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靜贛/YU Jinggan
鄉(xiāng)村建筑原鄉(xiāng):曲體懸狀
The Origin of Rural Architecture: Helix and Suspension
余靜贛/YU Jinggan
建筑源于窩巢,宇宙是地球的家。穴居具備原居最佳功效。球體是生命之圣殿,曲體是空間之母。初在母胎,即知空寂。母胎空間,智能極致。人性希望回歸母穴。動物居,性愛與繁殖是原動力。草、木、水、土、雨露、陽光、空氣居最接地氣。計劃生地,需要群居但不適宜圈養(yǎng)。世界是懸空的,人居也應懸掛起來,離開地面是回歸居的本質(zhì)。懸居是動物居天性。居所應有鳥叫蛙鳴。人類居要有鄰居,萬物安居是真正的和諧,地球需要和諧。如果居住在森林,而且陽光燦爛雨露充足,你還樂意住城中鳥籠嗎?家家仰望星空。不要浪費星空。讓出土地給花兒鳥兒。螺旋結構最穩(wěn)定。
宇宙大爆炸慢慢產(chǎn)生出我們的地球,進而有了人類及其安身的窠巢——鄉(xiāng)村建筑。先假設這套理論是對的。問題是該事件發(fā)生之前宇宙是怎樣的?之前的之前又是什么?人們不得而知。根據(jù)目前科學認為宇宙是個多維曲體,我感覺應沒錯,而且應是螺旋結構,除非真如老子所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建筑之根在鄉(xiāng)村民居,這不容置疑。鄉(xiāng)村民居的方塊體源于建造材料與建造工具及技術。求穩(wěn)定與易架設、易砌筑,人們都樂于用方形或三角形,木頭、竹子等植物材料的三角形搭建是最穩(wěn)定、最快捷、最省時、省力的了。阿爾卑斯山深處萬年前巖畫上反映的古民居就是見證。
我想把人類鄉(xiāng)村居住的歷史再往前移到非手工搭建年代(當然純粹是猜想)。這里再假設人類有前人類階段,即爬行人類。爬行人類的鄉(xiāng)村建筑,天然穴居是其首選。再就是巢居了,用樹枝、茅草搭建在合適的位置上。這樣的建筑能避風塵,擋雪雨,遮陽光,收納貯藏傳承,防侵害,還有適度的炫美,這都是鄉(xiāng)村空間的本性(必須的目的、功能)。這些本性從古至今都沒有變過,萬物皆如此,以后也如是。前人類居家是不是也如同當今的鳥巢與兔穴?應該是的。
天下麻雀窩,無論是我國潮濕的江南麻雀建窩于墻隙空洞,還是森林山間麻雀筑巢在灌木叢樹枝間,其窩窠巢結構與窩內(nèi)鋪墊物幾乎都一致。在埃及阿斯旺地區(qū)那寸草不生的沙漠邊緣殘舊墻壁空洞中,我見到的麻雀窩也同我們江南風調(diào)雨順屋檐下墻洞內(nèi)麻雀窩構成元素差不多,都是粗枝如游客扔下的塑料吸管(江南麻雀用細樹枝)打基礎,其上覆蓋碎紙片(江南麻雀用草葉等)。窩上最上層也是羽毛一類細絨絲墊成柔軟被子,應是滿足麻雀蛋孵化保溫等需求,原來全天下麻雀住同樣的家窩。
窩居本質(zhì)是滿足繁殖傳宗接代需求,繁殖是建筑的原動力。我觀察到家禽、家燕及狗、貓、豬等牲畜,只是在生育前才緊急建窩巢的。有窩就有了繁殖領地,忠誠守衛(wèi)為后代平安成長而已,母狗生育完狗崽之后其窩與公狗一樣就隨意多了,有個避風地遮風擋雨對付著就行。男人女人進入到生育期都急于造屋買房筑窩,與其他動物筑巢為繁衍后代本質(zhì)都是一個樣。繁殖本能與性愛安慰(尤其是人之性愛)是造屋的主因。筑巢首先是為了有產(chǎn)卵之所,而后幼有棲居。鵲巢鳩占也是鳩平時不筑窩,待到臨時產(chǎn)后代了,也就應急去占鵲巢來用用。完成繁殖任務又顯自由心性,遠走高飛,不會為生計、為舒適去筑巢。下個繁殖周期來時再去占鵲巢。原始人建巢筑居首先是因為繁殖需窩居,更早的猿人更應如此。
