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東
MA Xiaodong
1964年出生
1989年入學東南大學建筑系(碩士)
現(xiàn)任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城市建筑工作室設計主持
2002年全國優(yōu)秀工程設計銀獎
2008年首屆江蘇省優(yōu)秀青年建筑師
2008 年、2011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佳作獎、優(yōu)秀獎
2010年首屆江蘇省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師
相當幸運,我在學業(yè)的每個階段都遇到東南的好老師。我的建筑啟蒙老師是王文卿和項秉仁老師,項老師的彎頭鋼筆畫影響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同學。進入東南大學建筑系讀研,師從正陽卿3位先生,中大院柱廊中間三樓的小辦公室成為我學業(yè)收獲最豐的地方。
鐘訓正先生謙和風趣,指導設計的最終手稿總是令學生驚嘆與期待,深刻體會到設計只有不會做,沒有做不好。孫鐘陽先生教學嚴謹,注重細節(jié)處理,經常提示設計與建造的內在關系,還有一次教我們如何使用工具才能將鉛筆削得漂亮,可謂嚴謹?shù)綐O致。王文卿先生幽默犀利,時常提醒學生做設計不要玩虛的,要注意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曾有幸一睹賴聚奎老師的全套施工圖,仿佛窺見了東南的設計秘笈。
東南建筑系各位先生對我的影響涉及人品與學問,雖是點滴積累,卻或隱或顯地影響到我的學業(yè)以及至今的職業(yè)生涯。
清真寺建筑
作為宗教的主要建筑類型之一,我國當代清真寺設計思路存在著面向歷史、片面注重表面形式的趨勢,即多數(shù)采用傳統(tǒng)阿拉伯式建筑風格,以取得直觀層面的認同。這種趨勢愈演愈烈,反映了目前清真寺面向當代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的艱難。
世界與中國的伊斯蘭文化與宗教發(fā)展的歷史均表明,伊斯蘭文明具有堅守信仰根本以及適應變化的雙重能力。因此,清真寺的設計創(chuàng)新一方面需要中國穆斯林信眾能夠理性審視自己的伊斯蘭歷史與文化,從文化固守走向文化自覺。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筑師深刻理解伊斯蘭的文化特征,以此作為設計創(chuàng)新的基礎與內在動力,進而確立正確的設計觀念、策略與方法,把握體現(xiàn)清真寺宗教信仰與儀軌的核心要件,從建筑風格走向建筑本體。
為避免標簽式的綠色建筑,“本源、效能、經濟、整合”4個關鍵詞需要社會與業(yè)界共同關注與思考。“本源”是認識綠色建筑的關鍵,應當確立宏觀視野,以避免片面認識。其一,綠色建筑的最大背景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少碳排放,節(jié)能是其核心。其二,依照綠色建筑的定義,“全壽命周期、四節(jié)一環(huán)保、人與環(huán)境”等若干要素即為綠色建筑的根本。綠色建筑設計的出發(fā)點應是綠色建筑的本源,而非“綠色技術”及其應用。技術指向性的認識,只能產生片面的技術堆砌,將綠色建筑引入歧途。經過近10年的實踐,綠色建筑的導向亟待從示范性轉向實用性,從綠色設計轉向綠色運營,從而更接近綠色建筑的本源。
“效能”是綠色技術價值判斷的關鍵標準。綠色技術不是本源,卻是借以達到彼岸的工具。相對于建筑全壽命周期,建筑材料與設備的壽命周期要短,需要在全壽命周期內全過程運營維護。綠色建筑設計強調適宜技術的應用,但是如何判斷技術的適宜性,在技術的壽命期內的功用、效率如何,“效能”則成為價值判斷的核心標準。
“經濟”涉及技術應用的適宜性以及普及性。大規(guī)模的綠色建筑行動必須考慮投入與產出,關注增量成本與性價比,不僅要“少花錢、多辦事”,而且辦事要“有效”與“高效”。
“整合”包括綠色思維模式與設計模式兩個層面的整合?;诰G色建筑要素構成的整體性、綜合性關系,以及技術應用具有變化與發(fā)展的過程性特質,綠色思維應具有整體的、辯證的整合模式。以此為前提,綠色設計進行技術應用的平衡與集成。
1.2 馬子山回民公墓
3.4 吉兆營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