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靜
成為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這只是春申君輝煌之始。后來自己的兒子成了楚王,春申君接近人生頂點之際,厄運來襲,命運逆折。
電視劇《羋月傳》剛播出幾集,早有各歷史迷在紙上排兵布陣,列數(shù)劇中與史實不符之處,其中春申君黃歇與羋月這對青梅竹馬的男女主角,歷史里若真相遇,也是一則“君生我已老”的故事橋段。只消說明二人的年齡差,就很容易判斷,歇公子何以無法與羋月發(fā)生這樣一段純愛故事。歷史上的羋八子其人,出生日期雖未準確記載,但她是秦國昭襄王之母,而后者出生在公元前325年,如果由此而推算,可得出羋月出生在公元前340年前后。而黃歇初入世從政所侍之主,已是懷王的繼任者楚頃襄王,要知道懷王在位將近30年,及至考烈王即位(公元前262年),黃歇年已四十有余,考據派得出的黃歇出生年,在公元前320年前后,因此黃歇出生時,羋月幾乎是孩子他媽了。
事實上,黃歇第一次有名有姓地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策》中,是在公元前279年,即楚頃襄王二十年,此時的黃歇已周游諸國,見多識廣,年紀也已過而立,看上去沉穩(wěn)不急躁,同時,他還以“辯”和“游學博聞”著稱,換言之,這已經是一個在民間略有名聲的知識分子,等待與君主會面的機會。
按照《戰(zhàn)國策·秦策》中的記載,這一年,秦國兩路兵馬,一路由大將白起帶隊,攻取了楚國的西陵之地,另一路更是將戰(zhàn)火燒到了楚國當時的首都郢,楚國歷代君主的陵墓都被燒毀。楚頃襄王不得已,帶隊往東北方向遷徙,并在一處叫作陳城的地方暫時安頓下來。
到了此情此境的楚國“遂削弱,為秦所輕”,于是,白起又領兵來犯。
這時,準備了30多年學問的黃歇終于上線,進入這場戰(zhàn)國最高領導們的軍事游戲。他被頃襄王派遣出使秦國,并很快獲得了與當時的秦國君主昭襄王長談的機會。這段著名的游說正是黃歇“雄辯”名聲的開始,無論是《戰(zhàn)國策》,還是《史記》,都對這段洋洋灑灑的“說秦王”,有過相當篇幅的記載。
那么黃歇到底說了什么?簡言之,他先對昭襄王進行了大肆恭維,稱秦國眼下已是大乘之國,擁有天下一半的土地,威信布施得很廣,以楚國之弱,要拿下自然不在話下。接著話鋒一轉,借《詩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提出了“攻易守難”的理論,舉了兩個例子,來論證該理論。
一個是六晉時期,智伯攻打趙國,卻換來榆次之禍;另一個是吳王夫差大敗齊國,卻同樣遭遇“干遂之敗”,以被越王勾踐擒獲告終。兩個先勝后敗的例子講完,昭襄王已有一半信服。黃歇更進一步,推出楚國也是同樣的道理,并且,楚國一旦滅亡,相當于“肥魏”,即隔壁的魏國會強大,另外,趁著秦兵攻楚,齊、趙、韓、魏正好借機襲擊秦國,到時就得不償失了。
黃歇這篇雄辯,不只引經據典,還對七國的局勢與糾葛了然于胸,最終,說服昭襄王“善楚”,秦楚兩國收兵而相安無事。
黃歇一戰(zhàn)成名。他傳奇一般流傳在當時的朝野之中,人們?yōu)樗N上諸如“善辯”之類的特色標簽,有些人贊其“一個人就是一支軍隊”,只憑一張嘴就化解了一場戰(zhàn)爭,即便是在七國爭霸、辯士爭鋒的戰(zhàn)國時代,仍然十分了不起。此乃有謀。
為進一步鞏固這次外交成果,黃歇還陪著楚國當時的太子熊完,誠懇地進入秦國,承擔起人質的角色。此乃有勇。
黃歇再次體現(xiàn)其“有謀有勇”的綜合能力,已是十余年后,也就是太史公所評述的“以身徇君,遂脫強秦,使馳說之士南鄉(xiāng)走楚”一事。
按照《史記·春申君列傳》的記載,黃歇與太子完在秦國數(shù)年后,楚頃襄王終于重病,太子完如果此時不歸楚,君位顯然會落到旁人手里。黃歇見秦王不肯放人,果斷做了兩個決定,一個是當下就讓熊完化裝成楚國使者的車夫逃秦國而去,另一個是自己坐鎮(zhèn)質子府,稱病謝客,為熊完奔逃爭取時間。
困守于秦國數(shù)年的黃歇,很難說沒有構思過這段故事的高潮部分,或許在他的頭腦里,等的就是這個時機。時機一到,無非兩種結果,一種是秦王放他二人順利歸楚,另一種是秦王扣住二人不放,畢竟“挾太子以令楚國”是件便宜事,后者的可能性多半大些。結果不出所料,秦昭襄王果然只答應黃歇“先往問楚王疾,返而后圖之”。彼時的黃歇,就像一位客場作戰(zhàn)的大廚,精心準備好了應對這道復雜的大菜,素材調料早已備齊,比如與應侯范雎的關系自然是好到可以隨時傳話給秦王的,對事后如何游說秦王以脫身心中也是有數(shù)的,雖然劍走偏鋒,到底只等最后一聲令下點火鋪油。
