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宗 蘇彥 高山子
詳解法文版《中國地震年表》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Earthquake Chronology of China” in French version
高繼宗 蘇彥 高山子
法文直譯圖書《中國大地震目錄》或《中國地震目錄》,作者認為書名與實際內(nèi)容不符,因為,書中提到的所有地震只有兩個要素:地震的公歷日期與地點。無論波及多少省、府、州、縣的地震,都沒有給出震中、震級、烈度等基本參數(shù),惟稱《中國地震年表》才名實相符。
黃伯祿
法文版《中國地震年表》(以下簡稱法文《年表》)共2卷。第1卷出版于清宣統(tǒng)元年八月二十四日(1909.10.07),署名作者:南京教士中國黃伯祿。第2卷出版于中華民國二年十月(1913.10),署名作者:南京教士中國黃伯祿和助手管宜穆、田國柱。出版單位都是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印書館(又稱天主教孤兒院印刷所)。
第1卷的內(nèi)容包括:出版前言,作者自述,縮寫詞說明,陜西、甘肅、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直隸、盛京、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四川等省的地震年表,19省地震年表索引,勘誤,本卷目錄,共計307頁。19省地震年表,采取一省一表,一地一震編一號,19省連續(xù)編號,共編5793號。最早的地震為夏桀五十二年(公元前1767年),最晚的是光緒二十二年正月二日(公元1896年2月14日)四川潼川府地震。
第2卷的內(nèi)容包括:前言、縮寫詞說明、參考書目、3322次地震的簡要說明(其中138次地震附有受震地點分布圖、1668年7月25日山東沂州府大地震附有等震線圖)、附件一、附件二、本卷目錄等,共計451頁。本卷很多內(nèi)容都是編者依據(jù)第1卷的資料所獲得的研究成果,如地震的時、空分布圖、表。
法文《年表》比《中國地震資料年表》(中國地震歷史資料編輯委員會、1956年出版、以下簡稱中文《年表》)早了47年,雖然已年過百歲,但知道它的人卻寥若晨星(由于多種原因,黃伯祿曾被一些學者誤認為外國人),甚至連一些著名的地震專家也沒有耳聞過,更沒有目睹過。
法文《年表》的主編黃伯祿(1830-1909)神父(以下稱黃神父)是江蘇省海門直隸廳(今南通市海門市)人,生于清道光九年十二月九日(1830.01.03);字志山、斐默,號成億,又號裳。幼年就讀于私塾。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五日(1843.05.04)入上海松江佘山張樸橋天主教修道院(洗名伯祿),學習中文、拉丁文、哲學、神學等課程。咸豐十年四月十三日(1860.06.02)晉升司鐸(神父的別稱),即在修道院教授拉丁文、哲學,后到上海、蘇州、海門等地傳教。光緒元年至三年(1875-1877年)任徐匯公學校長,兼管小修院。光緒四年任江南教區(qū)主教秘書及神學顧問,并專務著作。曾兩任震旦大學校長。黃神父一向不隸會籍,宣統(tǒng)元年(1909)夏,乃發(fā)愿入耶穌會,當年10月8日卒于徐家匯,1910年1月20日葬于上海圣母堂。
黃神父去世后,高迪愛(1849-1925)為他寫了小傳,刊于1910年的《通報》(世界漢學權威刊物)。1938年10月3日北平出版的《公教學?!返?卷第22期曾刊出《黃伯祿司鐸傳略及其著作》(作者堯山)。1970-1980年間,方豪(1910-1980)在《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中為黃伯祿寫了長篇傳記,傳記末句為贊語:“清末,江南教區(qū),耶穌會與非耶穌會中、西司鐸,人才輩出,氏為其中之佼佼者。”
