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劍華 郭爽
〔摘 要〕當今,太陽能電池成為全球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太陽領域的5個代表性期刊中2001-2014年公開發(fā)表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信息可視化方法,探測了太陽能電池領域近十年發(fā)展歷程中關鍵技術和潛在技術,研究得出當前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光電轉換材料、電池片制造加工以及可靠性3個方面;不同代際的太陽能電池處于不同的技術生命周期階段;潛在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基于材料吸光度的多層結構設計,薄膜電池片規(guī)模化制造技術,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維護與延壽。
〔關鍵詞〕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潛在技術;CiteSpace軟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9.019
〔中圖分類號〕G250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9-0098-07
〔Abstract〕Nowadays,Solar cell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amples include papers published on 5 representative journals in solar fields during 2001 to 2014,the key technology and potential technology nearly ten years in solar field development history are detected by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Results showed that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materials,manufacture of battery pieces and stability of solar cells are major research contents in the field of solar cell;cell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generations are in various technology lifecycle stages;potential key technologies include multilayered structure design based on absorbancies of materials,film batter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in large scale,as well as maintenance and life-extension of polymer solar cells.
〔Key words〕solar cell;key technology;potential technology;CiteSpace
能源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根基。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能源大量消耗導致的能源短缺和環(huán)境污染,是當前以及未來世界各國都必須直視的問題,因此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利用上升到空前的戰(zhàn)略地位。太陽能既是一次能源,也是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資源豐富,分布廣泛等優(yōu)點,其利用方式主要有太陽熱能利用、太陽能光伏發(fā)電和光電解制氫等方式[1]。其中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是當前太陽能領域最受關注的研究領域。
自1953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成功研制出光電轉換效率為6%的單晶硅太陽電池以來,類型豐富的太陽能電池接連問世。按照結晶狀態(tài),太陽能電池可分為結晶薄膜式和非結晶薄膜式;按照材料可分為硅薄膜型、多元化合物薄膜型、聚合物多層修飾電極型、納米晶類型和有機太陽能電池[2]。國內李欣、黃魯成[3]通過Fisher-Pry模型分析,對1974-2010年間全球染料敏化太陽能光伏技術的發(fā)展趨勢進行研究;楊中楷、劉佳[4]利用太陽能光伏電池數(shù)據(jù),通過知識圖譜方法展現(xiàn)了技術沿革的歷史脈絡;李春發(fā);曹瑩瑩[5]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全球的能值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然而,近幾年專門對太陽能電池領域關鍵技術的分析特別是對未來潛在技術的預測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將通過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期刊文獻,利用共被引網絡方法,探測太陽能電池領域近十年發(fā)展歷程中關鍵技術和潛在技術。
1 分析工具與數(shù)據(jù)處理
CiteSpace軟件是美國Drexel大學的Chaomei Chen博士在引文分析理論的基礎上,應用JAVA計算機編程語言開發(fā)的一種專門用于文獻信息可視化分析的應用程序。通過繪制研究文獻共被引網絡的科學知識圖譜,探測和分析學科研究前沿隨著時間相關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以及研究前沿與其知識基礎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不同研究前沿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6-8],本研究基于CiteSpace繪制的文獻共被引網絡,根據(jù)關鍵節(jié)點判斷關鍵技術,結合聚類功能探測潛在的技術。
