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普,姚媛媛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fā)展學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7)
博客(Weblog)即網絡日志,被認為是繼電子郵件、論壇、ICQ(IM)之后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它的特征之一是“零壁壘”,即“零成本”、“零條件”、“零技術”、“零編輯”和“零形式”,具有很強的技術優(yōu)勢和以共享精神、交流需求為核心的理念優(yōu)勢,這為人們運用博客降低了門檻[1]。隨著博客的普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也愈加廣泛。而越來越開放自由的學習方式促進了教育博客的蓬勃發(fā)展,使其成為人們進行非正式學習時獲取知識和信息交流的一個主要工具。博客不僅能夠及時寫錄、發(fā)布,還具有分享功能,能夠將個體的自主學習與周圍的群體學習進行交流和互動,從而進一步提升個體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隨著個體博客內容的不斷積累,學習者可以進行回顧,品味過去所寫的內容,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不斷進行反思,加深體會和感受,這樣的過程不斷堅持,就會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很多學習者都意識到博客學習的優(yōu)勢,并在生活中加以應用,但是學習效果卻不盡其然。有的開博只是“隨大流”;有的開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些學習者認為博客很“麻煩”,沒有時間去靜靜地思考或不善于寫作,頭腦中雖有點滴想法和寫作欲望,但寫作時語言表達能力較弱,阻礙了他們寫博的行為和動力;還有一些學習者不愿意將學習成果和想法與他人分享,認為沒有交流的必要。如今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運用博客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學習狀況,將它作為一種學習和分享的工具開展自主學習和深刻思考,并在學科圈子中站穩(wěn)了腳跟,成為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領袖。而許多教育技術專業(yè)的學生也正是在閱讀這些領域專家的博客后才決定書寫博客,他們充滿感染力的博文,點燃了許多學子的熱情。
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兩點:分析教育技術學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的博客內容,梳理專家對教育技術領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從而了解教育技術熱點和發(fā)展趨勢,緊跟學科前沿,為自己的研究方向作出合理的決策;針對意見領袖的博客進行內容分析,通過比較分析發(fā)現他們在博客內容、風格方面的異同之處,使學習者從不同的需求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教育博客,以期給有志于寫博學習者一些借鑒。
內容分析法,就是對于明顯的傳播內容,作客觀而有系統(tǒng)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種研究方法,是以預先設計的類目表格為依據,以系統(tǒng)、客觀和量化的方式,對信息內容加以歸類統(tǒng)計,并根據類別項目的統(tǒng)計數字,作出敘述性的說明[2]。內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現在明顯、客觀、系統(tǒng)、量化等四個方面,主要有四個步驟:(1)內容抽樣;(2)類目與分析單元的決定;(3)評判記錄;(4)信度分析。
1.研究對象。筆者選擇黎加厚[3]、王竹立[4]兩位老師的新浪博客作為研究對象。首先,我們根據博客的關注度、訪問量等選擇樣本。由于博客一直處于更新和被訪問瀏覽的狀態(tài),所以每時每刻的數據都是變化的,截止到筆者撰寫文章時為止,王竹立博客的關注人數為2558,訪問量為914517,黎加厚博客的關注人數為3559,訪問量為642797,二者的訪問量和關注度(限新浪博客)可以說是教育技術領域的最高,這也是國內教育技術專業(yè)博客排行榜中公認的[5]。其次,他們是新浪博客上比較活躍的博主,開博的時間比較早,王竹立2007年1月21日在新浪開博,而黎加厚早在2004年就在博客大巴上開博,2009年在新浪博客上發(fā)表第一篇博文。鑒于此,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2.抽樣方式。本文以新浪博客上兩位知名博主為代表,選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這12 個月為時間周期。為了提高研究樣本的效度和信度,通過對這些文獻按內容分析單元的要求逐一篩選,我們將會議通知、民主公平、生活瑣事等與教育相關度不大的博文剔除,最終得出黎加厚老師的博文數量為68篇,王竹立老師的博文數量為73 篇,所得樣本如表1所示。