黃神父學貫中西,知識淵博,一生用中文、法文、英文和拉丁文發(fā)表的著作共約30多種,其著作之豐富,涉及的學科之廣,在中西神父中是極其少有的。
宗教類中文著作有:《圣女斐樂默納傳》、《正教奉傳》、《集說詮真》、《正教奉褒》、《訓真辨妄》、《圣母院函稿》、《圣年廣益總目》、《圣教理證》等。社會學類法文著作有:《中國產(chǎn)權研究》、《從法律觀點看中國婚姻》、《鹽之公賣研究》、《行政雜記》等。自然科學類著作有:《中西歷日合璧》、《中國地震目錄》、《中國古代太陽黑點考》、《中西新月對照》、《日月蝕考》等。字匯類著作有:《四庫書目字匯》、《明一統(tǒng)志輿地字匯》、《廣輿記地方字匯》、《歷代職官表字匯》、《大清輿地字匯》、《佩文韻府匯目》等。文牘類著作有:《函牘舉隅》、《函牘碎錦》、《函牘舉隅碎錦注釋》、《契券匯式》等。
黃神父著作的影響廣及國內(nèi)外,如《中西歷日合璧》在出版的當年(1885年)就被譯為英文;《中國產(chǎn)權研究》、《從法律觀點看中國婚姻》、《鹽之公賣研究》、《行政雜記》、《中國地震年表》等,被分別刊于《漢學叢書》第11號、第14號、第15號、第21號、第28號、第28-2號,發(fā)行于歐洲各國。法國知識界尊稱黃神父為杰出的“漢學家”,并兩次給他頒發(fā)儒蓮獎:一次是1899年,一次是1914年(法文《年表》第2卷出版后的翌年)。
黃神父編輯法文《年表》始于1906年中(時年76歲),第1卷于1909年10月7日出版,黃神父于次日去世。黃神父的兩位外籍助手管宜穆和田國柱對他遺留的第2卷文稿,進行了補充與修改,歷時四載,終于1913年10月作為《漢學叢書》第28-2號出版。
管宜穆(1855-1917),來華天主教耶穌會士,西班牙人,曾用上海方言編寫《圣教要理問答注解》,翻譯過張之洞(1837-1909)的《勸學篇》,所著《開封猶太人碑題》作為《漢學論叢》第17號在上海出版,后獲1918年儒蓮獎。
田國柱,來華天主教耶穌會士,法國人,生卒年不詳,1914-1919年任徐家匯觀象臺臺長。因協(xié)助黃神父編成法文《年表》而獲得法國科學院的獎勵。所著《中國的氣溫》于1918年在華出版。
“漢學叢書”第28號,《中國地震目錄》
《漢學叢書》是由法國來華耶穌會士夏鳴雷(1848-1901)神父于1892年創(chuàng)辦的,夏神父時任徐家匯耶穌會院院長,所著《崇明島志》、《安徽省志》、《景教碑考》等相繼在《漢學叢書》刊出。
儒蓮(1797-1873)是法國著名漢學家。儒蓮獎是由法蘭西文學院頒發(fā)的漢學獎項,創(chuàng)立于1872年,自1875年起每年頒發(fā)一次,每次獲獎者只有1~3人。
在法文《年表》問世之前,中國只有一些“地震資料匯編”。東漢史學家班固(32-92)在《漢書》里首設《五行志》,志中首次匯編了地震資料。此后的歷代正史里也都有《五行志》(惟《魏書》曰《靈徵志》、《清史稿》曰《災異志》),歷代《五行志》里也都有地震資料匯編。此外,北宋、元、明、清等朝編纂的大型類書,如《太平御覽》、《文獻通考》、《續(xù)文獻通考》、《古今圖書集成》等也都有地震資料匯編。歷代的地震資料匯編,或匯集一個朝代、或匯集幾個朝代的地震記載,少者僅幾條次,
多者數(shù)百條次,歷代合計約2850余條次。
歷代地震資料匯編中的地震日期,全部是農(nóng)歷日期;地震的地方,有的沒記地名,有的雖然記了,但當時的區(qū)域比較廣泛,大多難以確定具體地點。如《漢書·五行志》的地震資料匯編僅有17條次:
周幽王二年,周三川皆震?!菤q,三川竭,岐山崩。
魯文公九年九月癸酉地震。
魯襄公十六年五月甲子地震。
魯昭公十九年五月己卯地震。
魯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乙未地震。
魯哀公三年甲午地震。
魯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
魯成公五年夏,梁山崩。
漢惠帝二年正月,地震隴西,壓四百余家。
漢武帝征和二年八月癸亥地震,壓殺人。
