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寶林
摘要:石家溝鉛鋅礦床位于遼寧青城子礦田西北部,礦體嚴格受地層和構造雙重控制。本文通過對石家溝鉛鋅礦床區(qū)域地質成礦背景、礦區(qū)地質特征及礦體地質特征的闡述,淺談礦床成因。
關鍵詞:鉛鋅礦;成礦規(guī)律;斷裂帶
一、礦區(qū)地質背景
本區(qū)位于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營口-寬甸臺拱的中西部。區(qū)域內(nèi)出露地層主要有古元古界遼河群、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中生界侏羅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區(qū)域內(nèi)巖漿活動強烈,主要有遼河期、印支和燕山三期巖群。遼河期侵入巖為遼吉花崗巖、大頂子斜長花崗巖。印支期侵入巖為雙頂溝巖體、新嶺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姚家溝花崗斑巖體。燕山期侵入巖為洼嶺黑云二長花崗巖、弟兄山花崗巖。區(qū)域內(nèi)的脈巖是巖印支或燕山期巖體的派生物,主要有煌斑巖、閃長玢巖、花崗斑巖。
二、礦石質量特征
礦石結構構造:鉛鋅礦石組構復雜,既保存了殘余的原始沉積、成巖、成礦的特點,又有較多的后期熱液改造的結構構造特征。熱液疊加組構主要有自形晶-半自形細粒結構,它形晶細粒結構,骸晶結構、溶蝕交代結構、乳滴結構。構造有浸染狀、稠密浸染狀、網(wǎng)脈狀、角礫狀等構造,當黃鐵礦含量較高時形成塊狀構造。
三、礦田構造格架
經(jīng)歷次勘查研究查明,青城子礦田由于多次構造活動和巖漿的侵位,構造比較復雜。礦田以褶皺為主,形成主要構造格架。褶皺構造活動主要有三期:早期即在裂谷上隆初期,形成近東西向平緩開闊褶皺,由“兩背”、“兩向”組成,即由北而南有新嶺背斜、四棵楊樹向斜、北砬子-榛子溝背斜和南山向斜;中期在復背斜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北北西-近南北走向韌脆性疊瓦式推覆構造,推覆體系由北東東向南西西推覆,推覆結果,使基底褶皺扭曲,巖層倒轉,基底老的混合巖、混合花崗巖推覆到新的大石橋組三段之上,經(jīng)侵蝕殘留,形成南山的“飛來峰”;晚期以斷裂構造為主,伴隨北東和北西向斷裂構造形成同時,還形成一組北東向平緩的褶皺,在與先期形成的褶皺交匯處,形成橫跨式的“穹窿”和“凹地”構造。
四、成礦期與成礦階段
礦化過程可劃分為四個礦化期、八個礦化階段:Ⅰ銅硫礦化期,包括:(1)輝銅礦階段;(2)黃鐵礦階段;Ⅱ硫砷-硫鐵礦化期,包括:(3)毒砂-黃鐵礦階段;(4)毒砂-白鐵礦階段;(5)磁黃鐵礦-黃鐵礦階段;Ⅲ鉛鋅-銀多金屬礦化期,包括:(6)鉛鋅硫銀多金屬礦階段;Ⅳ碳酸鹽礦化期,包括:(7)閃鋅礦-黃鐵礦階段;(8)黝銅礦-石英-方解石階段。
五、結論
(1)礦體主要賦存在大石橋組三段地層中,在各種巖性的互層帶中,特別是變粒巖、片巖、白云石大理巖的互層帶中礦體厚度相對較大。
(2)控礦斷裂為大石橋組三段地層中的層間斷裂、小角度切層斷裂和斷裂的交匯部位礦體厚度變大,品位變高。
(3)各類脈巖對礦體起富集和屏蔽作用,煌斑巖、花崗斑巖上下盤及附近常有鉛鋅礦(化)體富集。
參考文獻:
[1]孫文濤,孫吉國,劉志遠.遼東裂谷中部多金屬礦集區(qū)成礦規(guī)律與成礦模式[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06).
[2]劉培棟.遼東裂谷銅鈷礦產(chǎn)資源特征與潛力評價[D].吉林大學.2008.
[3]李毅、鄭吉凱,等.青城子礦田楊木金銀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有色礦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