3.類目和分析單元。內容分析框架類目的確定主要參考了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同時仔細閱讀博文并從整體上根據研究特點進行概括,最終將類目定位為兩大類:一類根據形式分為轉載和原創(chuàng);另一類根據內容分為如下五類:資源推薦(即教育技術資源、講座課件、優(yōu)秀教育軟件等);學生課堂故事(即學生進行培訓的心得思考、學生作品等);教學理論(比如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翻轉課堂、微課等前沿理論);熱點技術應用(主要包括翻轉課堂、MOOC、微課等的應用效果);教學反思(即師生通過某件事引發(fā)的對教育的思考、實踐總結等)。本文將1 篇博文作為一個分析單元,類目分析見表2。
4.評判記錄和信度分析。內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兩個以上參與內容分析的研究者對相同類目判斷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內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在本研究中,為了減少主觀性,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博文的歸類采用研究者協(xié)商判斷的方式決定。信度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R 為信度,n 為評判員數,K 是評判員之間的相互同意度,其值為:K =2M/N1 +N2,M 是二者都同意的類目,N1 為第一評判員所分析的欄目數,N2為第二評判員所分析的欄目數。筆者本人作為主評判員,并邀請了兩位助理評判員,K =(KAB +KBC +KAC)/3,經計算得到R 的數值為0.912(本文從略)。經過信度分析后,根據經驗,如果信度大于0.90,則可以把主評判員的評判結果作為內容分析的結果。
表1 樣本詳細情況
表2 內容分析類目與分析結果
在表1的基礎上,以時間維度和文章篇數為坐標軸繪制出作者的博文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作者的博文分布情況
分析圖1,我們可以得出兩位老師每月所寫關于教育的博文數量相差不大(排除與教育無關博文之后),每月至少有2 篇博文,最多有11 篇,平均每月為6 篇,幾乎每5 天一篇博文。由圖1可以看出,兩條折線高低交錯,有升有降,不相上下,但是相對來說比較穩(wěn)定,說明兩位老師每月的博文數量分布比較均勻,并且更新相對頻繁,即使是在節(jié)假期間,也不影響博文的發(fā)布頻率。這一現象說明兩位專家在教育方面的思考是源源不斷的,無論是否是在授課期間,都會隨時隨地關注教育現象,思考教育問題。
在表2的基礎上,統(tǒng)計得出博主轉載和原創(chuàng)的博文數量,如表3所示。
表3 轉載和原創(chuàng)數量
從表3可以看出,王竹立轉載博文14 篇,原創(chuàng)博文54 篇,而黎加厚轉載54 篇,原創(chuàng)19 篇。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王竹立以原創(chuàng)博文居多,而黎加厚以轉載文章居多。黎加厚轉載的文章多是自己學生、后輩的文章,轉載時還會對所轉載的內容進行評論和分析,并給出自己的看法和相關信息。因黎加厚是一個大家,這種做法極大地鼓勵了后輩學者和青年學生,促使他們更加認真寫博,努力分享和反思,楊曉哲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代表[1]。而王竹立愛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并且是一個兼具詩人、醫(yī)生、教育技術學教授等多重身份的學者,才情橫溢,大部分博文均為自己原創(chuàng),這種詩人的氣質也為大家營造一種詩情畫意的教育情境,告訴學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
表2是教育博文的類目定位及數據統(tǒng)計,下面針對每一類目做詳細分析。
1.資源推薦和分享。在這一類目中,我們將資源推薦和分享分為培訓講座和資源推薦兩個小類。在培訓講座中,王竹立有4 篇原創(chuàng),黎加厚有7 篇轉載;在資源推薦中,王竹立轉載1 篇,原創(chuàng)6 篇,共7篇,而黎加厚轉載12 篇,原創(chuàng)5 篇,共17 篇。王竹立的本類博文占到博文總數的16.18%,其中關于講座信息的占5.88%,資源推薦的占10.29%;黎加厚的本類博文占博文總數的32.88%,其中講座信息為9.59%,資源推薦為23.29%。可見在資源推薦和分享方面,黎加厚相比王竹立來說更加關注新技術新軟件的應用,他不斷轉載他人對自己所做講座的感受和反思,并分享講座課件,不斷推薦優(yōu)秀軟件和資料,如MOOC 上的免費名校網站、微課程資源庫、數字故事案例網站,還有如繪畫軟件Artrage、視頻錄制工具Camtasia Studio 等。給大家推薦優(yōu)秀的學習資源,并且多是轉載學生的博文,體現了黎老師熱心于對后輩學者和學生的推介與扶持[6]。
2.教學理論。在教學理論方面,主要包括新建構主義理論及其應用、學習理論、思維教學程序等。在這一類目中,王竹立有6 篇原創(chuàng),主要是關于新建構主義理論及其應用趨勢,還有對新建構主義教學法的反思,并輔以實例說明新建構主義教學法。而黎加厚有2 篇轉載,主要包括經典思維教學程序的分類、比較與整合,主要是關于智慧教育方面,還有就是對國外學習理論的匯總,如HOTEL、迭代教學設計等。在教學理論這一類目中,王竹立的博文占總博文的8.82%,黎加厚的博文占總博文的2.74%。對比可知,王竹立創(chuàng)建了面向網絡時代的學習理論——新建構主義理論,提出了新建構主義教學法、“自嫁接”知識等的理念,而且理論內容相對專一,在新建構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博文相對較多;而黎加厚關注的理論則比較廣泛,體現了他對新理念、新思想的追蹤和實踐。
