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睿為,滕凌,劉一鳴,汪新凱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輔助吊桿加固三拱肋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施工監(jiān)控研究
馮睿為,滕凌,劉一鳴,汪新凱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受損三拱肋中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在加固過程中采用輔助吊桿內力和橋面變形雙控制原則,對輔助吊桿增設過程進行施工監(jiān)控。根據實測值修正有限元計算模型,確保結構在各種工況下以及成橋后,內力和變形均處于合理狀態(tài),滿足規(guī)范要求。研究結果表明:完成全部輔助吊桿張拉后,橋面各測點實測累計變形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最大未超過6 mm;吊桿內力實測值和理論計算值較吻合,差值絕大多數在-10~30 kN,加固完成后吊桿內力和橋面線形均達到了設計目標。
施工監(jiān)控 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 輔助吊桿 橋面變形 吊桿內力 維修加固
中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橋跨布置為1孔凈跨72 m,橋面總寬度24.5 m,橫向布置:2×8.0 m(行車道)+2×3.0 m(人行道)+2.5 m(中間分隔帶),設計荷載等級:汽車—20級,掛車—100,人群荷載3.5 kN/m2。拱軸線為二次拋物線,矢跨比為1/5。全橋共有3片拱肋,每片拱肋為啞鈴形截面,2φ700 mm鋼管通過腹板相連,截面等高1.8 m,相鄰兩片拱肋中心距9.0 m,拱肋灌注C40混凝土。每片拱肋與橋面通過15根吊桿相連,吊桿采用強度650級的合金鋼,間距4 m。全橋橋面連續(xù),兩端接后座式組合橋臺,在橋臺處設置伸縮縫。
在現場檢測過程中,發(fā)現吊桿出現的病害較多,如:吊桿上錨頭密封失效、中吊桿下錨頭浸水銹蝕嚴重、防護鋼管內鋼絞線銹蝕嚴重等,擬對吊桿進行維修加固。
考慮到既有拱肋吊桿上、下錨點密封,不能有效進行檢測,若更換吊桿,則需破壞既有鋼管和橫梁,影響結構安全。故本次加固工程分別在每一個既有吊桿兩側新增兩根輔助吊桿:上端采用焊接鋼板作為上錨點,下端通過鋼托梁連為一體,并將密封失效的上錨頭重新進行防腐處理,新增輔助吊桿安裝張拉完畢后與原吊桿共同承受橫梁及橋面的恒載、活載。具體增設輔助吊桿的方案如下:
1)測定每根吊桿的內力,作為新吊桿安裝應力的參考值;設置固定的觀測點,測定橋面各點標高,作為施工中橋面變形控制基準;測量每根吊桿的長度,以便加工制作新吊桿。
2)搭設拱肋支架和橋下底面吊架,通過吊車將鋼托梁運至相應位置并安裝就位,焊接上錨點。
3)通過起吊設備的牽引繩將鋼拉桿與鋼絞線連接,通過套筒將鋼托梁與鋼拉桿連接。
4)根據橋面線形,對稱同步張拉同組吊桿,并旋緊調節(jié)套筒,逐步將原吊桿上的部分荷載分級轉移至新吊桿上,使原吊桿和新吊桿共同承受荷載;觀測橋面變形情況,確定是否需要調整橋面標高。
5)在鋼套管及錨頭內灌入防腐材料。
6)重復以上步驟,安裝下一組吊桿。
對該橋輔助吊桿增設過程進行施工監(jiān)控。
3.1 施工監(jiān)控的原則
以增設輔助吊桿的內力和橋面變形作為控制標準,以變形控制為主,嚴格控制變形測點的位移;監(jiān)測輔助吊桿內力的變化情況,保證全橋控制截面內力在安全范圍內,確保成橋線形和設計線形一致。若在施工中發(fā)現全橋內力接近或超出安全控制指標或橋面線形誤差偏大,則應暫停施工,查明原因并予以糾正,使結構的變形和內力均滿足要求。
3.2 施工監(jiān)控的流程
根據施工階段狀態(tài)變量(控制點位移、控制截面內力)的實測值與相應理論值的差值對影響參數進行誤差識別;根據已施工部分的影響參數識別結果,對未施工部分的相應參數進行誤差預測;計算影響參數的誤差對成橋狀態(tài)的影響。通過對比理論計算結果與實際監(jiān)控采集的數據,對影響計算結果的若干參數進行識別調整,使得理論計算值與實測值之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滿足規(guī)范中對內力與變形的要求。
3.3 監(jiān)控和計算
根據施工過程中,各階段結構內力、變形的實測值和各項影響參數,通過Midas/Civil 2012建立全橋有限元模型,見圖1。計算在不同工況下結構的力學行為,分析計算值與實測值的差值,找出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保證施工過程中,結構內力、位移變化與設計相符。
圖1 全橋有限元模型
在輔助吊桿增設過程中,橋面線形必然受到影響。為了實時了解橋面線形的變化情況,確保施工安全,需對橋面變形情況進行監(jiān)測。