黃歇與熊完之間的關系,是太子傅也好,是兄弟也罷,總之經歷了這場患難,并將自己置于危地而不顧,義字當頭,與熊完的這層關系,已不是其他任何人可比。黃歇不只成功通關“質子解救”,還入手不朽盾——一個言聽計從的楚王,而且還是黃歇的專屬裝備。黃歇對繼位為楚考烈王的影響,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于任何人。甚至,后世的研究者多稱,他相楚的25年時間里,楚國真正的決策者,是黃歇而非熊完,是春申君而非考烈王。《戰(zhàn)國策》中也記載有黃歇后來的門客朱英所說:“君相楚二十余年矣,雖名為相國,實楚王也。”
黃歇的前半生,因而是一步一步接近權力高層的半生。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的研究者,因此得出結論,黃歇并未真正把楚國利益列為優(yōu)先等級,從結果上看,他的若干決策皆為秦國日后的壯大獻計獻策。
他在“說秦王”中,提出“斷齊、秦之要,絕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看上去,的確為楚國解了燃眉之急,即秦王不只放過楚國,還打算與楚聯(lián)合,一面攻打齊、魏兩國,一面又割斷燕趙和齊楚的聯(lián)系,這樣一來,六國的合縱連橫,都因為秦楚聯(lián)盟而破裂。
支持這個角度的學者,曾提出的另一個證據是范雎。
黃歇“說秦王”后兩三年左右,魏國人范雎也得到了秦王的賞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范雎所提倡的外交政策?!稇?zhàn)國策·秦策》中有大量篇幅述其與秦昭王之間的談話,論如何整治秦國之策略,直言秦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對其余六國的策略,正好與秦王彼時所施行的相反。范子認為,應當先令韓、魏兩國依附,由此對趙國和楚國造成威脅?!摆w強則楚附,楚強則趙附。楚、趙附則齊必懼?!边@樣一來,需要攻打者,只有與秦國相近的韓國和魏國。
上述理論,看上去和黃歇的雄辯走的是一條路線,即秦國著名的“遠交而近攻”策略。在“威楚”一事上,二人英雄所見略同式的策略,正是為日后黃歇與太子完從秦昭王手里全身而退的人脈基礎。
秦國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稱霸天下,而且此野心由來已久。蘇秦早就提綱挈領地告誡過楚威王(楚頃襄王之祖),“夫秦虎狼之國,有吞天下心”。威王聽了很以為是,半輩子憂心忡忡,將此訓誡牢記于心,也把這種思慮傳到兒子懷王身上。對秦國的怯懦與忌憚,也成為楚國國君的傳統(tǒng)項目之一。
親秦是出于懼秦,還是已將秦國舉巴蜀、并漢中的野心拋在腦后,恐怕無法查證,但后人來看楚國幾代國君在與秦國聯(lián)盟策略上,畢竟有一脈相承之感。
黃歇在封相、成為春申君之前的人生,無疑是他作為外交官的半生。“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算是完成了從黃歇變?yōu)榇荷昃纳夁^程。
新版本的春申君開始有大明星風范,慕名而來的“粉絲”也很多。“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彼抉R遷在《史記》中為四公子各列一傳,與四人以養(yǎng)士聞于諸侯關系密切。在后世得了一個響亮的“戰(zhàn)國四公子”稱號,無論從地位、財力還是名氣,都是后世任何“四少”或偶像團體無法企及的。
最能體現(xiàn)四公子實力的,自然是其門下之客。
“食客”或“門客”的概念,與“士人”還是有較為明顯的區(qū)別。
沈長云在他的《士人與戰(zhàn)國格局》中,將士人稱為我們古代第一批知識分子,并且認為,從戰(zhàn)國初期開始,貴族對智識之士不論其階級出身而懷有敬重之心。但大部分士人都是孔子門下,比如子夏、段干木等。到了戰(zhàn)國中期,所謂的“游仕”漸多。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平民學者的地位逐步高漲”,到了戰(zhàn)國中后期,國君與貴族階級都對他們更加禮敬,甚至“貴族養(yǎng)士”蔚然成風。只不過,就像后世所熟知的“雞鳴狗盜”、“聞雞起舞”,門客的組成更與出身學識沒有直接關系,不像初時那樣互相之間還問一句師承。所以錢穆寫四公子門下“貞士少,偽士多,只見游仕氣焰之高漲,而不見他們的真貢獻”,這樣看來,似乎門客數(shù)量多寡,更像是年終追求漂亮數(shù)字的沽名釣譽之舉。