漢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東四十九郡,北海、瑯邪壞祖宗廟、城郭,殺六千余人。
漢元帝永光三年冬地震。
漢成帝綏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余,壞城郭,凡殺四百一十五人。
漢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漢文帝元年四月,齊、楚地震,山二十九所同日崩,大水潰出。
漢成帝河平三年丙戌,犍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壞城,殺十三人,地震積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動。
漢成帝元延三年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壅江,江水逆流,三日乃通。
歷代地震資料匯編的記述方式,一直都是這樣,到了清代也沒有改變。法文《年表》無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與之截然不同,全部采用表格形式,分別按清朝的省、府、州、縣,以地震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如表1所示。
表中1列為序號;2列為地名,法文譯名在前,中文名在后,按府-州-縣順序排行;3列為當?shù)兀ǜ?、州城、縣城)的緯度數(shù);4列為當?shù)亟?jīng)度數(shù);5列為地震公歷年份,公元前的標以av.J.-C,公元后的標以ap.J.-C;6列為地震公歷月份;7列為地震公歷日期,公元前的為格列歷日,均加注儒略歷日,皆在當頁下方一一列出,并按順序編號為(1)(2)(3)……;公元后1582年10月前的為儒略歷日,自1582年10月起為格列歷日;8列為注。表中除中文地名與阿拉伯數(shù)字,其余全為法文,這更是前人沒有做、也不會做的。其余18省地震年表也都是這樣的。
為節(jié)省文字,表中使用了很多的縮寫詞,其法文與譯文如下:
P=省,V=城市,F(xiàn)=府,H=縣,T*=直隸州,T=(府屬)州,t*=直隸廳,t=(府屬)廳,Ann=(公元)年,av.J.-C=公元前,ap.J.-C=公元后,1=1月,2=2月,3=3月,……12=12月,Jr=白天,Pr=春,Et=夏,Aut=秋,Hiv=冬,Gr=強烈地震,Leg=輕微地震,Pl.jrs=多次地震,Aff.mont=山崩,Perturb.riv=河溢,Styl.Jul=儒略歷。
法文《年表》的地震日期全部是公歷日期,是由農(nóng)歷日期換算來的,若不精通中西歷日換算,這是絕對無法完成的。
黃神父不僅把每個府城、州城、縣城、廳城的名字一一譯成法文,還列出了每個城市的大地坐標(經(jīng)緯度數(shù)),這也是史無前例的創(chuàng)舉。
表1 陜西省地震年表所列《漢書·五行志》記載的部分地震
黃神父開創(chuàng)了分省、分府、分州、分縣(19省合計847個府、州、縣城)編輯地震年表的先河,并采取一地一震編一號、19省連續(xù)編號,共編5793號(有3個重號,實為5796號)。其中地震時間最早的是公元前1767年,最晚的是公元1896年,時間跨度長達3663年,地震次數(shù)多達3500余次,并編輯了地震年表索引,這都是前所未有的記錄。
法文《年表》還分省列出了全部參考書目的名稱、版本、年代,這也是中國歷代古籍中從來沒有的內(nèi)容。
顯而易見,法文《年表》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地震科研成果,是中國近代的第一部地震科學專著,極具里程碑的價值!更值得稱贊的是法文《年表》一問世,就走出了國門,走進了歐洲,走向了世界,并且一直走進了21世紀的互聯(lián)網(wǎng),本文作者就是從法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看到它的。
