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明 李春月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阜新 123000)
遼寧作為我國體育大省,群眾體育近年來蓬勃發(fā)展。但由于遼寧省各城市之間經濟水平、氣候環(huán)境、城市體育特色等因素不盡相同,因而很難在形式、內容上選擇完全一致的群眾體育發(fā)展模式。只有從整體上科學進行“區(qū)域特色+模式”劃分,才能使各市的群眾體育發(fā)展模式更加有利于群眾體育的發(fā)展。該文對遼寧群眾體育發(fā)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合理定位不同區(qū)域的群眾體育形式和內容,優(yōu)化構建遼寧群眾體育發(fā)展模式,對促進遼寧省群眾體育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參考價值。
該文以遼寧省14個城市群眾參與體育活動情況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論文研究的需要,查閱管理學、體育學以及電子期刊網等與該論文相關的研究資料,為該論文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專家訪談法
該論文根據研究需要走訪并聽取專家的指導意見,明確研究重點與方向,拓展論文的研究思路。
1.2.3 問卷調查法
表1 遼寧省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調查數據統(tǒng)計(N=286)
表2 遼寧省群眾體育活動的主要參與方式調查數據統(tǒng)計(N=286)
根據研究需要,設計遼寧省群眾體育現狀調查問卷,進一步進行信度、效度檢驗后,以14個城市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場所、廣場、俱樂部為問卷發(fā)放地點,選取300名群眾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86份,有效回收率為95.3%。
1.2.4 數理統(tǒng)計法
運用excel軟件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分析等統(tǒng)計分析。
1.2.5 邏輯分析法
利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對所調查的相關資料和統(tǒng)計數據結果進行分析。
遼寧群眾體育的組織機構可分為政府管理機構、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等三類。各類群眾體育組織在管理上基本都采取由上至下的領導網絡和橫向溝通體系管理模式,即從省、市、縣、區(qū)、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等各級層直接縱向管理和橫向溝通的機構管理運行網絡體系,形成了完善的組織、計劃、協調、控制、激勵等一系列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各級層中又細化了各部門職責、任務和分工,使各級組織機構建設完善,形成了有組織、有計劃、能協調控制的系統(tǒng)。
2.2.1 遼寧省群眾參與體育健身的年齡調查
調查的總人數是:286人。17歲以下:20人;18~40歲:74人,41~65歲:144人;66歲以上:48人。41~65歲年齡在調查者中人數最多,所占比例是50.35%,18~40歲年齡次之,所占比例是25.88%。根據我國提出的最新年齡分段劃分標準:7~17歲為少年,18~40歲為青年,41~65歲為中年,66歲以上為老年人。從調查中可知,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以青年和中年人為主,呈現出低年齡段和中高年齡段相對較高的態(tài)勢,少年因為忙于學業(yè)因此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較少,部分老年人因為身體、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因素參加身體鍛煉的機會較少。由此可見,加強少年和老年人體育活動是極為重要的。
2.2.2 遼寧省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與方式
遼寧省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呈現出多元化趨向(見表1),其中增強體力和健康,解除疾病等生理原因居首位(占71.33%),“散心解悶、消遣娛樂”與“緩解壓力、疲勞”為了精神情緒的修養(yǎng)和改善等心理原因分別占45.11%和22.03%,為了美容、減肥、健美體型的人也占有較大的比重(占23.43%)。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視體育為重要的社交活動,以擴大朋友圈來參加體育活動的占22.73%,此外還有為了家人身體健康陪同鍛煉的、閑暇時消磨時間的各占11.54%、7.69%。
從表2可以看出,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方式有:參加社區(qū)、輔導站俱樂部集體體育活動的分別占19.58%和16.43%,與朋友一起鍛煉身體來聯絡感情、增強友誼的占25.87%,與家人一起參加鍛煉來相互監(jiān)督擁有強健體魄的占5.94%,個人單獨練習太極拳、太極扇等項目的占20.98%,在有條件的單位進行鍛煉的占6.64%,選擇其他體育鍛煉方式的占4.55%。
2.2.3 遼寧省群眾體育競賽活動發(fā)展現狀
通過走訪調查,目前遼寧省在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基礎上,精心打造全民健身十大品牌,例如每年元旦的迎新長跑、百萬市民上冰雪、世界行走日、冬泳、滑雪、漂流等活動,規(guī)模大、有影響、示范性強,以重點帶全面,以精品推普及,推進遼寧省群眾健身活動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自2013年以來,借助承辦全運會的東風,省政府要求每個城市都要有自己的體育名片,并在全省推廣大連全國足球城、丹東全國毽球城和阜新全國籃球城的創(chuàng)建經驗,制定了《遼寧省創(chuàng)建體育名城評價標準和辦法》。如今,鞍山、撫順的乒乓球城,錦州的羽毛球城,本溪、遼陽、葫蘆島的武術、太極城,鐵嶺健走城等知名度大幅提升。