3.熱點話題。本類目主要是當前教育技術領域比較熱門的應用,包括翻轉課堂、MOOC(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也稱慕課)、微課程(簡稱微課)、電子書包(或者電子課本)、微信、云教育、移動學習等。王竹立共有12 篇博文,其中關于翻轉課堂的為0,關于MOOC 的轉載有2 篇博文,原創(chuàng)的4 篇,占8.82%,關于微課程和電子書包的原創(chuàng)各2 篇,各占2.94%,關于思維導圖和微信的各1 篇。黎加厚轉載了2 篇微課程博文,原創(chuàng)1 篇,占4.11%,關于MOOC 有7 篇博文,轉載4 篇,原創(chuàng)3 篇,占9.59%,微課程博文共10 篇,轉載7 篇,原創(chuàng)3 篇,占13.70%,電子書包博文原創(chuàng)1 篇,占1.37%,其他熱點轉載3 篇,原創(chuàng)1篇。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王竹立在近半年內較少關注翻轉課堂,但對MOOC 這種席卷而來的視頻風暴較為關注,對微課程和電子書包也有自己的見解,其次還較關注其他社交方面的技術。而黎加厚注重對熱點的捕捉,很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對熱點應用都涉及較多,特別關注MOOC 和微課程在教學中的應用,在微信、云教育,特別是數字故事等方面也留下了堅實的腳印。
4.教學反思。這一類目主要包括博主自己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日常生活中教育現象的反思,也包括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反思和意見。本類目中,王竹立有9 篇轉載,19 篇原創(chuàng),共占博文總數的41.18%,而黎加厚有9 篇轉載,1 篇原創(chuàng),占13.70%??梢?,在教學反思這一點上,王竹立將重心放在了自己對教育的反思上,關注最多的是問題。他總是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各種教育問題,不斷思考和嘗試,重視個人探索和實踐得出的經驗,注重實證研究,這一點在他的博文中經常看到,包括對“李克東難題”的不斷追問和反思,對教育信息化本質的思考,對研究生課堂的反思,對“零存整取”方法的反思等。而黎加厚則側重于對新技術、新媒體等的反思,如看到QQ 同時在線人數的實時數據,我們能夠思考到什么?《教育能見度》上關于自媒體的興旺,如微博微信等新技術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學習體會等?
5.教育政策、現狀以及趨勢。本類目主要包括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現狀、教育政策、未來教育趨勢等。其中王竹立轉載2 篇,原創(chuàng)9 篇,共占16.18%;黎加厚轉載8 篇,原創(chuàng)4 篇,共占16.44%。二者在本類目中博文總數差別不大。由于王竹立是廣東省的一名政協(xié)委員,故對教育政策這種宏觀的思考比較多,關于教育的提案也比較深刻,如農村進行信息技術的調研、關注農村教育的現狀等,關注美國教育平權運動對我國教育的啟示,還根據教師的需要提出了建立教師體驗中心的設想,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不斷研究琢磨研究生課程的目標、課程設置等內容。黎加厚老師對教育技術的未來方向比較重視,特別是對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關注密切,地平線報告主要描述了主流應用的新興技術,如翻轉課堂、學習分析等,預測著未來幾年新技術面臨的挑戰(zhàn)。有對關于教育的發(fā)展、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對未來教育趨勢的預測,也有美國的STEM 教育、中小學信息化的趨勢探微。
1.分析與結論。經過以上分析及整體把握,我們了解到教育技術領域最近一段時間的熱點話題主要是翻轉課堂、MOOC、電子書包、微課程、大數據等方面,這也是專家學者們關注較多的地方,新技術新理念的出現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工具都在發(fā)生著改變,并且正在顛覆著傳統(tǒng)課堂的模式。通過了解這些可窺探到教育技術學科的未來走向,特別是《2014 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中,預測了未來5年內可能產生影響的技術:翻轉課堂、學習分析、3D打印、游戲與游戲化、量化自我以及虛擬助理等[7]。我們可以在以后多加關注和學習這些新技術,平等交流,并就感興趣的內容和大家進行頭腦風暴,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
通過對上述兩位老師博客內容的比較可以發(fā)現,二者各有特點。從共性上講,他們都是對教育進行思考,根據自己的理解記錄下所思所想,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學術前沿。但二者博客也各具風格,如果你想要多多感悟、領略網絡時代“知識碎片化”、“零存整取”思想,研究新建構主義等一系列理論,可以多關注王竹立的博客。其博文以原創(chuàng)為主,對教育具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具有懷疑的精神,而且他的反思多貼近學生們的現狀,并為問題的解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黎加厚多注重對新理念、新技術、新媒體等的應用,正如鮑賢清[8]所說:“黎老師總有新想法和獨特的視角,研究生們都佩服他能迅速、敏銳地發(fā)掘新事物的教育功能”。從他的博客上可以學到很多有用和新興的熱點前沿,如通過對之前博文的閱讀,我們可以知道黎加厚老師和他的團隊在“數字故事”上做的努力,在ipad 等一系列教育應用上做出的實踐,還有近期關注的prezi 等等,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知識。
