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明
GE Ming
1972出生
1994年入學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碩士、博士)
現任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
2004年北京建筑雙年展
2008年第11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
自到安靜的古城南京學習以來,已有20多年了。
由于常常在中大院工作到很晚,除了家以外,它已是我最熟悉的場所了,圍繞它的密密匝匝的法國梧桐也成了我觀察最細的物種之一。在高曠的空間中學習、教學、設計、研究,已成為習慣。時至今日,越來越感覺到地點、場所、空間對一個人的影響——安靜,使我受益。
在中大院發(fā)生的許多場景,也已成為難以忘卻的記憶。一直記得十幾年前協助劉先覺先生翻譯塔夫里《現代建筑》的情形,老先生一向求實,自小教會學校出身,卻還惴惴于會不會出現大的紕漏,此外,每日譯校結束之時,他總要通念一遍,唯恐語句不暢,這使我至今動容。
在中大院,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還有:如何面向歷史和設計,學習獨立的思考。
一、如何面向“歷史”?童寯先生的著作尤其是《江南園林志》長久地影響著我,一個意味深長的現象也一直引起我的思考—— 一位精通外文的現代學者為何堅持用中文繁體字出版這本書,為什么能想到用解字的傳統(tǒng)方式詮釋“園”?這促使我不斷地思考何為傳統(tǒng)與現代。
二、如何面向“設計”?求學階段起,東大設計教學中的ETH傳統(tǒng)與其余傳統(tǒng)的關系吸引著我,使我著迷于探討它們的源頭。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體會到梳理學術關系的意義,理解到建筑學之中空間問題的重要性和詞與物問題的重要性,再后來發(fā)現這些問題在當代已經或者正在形成一些重要的“命題”,這使我意識到設計研究的高度和起點就是需要獨立地面向這些命題。
由此,針對命題從事設計方法論和設計教學法的研究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方向,興趣逐漸地集中在空間的方法、類型學、園林的方法、住宅的方法和概念建筑的方法幾個領域。其中,對空間方法的研究逐漸區(qū)分為體積法、結構法、不定形法,我試圖從不同的方向探討如何結合空間的感知(perception)和概念(conception),它們從面對“房間一樣的空間”等一系列命題開始,一直到達操作性研究。
在中大院,我參與了大量的教學,包括設計教學、國際聯合教學,還主講研究生的必修課程《現代建筑理論》。在中大院,我還參與了少量的設計,包括2008年第11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之一 ——“默默”、如園、微園。我也曾1周、1個月、1年的短暫離開,參加展覽,到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香港大學交流,到國內外多所院校演講。外出歸來后的思考,總是使我發(fā)現,在歷史的基礎上還有更多的起點。
1 默默:2008年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之一
3.4 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