目前,遼寧省初步建立了省、市、縣(市、區(qū))、鄉(xiāng)、村(社區(qū))5級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各市先后提出了全民健身“十個一”工程和全民健身標準化建設“十百千萬”工程。14個市都建設了一場三館一中心,共安裝健身器材11.3萬件,城市社區(qū)健身路徑覆蓋率達100%,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率達80%,建設的43個全民健身中心、96個體育公園、601個健身廣場、15709塊健身場地都已經投入使用。全省共建有261個國民體質監(jiān)測站點,依據體質監(jiān)測結果,開具運動處方,指導群眾科學健身。社區(qū)體育健身中心和俱樂部的興建為群眾體育鍛煉提供了便民的服務,推動了遼寧省群眾體育隊伍的擴大,十二運的成功舉辦在促進遼寧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同時,很大程度上也優(yōu)化了全民健身路徑,擴寬了群眾健身的平臺。
合理地定位不同區(qū)域的群眾體育形式和內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居民社區(qū)和市民廣場資源,增設必要的健身器材,普及全民健身、體育鍛煉意識,以促進群眾體育運動普及化、規(guī)?;ㄔO,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體育運動場所的需求,不斷拓寬群眾健身發(fā)展渠道。建立特色體育節(jié),屆時舉辦多樣化的群眾體育活動或比賽,鼓勵全民參與,倡導共同科學健身的理念。同時,以各市民廣場為平臺,定期組織多樣性、趣味性的體育群體活動,切實做到群眾體育日?;?、持續(xù)化、創(chuàng)新化、多樣化發(fā)展。引導群眾自主走出家門,主動參與體育鍛煉,讓科學健身真正服務于民、為民所用,這也是體育精神的延續(xù)與競技體育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基于遼寧省各市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各區(qū)域的優(yōu)勢,帶動遼寧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進而加快遼寧競技體育的產業(yè)化進程,為人們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底蘊,為遼寧經濟的發(fā)展注入新的力量。遼寧以此為契機,各市開發(fā)特色體育產業(yè),進一步加深遼寧在全國的影響力,開發(fā)遼寧特色旅游資源,打造區(qū)域特色旅游平臺,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在原有旅游產業(yè)的基礎上,呈現遼寧旅游新形象,為遼寧旅游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大力開發(fā)各市體育旅游市場,如本溪水洞、關門山、沈陽故宮、北陵古城、大連老虎灘、金石灘發(fā)現王國等星級旅游基地等。
在全民健身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群眾體育活動的組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全民健身組織化程度水平需要相關政策的激勵,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體育組織俱樂部的扶持力度。不斷提高社會體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優(yōu)化并加強各類群眾體育組織的人力資源配置,以強化全民健身運動的實效開展。
增加優(yōu)秀運動員和普通群眾之間的互動交流,如在球類運動項目特別是單人隔網對抗項目中,在比賽休息時間或比賽結束時,可以舉辦運動員與群眾之間的友誼賽,讓群眾真正走到競技體育的世界中去,增加普通群眾對高水平體育技術技能的了解,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的運動熱情;同時,加強群眾體育運動制度建設,定期開展運動員與社區(qū)和學校的交流活動,借助這些活動,傳播優(yōu)秀運動員的正能量,更好的教化、培養(yǎng)廣大群眾。同時這也倡導了一種使人身心愉悅、均衡發(fā)展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競技體育在真正意義上“回歸”于大眾。
“互聯網+體育”融合多元化發(fā)展模式是群眾體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實現網絡體育信息的資源共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充實著整個互聯網的內容,作為重要信息資源的體育信息對群眾體育的發(fā)展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和潛力,構建符合“遼寧特色”的融單位—社區(qū)—俱樂部—網絡為一體的立體式、層次式融合共生多元化發(fā)展模式。建立一個有多種功能的互聯網信息調控平臺,由多個體育單項“虛擬社團”組成,每個“虛擬社團”都是一個完整的子系統(tǒng),其中包括六大模塊:成員管理、BBS、資源共享、場地設施信息模塊、廣告發(fā)布、總管理。并在“互聯網+體育”政策制定和實施系統(tǒng)平臺中加入評估程序,并且通過這一程序對群眾體育的制定和實施形成互動,自上而下實施政策,自下而上反饋政策的搜集意見,以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能快速便捷準確。
遼寧省群眾體育組織管理體制健全、競賽活動內容豐富,體育基礎設施充足,體育法規(guī)制度規(guī)范,為群眾體育的開展奠定了夯實的條件。在遼寧省群眾體育發(fā)展模式的構建中,應積極構建科學的群眾體育鍛煉平臺、搭建具有區(qū)域特色的體育產業(yè)平臺、構建人力資源共享模式平臺、構建網絡體育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模式平臺,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群眾體育發(fā)展模式,保證遼寧省群眾體育長盛不衰。
[1]楊樺,王凱珍,熊校正,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群眾體育的發(fā)展演進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6):721-726.
[2]鄒師,齊維毅,叢冬梅,等.遼寧省群眾體育發(fā)展概況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1):40-42.
[3]藍東興.試論我國群眾體育的問題、支點及其對策[J].黑河學刊.2011(8):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