群居顯然是求安心,親情、友情維系著群居這個社會單元體的存在,其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相互能關心、關顧、關照,求安穩(wěn)也是萬物的基本需求。所有世間鄉(xiāng)村建筑都是村落狀態(tài)。稍不同的是大小與多少的變化,像寺廟人家落單獨處的非常稀少。群居有多有少,這取決于人類互助能力的大小。
從戰(zhàn)斗力來看,冷兵器年代人類群居規(guī)模在30左右成年男丁規(guī)模。30左右強壯男丁加上有戰(zhàn)斗力的女人、老人、少年能組成百人團隊護衛(wèi)體結構,給單個小股來犯者生命威脅,體力再高強也敵不住百人結成的強勢。
從勞動力互助獲取食品能力來分析,也是30來壯丁聚集更為合適些。多了易產(chǎn)生內(nèi)斗內(nèi)耗,食色紛爭不斷。生產(chǎn)力條件低下情況下,最強族長的駕馭與擔責能力也僅百來人。從人類步行活動能力來分析,狩獵農(nóng)事就30km范圍,族群過大也守護不過來。誰愿遠離居住地勞作幾天不歸?這不安全也不安心啊。當天步行來回也就30km左右半徑的能力。所以兩個村莊之間也就是60km距離內(nèi),互不干擾安居樂業(yè)。
到了非人力腳力運行年代,刀耕火種成為歷史,農(nóng)耕有余糧可貯,國家產(chǎn)生,城市產(chǎn)生,帝國甚至能覇上萬平方公里范圍疆域(如亞歷山大、成吉思汗鐵蹄踏過的疆土就過萬平方公里)。有了汽車、飛機更是促成世界大同,直至互聯(lián)網(wǎng)促成國家新形式,那更是活動無邊無際,星際領土年代到來不會遙遠。
即使如此,群居本性沒變,鄉(xiāng)村鄉(xiāng)情互助仍將維護若干世紀、若干千年也難說。30來戶到千來戶人家聚落而居仍然是不錯的自然理性選擇?!半u啼狗吠”,讓人安心居住仍然是其基本特征,只是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之安,成了童話而已。
說到群居,我想補言“圈養(yǎng)”。領土情節(jié)是萬物都有的,生命需要營養(yǎng)與地域安置,圈地為王是動物界護衛(wèi)求食圈、配偶圈自然本性使然,整個自然界皆如此。如竹木形成竹林、樹林,礦物也常聚集在一起,動植物也有界至圈地,人類更是圈國、圈城圈村。圍墻圍院也是本性使然。只是像當下城市圈養(yǎng)太過,聽不到雞鳴狗吠,聞不到鳥語花香,仰望不了星空,是不是很不人道???仰望星空是人類除了性欲、食欲、圈地欲之外的非常本質(zhì)的需求。人類遇生命最危急時緊急呼救:“媽呀!”,因為我們來自母親子宮(人最佳棲息地是母親胎盤,曲體空間最適合我們),我的生命屬于母親。這是內(nèi)心本能認可母親才能救我,母親才會不顧一切來救自己的孩子。人們在心情糟糕或對問題不可解時又總是仰天長嘆:“天哪!”。由此判斷“人類來自于太空”,我們分明是在求助我們來自那個地方的原始能量。(我注意到宇宙深處那故土似乎也是曲體空間,曲體空間是人類萬物最佳居所?)
寫此文的此時此刻(贛北鄉(xiāng)村凌晨5:25),窗外鳥兒正在歡叫,這讓寫作環(huán)境更顯安靜。如此的“心平氣和”真是一種極好心境。鄉(xiāng)村居有其得天獨厚的鳥語花香純自然條件,我在想:如果從此城市架空、懸空(懸掛)、建房不占地,還土地給自然植被,讓燕雀蜂蟲有其居,萬物安居樂業(yè),萬物快樂環(huán)境才真正和諧。不是么?如此城里豈不也同樣能有鳥語花香的了。
是的,人類居住建筑該返回到懸居時代了。懸居能充分享有地氣,架空一層,還地予自然,或種菜或養(yǎng)魚,造屋不占地?,F(xiàn)在地球人口眾多,土地越來越珍貴,如加上頂層種植或養(yǎng)殖,那懸居鄉(xiāng)村不但不占地,還能多生出土地面積用于種殖或養(yǎng)殖。對于我國耕地人均不足一畝的民眾來說,那絕對是福音。建房能生地即“計劃生地”,百姓家家有菜種那可是快樂的好時光!