此外,黃神父為地震科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也是值得稱道,值得發(fā)揚光大的。1906年中,黃神父獲悉法國地震學家蒙特蘇斯(?-1923)的《地震地理學》中缺少中國的地震資料,日本地震學家大森房吉(1868-1923)的《震災預防調(diào)查會報告支那地震表》(1899年)里,也只有中國清朝以前的部分地震資料。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黃神父不顧自己年邁體弱,爽快地接受了徐家匯觀象臺的委托,便著手搜集中國古籍中的地震記載,歷經(jīng)三度春秋,終于編成法文《年表》第1卷。之后,又晝夜不停地編譯第2卷文稿。甚至在去世的前一天(1909.10.07),黃神父還交給兩位助手一些剛譯好的書稿。黃神父編譯《年表》顯然到了癡迷、忘我的程度,以致長期帶病著作。黃神父是第一個為中國地震科學事業(yè)獻出生命的學者,后人應當以他為榜樣,無私地為中國地震科學事業(yè)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學識。
法文《年表》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近代地震科學研究的一項空白,使我國有了一部比較完整的按照公歷日期系統(tǒng)編排的全國地震年表,為國內(nèi)外學者深入研究中國的地震問題,提供了比較豐富的基礎資料。
國外學者如何使用法文《年表》的?直到現(xiàn)在,我們所知甚少。翁文灝(1889-1971)博士在《地震·地震研究》里有所涉及:“T0bar及Gauthier二氏嘗計算中國地震分為三期:第一期自西歷紀元1年至633年,得413例;第二期自634年至1266年,僅得375例;第三期自1267年至1899年,共得2935例。第三期地震最多,固由去今未遠,記載較詳;而第一期反較第二期為多,則頗似由盛而衰,出于自然。質(zhì)言之,或誠有600余年盛衰更迭之周期……;復就各省分別計算,則衡以此律,19省中應驗者11,殆非盡出偶然乎?”
T0bar及Gauthier就是黃神父的兩位外籍助手管宜穆與田國柱。他們還據(jù)第1卷的資料繪制了138次地震的受震地點分布圖和1668年7月25日山東沂州府大地震(現(xiàn)稱郯城大地震)的Ⅵ~Ⅹ度等震線圖(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幅等震線圖)。由此可見,法文《年表》剛剛問世,就為地震科學研究發(fā)揮了提供基礎資料的作用。
國內(nèi)學者對它的使用狀況,我們目前也只是略知一二。1922年,翁文灝博士發(fā)表了《甘肅地震表》(《科學》6卷12期),其中83條地震都特別注明是“法文表未載”?!胺ㄎ谋怼笔俏滩┦繉Ψㄎ摹赌瓯怼犯拭C省地震年表的簡稱,由此可知,翁博士編輯《甘肅地震表》是以法文甘肅省地震年表為藍本的,并與之做了逐條比對。
1901年的徐家匯觀象臺
數(shù)年后,翁博士在《地震·中國地震》(商務印書館1924年初版、1929年再版)中說:“據(jù)搜羅最完全之統(tǒng)計,自夏桀五十二年至今3500余年間,中國地震有記載可考者共達3500余次(凡同時數(shù)處震動者均合計一次),幾達平均每年一次,其間遠古三代以及邊遠荒僻之震,為記錄所遺漏者,當猶不可勝數(shù)?!蔽滩┦克f“搜羅最完全之統(tǒng)計”,顯然就是據(jù)法文《年表》的統(tǒng)計。翁博士接著指出:中國地震在“三千數(shù)百次中,僅有250余次可以約知其震中,凡此震中,其位置皆不期而集中于一定地帶,在此帶中震中密集,除此帶外,則震中殆絕無,若是者,名之地震帶?!蔽滩┦窟M一步歸納出16處地震帶,并繪制了《中國地震區(qū)分布圖》。他在《甘肅地震談》(1927年《東方雜志》第24卷第18號)里說:“中國地震的地方,我在民國11年曾根據(jù)許多材料做了一幅中國地震區(qū)分布圖,將能有大震的區(qū)域都畫在圖上?!?/p>