4.1 測點布置
每對吊桿處橋面均布置變形測點,測點布置見圖2。橫向布置原則:不易被破壞、不與施工沖突、易測量。
圖2 橋面變形測點布置(單位:cm)
4.2 監(jiān)測方法
拆除原橋面鋪裝前,在河兩岸用混凝土現澆4個監(jiān)控測站及后視點。測站建立后,根據兩個測量基點坐標確定變形監(jiān)控測站坐標,建立測量控制網,從而對橋面變形進行監(jiān)測。
4.3 橋面變形監(jiān)測結果分析
整個施工過程共監(jiān)測了3個工況下橋面的變形情況,分別為張拉完2#輔助吊桿、張拉完5#輔助吊桿和張拉完全部輔助吊桿。以第3個工況為例,橋面各測點實測累計變形見圖3(圖中S表示上游側)。由圖3可知:完成全部輔助吊桿張拉及調整后,橋面各測點實測累計變形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最大未超過6 mm,成橋后橋面線形符合設計要求。
圖3 橋面各測點實測累計變形
在張拉各輔助吊桿階段,輔助吊桿與原吊桿的內力將發(fā)生較大的變化,應對輔助吊桿和原吊桿內力進行測試,若出現異常情況需及時處理。
5.1 測點布置
全橋共監(jiān)測45根輔助吊桿。每根吊桿布置2個測點,其中1個為應變測點,另1個為溫度補償點。輔助吊桿編號原則:L,R分別表示岸側輔助吊桿及中跨側輔助吊桿,S,Z,X分別表示上游側、中側、下游側輔助吊桿,輔助吊桿內力測點布置見圖4。
5.2 監(jiān)測方法
利用頻譜法計算輔助吊桿內力。已知輔助吊桿長度、兩端約束情況、分布質量等參數,將高靈敏度的拾振器綁在輔助吊桿上,拾取輔助吊桿在環(huán)境振動激勵下的振動信號,經過濾波、信號放大、A/D轉換和頻譜分析,即可測出其自振頻率。將各項參數代入下式可得輔助吊桿內力。
式中:T為輔助吊桿內力,N;W為單位桿長的質量,kg/m;L為輔助吊桿的計算長度,m;fn為輔助吊桿的第n階自振頻率,Hz;g為重力加速度;F為輔助吊桿的自振基頻,Hz。
5.3 橋面內力監(jiān)測結果分析
對全橋輔助吊桿進行了內力監(jiān)測,監(jiān)測的工況分別為張拉完2#輔助吊桿、張拉完5#輔助吊桿和張拉完全部輔助吊桿。以第3個工況中西山左側測點為例,對比輔助吊桿內力實測值和理論值,見表1。
圖4 輔助吊桿內力測點布置
表1 全部輔助吊桿張拉完成后內力對比kN
由表1可知:吊桿內力實測值和理論值較吻合,差值絕大多數在-10~30 kN。由于受現場施工條件限制,對個別實測內力偏大的吊桿無法進行調整,但不影響結構安全。
1)通過現場監(jiān)測和監(jiān)控等手段,建立了全橋有限元模型,對加固過程中結構內力和變形進行了有效地監(jiān)測、分析、計算和預測。施工過程中,輔助吊桿內力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橋面變形在安全范圍內;施工完成后,橋跨結構的內力和線形均達到了設計要求。
2)完成全部輔助吊桿張拉后,橋面各測點實測累計變形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最大未超過6 mm;吊桿內力實測值和理論值較吻合,差值絕大多數在-10~30 kN。
由于受現場施工條件限制,對個別實測內力偏大的吊桿無法進行調整,但不影響結構安全。
3)輔助吊桿極大地分擔了主吊桿承受的拱腳水平推力,增加了橋梁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儲備。
[1]趙建.大跨度外傾式非對稱系桿拱橋施工監(jiān)控研究[J].世界橋梁,2013,41(3):38-42.
[2]楊軍,沈建明.某325 m中承式鋼管拱橋的施工監(jiān)控[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4(12):279-283.
[3]顧穎,姚昌榮,李亞東,等.大跨度鋼管混凝土拱橋安裝線形控制方法研究[J].橋梁建設,2014,44(1):107-113.
[4]項影明.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施工過程的控制[J].鐵道建筑,2010(10):17-18.
[5]向中富.橋梁施工控制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6]尹明.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吊桿施工張拉力計算[J].公路工程,2010,35(2):101-103.
[7]余海濤,管同心,從賀.鋼筋混凝土系桿拱橋的施工監(jiān)控[J].現代交通技術,2010(6):52-54.
(責任審編鄭冰)
U448.22+5
A
10.3969/j.issn.1003-1995.2015.12.03
1003-1995(2015)12-0012-03
2015-09-17;
2015-10-20
馮睿為(1990—),男,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