按推理,土地再生期漫長又十分有限,土地資源應是“上帝”設計來供植被生長的,進而通過再生周期短的植物來解決動物居住問題。人類無理由任性直接消耗土地來建房(肆虐土地,后果嚴重)。懸居讓土地充分發(fā)揮土地植被本性功效,更能充分發(fā)揮地氣來養(yǎng)育好動植物,包括居屋內(nèi)對于我們?nèi)祟?。我做建筑室?nèi)外裝飾工程30余年,對接地氣的人居既健康、又快樂深有體會。
地氣包含許多內(nèi)容?!抖Y記·月令》中說:“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這里指的地氣是土地上能升騰之氣,按現(xiàn)代科學解釋,大概也包括地磁氣、水蒸汽、陰離子、負離子等微量元素與微生飄浮物等。我感覺到土地環(huán)境應還存在某種生命之靈氣。如鳥兒歡叫,野兔躍動,其一呼一應、一舉一動無不感蕩我們的心靈,甚至引發(fā)詩情畫意,思緒萬千。人是靈性生命體,因郁郁地氣而勃發(fā)生機,更因有了美妙自然的氣息環(huán)境而心情舒暢,同時源源激活我們更多聰明才智。人類學家不是說人類潛能無限嗎,懸居環(huán)周空野更接地氣,潛能發(fā)揮更多。如此鄉(xiāng)村居就是我們的理想居。
居高懸空也讓人有情思情調(diào),宗教情懷油然而生。下面我要說說宗教情懷與曲體空間。
單就建筑功用來說,教堂是人類建筑的精華。人類建造史以來最成功的建筑物也是花心思最多的建構物就是教堂。
這10年,我畫過不少大學校園、教堂、寺廟、老民居,邊畫邊思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現(xiàn)象:能安神的建筑,首先是高厚、空闊、寧靜!再就是外空間螺旋向上,內(nèi)空間巧妙婉轉迂回。音樂節(jié)奏也是螺旋婉曲動聽悅耳、動心動情。音樂家把創(chuàng)作名為作曲,名符其實。江河從來就沒直過,都是曲折蜿蜒前行。從科學杠桿原理來看,曲折蜿蜒行進最省力。從自然哲學來分析,是不是螺旋蜿曲更有感染力、更能叩擊人們心靈深處?所謂“曲徑通幽”,是不是婉轉迂回更讓人淡定,更有魅力,更有生命力?物理學已證明螺旋構造最為穩(wěn)定。微觀到分子結構,人類DNA;宏觀到宇宙,螺旋軌跡運行都證明螺旋狀態(tài)的奧妙非同一般。植物的花、枝、葉片成長也是螺旋結構體居多。我看好鄉(xiāng)村建筑采用曲體形狀。螺旋聚合顯現(xiàn)出曲體狀態(tài),正如高迪所說“自然界沒有直線”。有機生命體更是曲線曲體,無一例外。隨著數(shù)碼技術如3D打印與信息文明到來,人類建筑也將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曲體建筑,最終人類居住建筑一定是卵形體。卵泡最美、也最安穩(wěn)、最適于生命態(tài)。建筑環(huán)境最高目的是呵護生命,居住建筑的最終形態(tài)就應是卵狀生命體態(tài),如母胎、如蛋卵等。
我預感到未來民居形體是空穴形懸體卵泡狀,人能駕駛自己的居屋滿宇宙自由飛翔,需歇息時就落掛某個空穴旅館地停下來休眠或是親情互動。
總之,人類的建筑,尤其是鄉(xiāng)村建筑,從遠古時代的穴居,到后來文明社會的高樓大廈,未來再回歸到自然的懸居,會經(jīng)歷一個肯定之否定又肯定的曲折過程。
1-9 百戶村院設計構思草圖:百戶院總占地面積150余畝,每戶平均占地1畝以內(nèi),每戶建筑面積160m2以內(nèi),公共大院菜園占地50畝左右。目標是讓本百戶村院成為江南鄉(xiāng)鎮(zhèn)的“理想自然村”。建造方略為先建梁架,后建填房。前兩年計劃依規(guī)劃地形在建房區(qū)先造1~3層不等的網(wǎng)狀規(guī)格結構梁架。把100余戶連體結構梁架布滿建造區(qū)。后3年教職工自己靈活設計自行填充,建造自家新房子宅院。自由設計自由建造,邊設計邊建造,邊建造邊設計。
江西美術專修學院
201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