路,計算運輸費用;簽訂運輸合同,組織運輸,與保險公司辦理運輸保險業(yè)務避免出現運輸風險。到此,完成整個貨物的運輸,整個工作過程是以貨物運輸為主線展開的,實現了教學內容與企業(yè)崗位需求對接。將課程分為五大模塊14 個項目進行工作任務式的訓練,如表1 所示。
1.3 教學方法改革。在進行《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學習情景和具體的項目任務,靈活選擇適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1.3.1 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是一種將抽象的理論講授生動化、形象化的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增強了教學效果。比如學生對于完成企業(yè)運輸市場現狀調研這一任務,調研成果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上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分析學生在運輸市場調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將運輸市場涉及到的基礎理論知識展示給學生,加強學生的理解。
表1 《運輸管理實務》課程具體模塊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
1.3.2 角色模擬法[3]。角色模擬法就是根據學生今后可能擔任的職務,編制一套與該職務實際相似的任務,將學生安排在模擬的、逼真的工作環(huán)境中,要求學生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用多種方法來測評其心理素質、潛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例如在水路運輸合同簽訂過程中,教師首先根據題目設計情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設定不同的角色,比如托運人、承運人、貨運代理,由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托運單的填寫、合同洽談直到最終簽訂合同的全過程。學生明確自己在模擬企業(yè)中承擔的角色,通過親身實踐整個運輸企業(yè)經營管理全過程,來驗證所學理論,積極探究沒有學習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所需的各種職業(yè)能力。
1.3.3 案例教學法。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這個過程中學生很少參與,聽沒聽懂、聽懂多少,要到期末考試時才知道,而且學到的知識很難與實際結合。在案例教學法中,對于教師提供的案例,學生先要進行消化,通過查閱書中理論知識,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這一過程學生是主動進行的。經過縝密思考,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給出答案的過程由教師給以引導,也使得教師加深思考,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比如各種運輸費用計算這一任務,選擇合適的案例,讓學生通過對問題深入剖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手段。
1.3.4 團隊項目教學法[4]。整個課程分解為若干項目,在講完每一個項目后,根據項目涉及的多個任務,教師設計綜合實訓項目,以團隊小組的方式完成,小組完成布置的任務后,由小組代表將成果做成PPT 向全班展示,各小組之間就最終成果進行交流,此教學法即可以檢驗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又能增進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競爭意識。
1.3.5 現場教學法。現場教學法就是將課程教學內容由教室搬到實際工作場所的一種教學法,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下進行知識的學習,在完成相應的學習或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工作過程知識,可以達到使學生提前接觸企業(yè),了解崗位工作的目的。首先由企業(yè)兼職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組織,向學生演示整個項目執(zhí)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重點介紹項目的任務是什么,工作完成后需要達到什么效果,然后邊操作、邊解釋,使學生對實際工作崗位流程有所了解。然后學生對有疑惑的地方提出問題,教師答疑。最后根據教師的講解過程,由學生進行現場操作,教師在一旁觀察,評價學生執(zhí)行的成果。
1.4 評價方式改革。課程評價是以科學的方法,通過一定的途徑對課程設計、課程教學活動及其結果作出價值評判的過程,對課程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反饋作用。在課程評價過程中,首先堅持高職教育的評價理念,樹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yè)教育觀,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在課程評價過程中,重視過程性評價,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采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與企業(yè)評價相結合,形成讓學生、教師、學校、企業(yè)等多方真正參與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5]。具體標準如表2、表3、表4、表5 所示。
該課程通過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企業(yè)崗位需求為平臺,調整教學方向以及教學內容,使理論教學更合理、更系統、更適用,培養(yǎng)出符合企業(yè)需要的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通過校企合作,企業(yè)使學校轉變成自己的人才“供應商”,以確保物流管理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符合企業(yè)崗位人才需求;學生則可以通過該企業(yè)平臺,增加實習機會與工作經驗,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為物流教學與物流企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解決方案,最終實現雙贏。結合學院的實際情況,專業(yè)課程教學與校企合作方式如下:
表2 考核方式與標準
表3 項目考核標準
表4 獨立實踐或綜合項目實訓考核標準
表5 筆試考核標準
2.1 對企業(yè)物流運輸部門調研。以昆山柯爾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為調研企業(yè),了解從事相關崗位必須具備的職業(yè)知識和技能,了解相關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及技能要求。調研通過調查表及召開座談會形式完成數據采集,在調研基礎上,理清物流運輸工作崗位、具體工作任務及技能項目。
2.2 深度開發(fā)實訓基地。進一步加強物流實訓室建設,從人才培養(yǎng)到具體課程安排,全方位的開展校企合作。
借助校外實訓基地的資源條件,由專任教師在合作企業(yè)任職,進一步提高專任授課教師的企業(yè)工作經歷。同時加強校外實訓基地教學條件建設與管理,安排一名以上兼職實踐指導教師,每年組織兼職實踐指導教師培訓一次。
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安排學生進企業(yè)物流運輸部門進行實習,由實戰(zhàn)經驗豐富的名導、名師進行輔導,使學生了解行業(yè)人才標準,全面培養(yǎng)學生崗位能力與職業(yè)素養(yǎng)[6]。
2.3 加強雙師教學團隊建設:
(1) 在明確了課程教學模式的前提下,由校內專職教師和校外實訓指導的兼職教師集體備課,集體研究并制定《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的教案,并組織公開課,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2) 組織校內專任教師到合作企業(yè)掛職鍛煉,每學期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一周以上,增加專任教師的企業(yè)工作經歷,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融合教學。
(3) 組織兼職教師參加教研活動,共同探討教學模式,并學習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每學期不少于一次。每學年邀請行業(yè)專家為專業(yè)學生開設專業(yè)講座二次以上。
(4)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擴大兼職教師比例,構建專兼對接的教學團隊[7]。
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符合物流管理應用性的特點,也符合企業(yè)對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是我國物流管理教育成功的有效模式。通過對《運輸管理實務》課程開發(fā)嘗試,學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本課程組在課程改革過程中,首先強調的是改變傳統的以專任教師為主體、以課堂為中心、以掌握理論知識為目的的教育教學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培養(yǎng)職業(yè)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極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課程在內容選取及安排上遵循學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規(guī)律,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融合,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企業(yè)需求與學校教育的近距離對接。與此同時,教師在備課、教學設計等過程中,也鍛煉了自己,使其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高[8]。
[1] 馬巖.“校企合作,產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初探[J]. 遼寧高職學報,2008(1):62-63.
[2] 黃曉娟. 高職《運輸管理實務》課程改革實踐與成效[J]. 商場現代化,2011(32):79-80.
[3] 艾小玲. 高職《運輸管理實務》課程改革探討[J]. 教學研究,2011(12):106-107.
[4] 王榮,胡子云. 運輸組織管理實務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J]. 教育論叢,2013(1):157-158.
[5] 韋瑞. 高職《物流運輸管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探索[J]. 價值工程,2014(3):270-271.
[6] 趙圓圓,周靜. 運輸管理實務[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7] 李慶,吳理門. 運輸管理實務[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8] 黎紅,吳健雄. 從運輸管理課程教學的角度看產學結合[J]. 物流技術,2009(5):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