《羋月傳》劇照。黃軒飾演春申君黃歇
然而,如果從門客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他們仍然是戰(zhàn)國時代十分醒目的人群。
他們已經十分廣闊地涵蓋了各個階級、階層出身的人,按照李珺平教授所著《春秋戰(zhàn)國門客文化與秦漢致用文藝觀》中的觀點,“門客”包括了刺客、門客(食客、俠義客、小人客)、客卿、客將、縱橫客等。他們的目標,更多是求富貴、取尊榮、建不朽之功業(yè),他們的路徑是通過依附某個主子,將自身“工具化”,達成豢養(yǎng)與被豢養(yǎng)的關系。
但是這種豢養(yǎng)關系,卻存在著不唯一性。特別是戰(zhàn)國這樣一個天翻地覆的時代里,群雄爭霸,良禽自然會擇木而棲,門客們自由地奔走在七國大地上,而以四公子為首的主人們,自然也十分重視人才。所以門客與其主人互相都持有十分自由的雙向選擇權,各公子貴族府邸之間的跳槽不在話下,也有要求加薪者,著名的例子是孟嘗君府上的馮諼,直白地向雇主抱怨“食無魚”、“出無車”。而這種推崇,才讓我們看到《史記》與《戰(zhàn)國策》中,謀臣策士們叱咤風云的場景。
也正是出于他們活躍的身影,以及所涉及的領域幾乎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李珺平將此稱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最突出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春申君正是司馬遷明確寫有“門客三千人”的那一位。
《史記·春申君列傳》所記載的門客卻只有兩位。李園與春申君關系最是厲害。二人的糾葛,還穿插著李園之妹李環(huán)。
根據《史記·春申君列傳》和《戰(zhàn)國策》“楚考烈王無子”一篇所載,春申君一直為他好哥們兒考烈王沒有后代一事?lián)鷳n。另一邊,有個趙國人叫李園,想把妹妹李環(huán)獻給楚王。但是他也有兩個擔憂,第一擔憂李環(huán)得不到太多寵幸,第二也是擔憂考烈王的生育能力。后世研究者普遍認為,李園目的明確,他幾乎是抱著“盜國”諸侯式抱負,才去春申君府上申請門客崗位的。
之后發(fā)生的事,書中記述十分簡略。有趣的是,李環(huán)顏值如何,倒沒有記載,可那春申君見到李環(huán)后就很干脆地收為己用,接著,李環(huán)“知其有身”,這一年,黃歇已有80歲。
李家兄妹合起來游說春申君,將懷了春申骨肉的李環(huán),獻給考烈王,假設到時所生的是男孩,立為太子,“則是君之為王也,楚國封盡可得”??瓷先ナ且粓龀晒β视邪俜种迨暮蕾€,另一個促使春申君答應的原因在于,即便是另一個失敗的二分之一,也無人知曉。這成了一樁只賺不賠的買賣。春申君的如意算盤打得響,這次賭博如果贏了,又是一次質的飛躍,或許還能進入春申君3.0時代,畢竟“我的哥們兒是楚王”和“我的兒子是楚王”一比,顯然是后者霸氣。
不知是春申之幸還是不幸,李環(huán)果然生下太子,只是“楚王貴李園,李園用事”,顯然,李園的目的達到了。即便沒有看過《史記》,看多宮斗劇的現(xiàn)代讀者,也很容易想到,春申君不只知道得太多,更是太子的生父,故事發(fā)展到此處,不是他死,便是李園亡。
事實上,彼時,春申君的門客朱英曾對其有過一番“無妄之福之禍”的對談,告誡春申,考烈王駕崩后的第一件事,應當是殺李園。可惜的是,春申覺得“李園,軟弱人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在春申君當楚國宰相的第二十五年,考烈王駕崩。李園在宮內埋伏好刺客,在春申君進宮時斬去首級,還斬草除根,滅了他全家。李環(huán)之子,便是楚幽王。
當然,這一年,秦始皇已經即位9年,七國也早已不復當年爭鳴盛況。春申君執(zhí)政時間長達25年,其間輔佐兩任楚王,公元前262年出兵邯鄲,公元前256年帶兵滅魯,公元前247年與信陵君合縱攻秦,公元前241年遷都壽春,推動楚文化東漸,經歷無數(shù)國際事務,最后以戲劇化的方式死去。杜牧曾寫《春申君》:“烈士思酬國士恩,春申誰與快冤魂。三千賓客總珠履,欲使何人殺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