2.研究啟示。有文章指出,一些教育博客的問題是,博客欄目設置偏離學生需求,實用性不強,有的僅僅作宣泄情感之用[9]。但是我們看到,二位老師的博文大多數都是關于教育問題,即使有個別與教育無直接聯(lián)系的博文,也是從側面反映了老師的思考,是深層次的關注,很少只是宣泄,而是能透過現象了解到問題的本質,這體現了一個優(yōu)秀博客的特質。就像黎加厚的一位學生所說:“他的Blog 雖然像候鳥一般不斷遷徙,卻永葆青春;貌似眾說紛紜,其實始終如一地談論教育技術學的相關話題。”[10]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王竹立。兩位老師博文中的資源分享、課堂描述等等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名師們在做什么工作,研究方向是什么,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是告知方式常聯(lián)系。我們可以看到王竹立老師的博客上有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這樣可以方便地與之對話,進行溝通和交流。由于自己原創(chuàng)了新建構主義理論,他還開辟了另一個新浪博客專題欄,名為“新建構主義”,主要記錄自己在新建構主義上的一系列思考。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放在博客主頁上,訪客有什么問題便可以很方便地進行溝通和交流,這也是促進知識增長的很好的方式。
二是常讀博客拓視野。由于兩位老師的博客訪問量大,關注度高,博客圈子比較大,訪客中有許多教育技術界的后輩學者,也有國內教育技術專家名師,因此這是一個很大的學科圈子。我們可以滾雪球似的訪問其他人的博客,將自己置身于學科知識的天地中,增加我們對學科知識的了解和把握。
三是常發(fā)評論促交流。王竹立的博文《新建構主義教學法6.0》閱讀量和評論都較多,主要原因是這些網絡時代學習渠道多元,信息超載與知識碎片化使得學校教育變革需要新建構主義理論指導[11]。其次是因為王竹立提出自己原創(chuàng)的新建構主義學習方法,并且對于有價值的評論予以回復,這樣不斷促進同行之間的交流,增加了互動性。因此,多去別人的博客中去看一看,評一評,留留言,這樣別人也會關注你的博客,努力向深度互動發(fā)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新技術新應用也層出不窮。博客作為Web 2.0 應用的主要技術,是發(fā)布自己想法,習得新知識,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特別是教育博客的迅猛發(fā)展,團結了一個學科圈子的學術精英和入門學徒,是一個很強大的教育資源庫。本文對教育技術學領域兩位專家學者的博文內容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呈現給大家的是名師們關注的內容,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希望能給迷茫中的同行一些借鑒和啟示。但是,本文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研究樣本的選擇比較單一,僅選取了兩位老師;取樣樣本的時間跨度不夠長,僅有12 個月的時間,這樣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張玉忠,李琳.優(yōu)秀博客學習者非正式學習個案探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3,(9):50-55.
[2]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黎加厚.東行記- 我們在上海的故事[EB/OL].http://blog.sina.com.cn/u/1649275132.
[4]王竹立.竹立的BLOG[EB/OL].http://blog.sina.com.cn/wzl63.
[5]胡軍衛(wèi).國內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博客排行榜[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 _ 627878670101fo85.html.2013-6-21.
[6]王竹立.如何使你的博客有吸引力[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1911a.html.2013-4-10.
[7]楊曉哲.2014 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正式發(fā)布[J].中國電化教育,2014,(3):109.
[8]鮑賢清.為了理想的教育 為了教育的理想——記我的導師黎加厚[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9):23-24.
[9]陳紅普,姚媛媛.基于設計的博客輔助學習平臺構建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4,(2):82-86.
[10]莊惠陽.教育技術學的核心是人的教育——黎加厚治學態(tài)度與學術思想解讀[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9(3):81-91.
[11]王竹立.李克東難題:爭鳴與反思[J].遠程教育雜志,2010,(2):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