翁博士雖然沒有說出所據(jù)材料的名稱,但其中必有法文《年表》。南京中央氣象臺地震儀室觀測員金詠深在《民國以來之中國地震》(1936年《氣象雜志》12卷1期)中的一段文字可為此旁證:“翁氏之研究為最精詳透徹,純從地質(zhì)學眼光觀察,名言讜論;彼從3500余次中之250余次,推定其震中,依地理之分布,得下列諸地震帶……”。
20世紀50年代,中國地震歷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輯中文《年表》時,以及70-80年代,中國地震歷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時,都曾參考過法文《年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保存至今的法文《年表》的借書卡上,清清楚楚地記錄著李善邦、謝毓壽、梅世蓉、蘇聯(lián)專家、武宦英、李群等專家的借書日期與還書日期,最早的為1952年8月9日,最晚的為1981年4月7日。
法文《年表》現(xiàn)在還有沒有使用價值?還有,不僅有珍貴的文物價值,也還有地震資料價值與科學研究價值。
法文《年表》是中法文化融合、中西學者精誠合作的成果。主編黃伯祿是中國人,管宜穆是西班牙人,田國柱是法國人。黃伯祿死后,管、田并沒有半途而廢,而是繼續(xù)補充、修改,歷時四載,終于完成了第2卷。在第2卷出版時,黃神父已去世4周年,署名作者不但仍然有黃伯祿,而且還署為第一作者,這樣誠心誠意地合作,世之罕見,堪為典范。
長期以來,中國地震學界一直認為:中國近代地震科學研究始于民國十年(1921年)翁文灝等6人赴海原8.5級地震災區(qū)考察之后,中國近代地震科學研究的發(fā)源地是北京的地質(zhì)調(diào)查所。而法文《年表》則作為無可置疑的實物證據(jù)證明:中國近代地震科學研究始于清朝末期(1906-1909年),中國近代地震科學研究的發(fā)源地是上海徐家匯觀象臺,中國近代地震科學的開山之作是1909年法文版《中國地震年表》,中國近代地震科學研究的鼻祖是黃伯祿神父。
法文《年表》的資料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編輯中文《年表》與《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簡稱《匯編》)時,都沒有采用法文《年表》中的資料。本文作者將它與《匯編》逐條做了比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759次地震(包括山崩)《匯編》都沒有,除去170余次與地震無關的山崩和數(shù)十次可能因日期與地點有誤而多編出來的地震,也還比《匯編》至少多出500多次地震,500多次可不是個小數(shù)!這些地震分別記于哪些文獻?有待專家學者深入查考。
法文《年表》雖然收錄了3500多次地震,還是遺漏了大量地震。中文《年表》收編的地震約8100余次,是它的2.3倍。法文《年表》何以遺漏如此多的地震?參考文獻太少!其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僅為中文《年表》的1/20,遺漏大量地震也就在所難免了。
李善邦曾指出法文《年表》的一些問題:“遺漏很多,所輯地震未經(jīng)分析,重復不清,且缺乏考證,古今地名混淆,加上譯音不確切……”
此外,法文《年表》還把山崩與地震混編在一起。法文《年表》共收編山崩200余次,其中除少數(shù)為“地震山崩”外,絕大多數(shù)似與地震無關。還有一些地震日期換算有誤,一些城市的經(jīng)緯度數(shù)也不大準確,有的甚至連度數(shù)也錯了。
法文《年表》與中文《年表》的內(nèi)容與價值雖然都懸殊很大,但黃神父等人的業(yè)績與貢獻還是應當肯定的,他們畢竟是中國近代地震科學研究的先行者,畢竟只有3個人,而且主編黃神父當時已年近八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