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京工學院建筑系4年
王駿陽
WANG Junyang
1960年出生(原名王群)
1978年入學南京工學院建筑系(77級,學士、碩士)
1995年獲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博士學位
現(xiàn)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博導
2009年第二屆中國建筑圖書獎
2001年設計作品參加柏林“中國土木”展2012年米蘭建筑三年展
2013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類金獎
理論與實踐,這是建筑學的兩個方面,也是一個完整的建筑學人缺一不可的兩個領域。
我是1978年2月作為文革后第一屆大學生進入南京工學院(現(xiàn)東南大學)建筑系學習的,之前我對建筑學幾乎一無所知。南京工學院建筑系4年使我接受了較為完整的建筑學訓練,從設計到理論,從歷史到技術(shù)。
與今天的情況相比,我在南工學習的那幾年是一個理論著作相當匱乏的時代。《建筑師》雜志曾經(jīng)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論窗口。不過,今天回想起來,還有一本名為《建筑·學生·思考》的學生刊物真正激發(fā)了我的理論學習熱情。這是一本油印的非正式刊物,由南京工學院建筑系11771班主辦。曾有老師評價,77屆是有理論訴求的一屆,這本簡陋的學生刊物也許就是一個縮影。就我個人而言,理論學習和研究的熱情是在南工學習期間形成的,并一直伴隨著我。
還有一些以南京工學院建筑系或建筑研究所名義發(fā)布(嚴格說來是非正式出版)的小冊子,也是我理論學習的啟蒙讀物,其中包括童寯先生的《日本近現(xiàn)代建筑》、奚樹祥老師翻譯的《構(gòu)圖原理》、南京工學院建筑系的《建筑譯文》等。盡管都是些比較簡陋的印刷品,但是我一直珍藏著它們。今天再次翻閱,仿佛又回到在南工美好的學習年代。正是這些讀物吸引我走上外國建筑歷史與理論、特別是西方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習和研究的道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7月《建筑譯文》第5冊上的一篇題為《現(xiàn)代建筑的結(jié)構(gòu)與形式》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該文譯自庫爾特·西格爾(Curt Siegel)的專著《現(xiàn)代建筑的結(jié)構(gòu)與形式》(Structure and Form in Modern Architecture)序言與第一章,由奚樹祥、劉先覺、溫秀、鮑家聲、鄺永鎏、龍希玉、蔡冠麗老師合譯,劉光華先生校對。2000年以來,隨著弗蘭姆普敦《建構(gòu)文化研究》的譯介,“建構(gòu)”成為中國建筑理論話語和實踐的一個重要主題。在建構(gòu)問題上,我主張將建筑形式與結(jié)構(gòu)形式的關系視為一個基本的核心議題,這應該與該文給我的建筑學啟示不無關系。
1 譯著:《建構(gòu)文化研究》
2 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總部方案模型(建設中)
今天的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門廳里有一尊劉敦楨、楊廷寶、童寯3位先生在一起的塑像。3位先生中,我從未親眼見過劉老本人。楊廷寶和童寯先生當時在建筑研究所,印象中楊老總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模樣,而童老總是那么沉默寡言。作為建筑系學生,我們有幾個固定時間可以到與建筑研究所共享的資料室看外文期刊雜志,時??吹酵舷壬谀抢锏皖^查閱文獻資料,還不時做些筆記。當時的我對童老先生所知甚少,只聽說他和楊老一樣,曾經(jīng)設計過很多建筑(這些建筑并沒有包括在我們的本科學習內(nèi)容之中),現(xiàn)在一心做學術(shù)研究。之后才知道,老先生那時根本不可能再進行建筑設計,他最后的建筑生涯只與自己的學術(shù)研究相依為伴了。但是如果認為童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只是不得已而為之,那就錯了。1940年代,在童先生建筑師職業(yè)如日中天之時,他完成了《江南園林志》的研究和寫作。這說明,學術(shù)研究是童先生作為建筑學人智性需求的一部分,既非簡單為自己的建筑設計所用(事實上,這部著作很難說對童先生自己的建筑設計有多少實際用途),亦非僅僅為填補建筑師職業(yè)的空白。毋寧說,在童老先生那里,才華橫溢的設計能力來自良好的建筑設計訓練和良好的建筑感悟,而學術(shù)研究則是其全部建筑智性和建筑學成就不可或缺的另一組成部分。
在建筑設計方面,對我真正有啟蒙意義的是孫鐘陽老師。他是我二年級小茶室設計的指導老師。初學建筑設計,不免為一些局部處理技巧和趣味所吸引,但是孫老師大刀闊斧地把這些都干掉了,轉(zhuǎn)而深入淺出地向我講解基本的功能分析及其與空間、結(jié)構(gòu)和形式的關系。孫老師使我認識到,一個好的設計應該圍繞其中心設計理念展開,而不是局部趣味的堆砌,無論這一理念是空間的、結(jié)構(gòu)的還是形式的。
孫鐘陽老師是1980年代初南京工學院致力于民居研究的老師之一。四年級最后一個學期,我們可以選擇做畢業(yè)設計,也可以選擇寫畢業(yè)論文。受孫老師影響,我與同寢室的張毓峰一起報名參加皖南民居考察,并以此作為畢業(yè)論文的主題。那時的皖南交通十分不便,孫老師和我們一起坐馬車去不同村莊進行考察,沿途給我們講解民居和建筑學的知識,給我們諄諄教誨。
南工建筑系的4年很快過去了。1983年,我作為教育部公派留學生去瑞典學習,一個更為廣闊的建筑學視野在我面前打開。但是我要說,使我在理論和設計兩個方面終身受益的仍然是南京工學院建筑系的4年。
3 江蘇吳江盛虹博物館方案模型(設計中)
4 江蘇吳江盛虹博物館方案效果圖(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