根據(jù)2014年的JCR報告信息,選擇科學主題分類(Subject Category)中的“能源與燃料(ENERGY & FUELS)”領域。該領域覆蓋了非可再生能源(例如木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水能)的發(fā)展、生產、應用、轉化以及管理等方面。本文選取了太陽能領域的5個代表性期刊,數(shù)據(jù)檢索策略如表1所示:
我們將利用上述5種期刊,來分析探測引起太陽能領域研究轉折的關鍵技術。相關的文獻數(shù)據(jù)下載于美國ISI(科學情報研究所)的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
2 關鍵技術分析
首先通過CiteSpace軟件對太陽能領域的期刊文獻數(shù)據(jù)進行引文共被引(文獻共被引)可視化分析(Document Co-citation Network)。在參數(shù)選擇中,為了使文獻的被引次數(shù)容易觀測,增強可比性,我們選擇“時間切片(Time Slicing)”為2,即以每2年為單位來計算文獻的被引用頻次的變化。在分析“模塊(Modeling)”,選擇“文獻共被引分析(Cited Reference)”。共被引文獻間的連線強度(Links Strength)選擇“夾角余弦(Cosine)”。在節(jié)點顯示的閾值設置中,由于期刊在載文數(shù)量上隨時間呈增長趨勢,根據(jù)布拉德福定律(BCBradford)的文獻分散理論,核心期刊區(qū)域與相關期刊區(qū)域成等比關系(1∶n∶n2……),因此選擇百分比N%作為閾值選項較為合理。我們設定顯示被引次數(shù)排在前05%的文獻,產生文獻樣本數(shù)量如表2所示。endprint
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處理,得到了一個結構非常清晰的共被引網絡,如圖1所示,其中節(jié)點的大小代表共被引頻次,節(jié)點圓環(huán)的厚度代表在時間區(qū)間內的被引次數(shù)。我們可以看到在同一時間區(qū)間內共被引連線的數(shù)量要明顯多于不同時區(qū)之間的連線,這表明了在同一時區(qū)內研究主題的聚類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一般情況下,在一個聚類比較明顯的網絡中,很容易識別聚類之間的關鍵節(jié)點和關鍵連線。
可視化分析結果(見圖1)顯示,太陽能領域研究形成了清晰的文獻共被引網絡,整體上反映了該領域從分散到集中、從基礎到應用的發(fā)展脈絡。
20世紀90年代以前,其文獻共被引網絡呈網狀分布(見圖1左下),這一時期關鍵節(jié)點相對分散,雖然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節(jié)點,但并未形成主導趨勢,這是因為該時期太陽能電池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1954年,在貝爾實驗室誕生了第一個太陽能電池。1960年前后,HGerischer等人發(fā)現(xiàn)染料吸附在半導體上并在一定條件下能產生電流,這成為光電化學電池的重要研究基礎。在隨后的30年間,HGerischer等研究了各種染料敏化劑與半導體納米晶間光敏化作用,但是研究產生的光電轉換效率始終未超過1%[9-10]。
1991年,BOREGAN等開創(chuàng)性地合成了一種成本低廉、可應用于商業(yè)的染料敏化納米二氧化鈦(TiO2)薄膜太陽能電池,將該領域研究推向一個新時期。1993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物理電子學院的SCHMID D提出了在多晶CIS(CuInSe2)薄膜表面基礎上形成異質節(jié)的新模型,進一步提高了光電轉化率。幾乎同一時期,MKNazeeruddin等使用CIS-X2BIS在納米TiO2電極上進行了分點離子敏化,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一時期太陽能電池
材料發(fā)展迅速,形成了時間跨度小但研究內容相對集中的第二集團(見圖1上中部),極大地推動了相關技術的發(fā)展。
1995年前后至今,太陽能電池發(fā)展進入黃金時期,不僅在光電轉換材料方面突破不斷,還出現(xiàn)了針對電池片制造加工技術的研究,表明太陽能電池正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值得注意的是,MJorgensen[11]在2008年關于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穩(wěn)定性及退化的研究成了關鍵節(jié)點,這說明對太陽能電池的評價指標體系越來越完善,也可被視為該技術正在趨于成熟的標志。這一時期,研究領域之間相互重疊,關鍵節(jié)點分布密集,是太陽能電池研究的重要階段(見圖1中右部)。
在上述參數(shù)設置前提下,得到前9個關鍵節(jié)點文獻,相關的文獻信息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排名前9的節(jié)點文獻中,有4篇涉及光電轉換材料、4篇涉及太陽能電池片的制造、1篇涉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可靠性分析,分別共被引1 261次、565次、219次,這些節(jié)點將圖譜中各領域緊密連接在一起,代表了太陽能電池領域的關鍵技術。結合圖譜中文獻分布情況可知,當前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光電轉換材料、電池片制造加工以及可靠性3個方面。
21 太陽能電池材料技術
在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中,太陽能電池薄膜材料成為發(fā)展重點[12]。薄膜太陽能電池是一種直接把光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它以硫化鎘、砷化鎵、硅等為基體材料,所制成的薄膜厚度在微米量級,具有對太陽能量的吸收律高、易取材、成本低、韌性強等優(yōu)勢,可以應用于建筑、電力供應、軍事、旅行等方面。
作為硅太陽能電池的一種,分為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和多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兩種。其中,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自重輕的優(yōu)點,適合大批量生產,但其自身的穩(wěn)定性還不夠成熟,因此還未大規(guī)模的應用;多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相對于單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成本低,相對于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轉化率高,但就環(huán)保和材料獲取而言,它的發(fā)展空間著實有限。目前,在各種類型的太陽能電池中,晶體硅太陽能電池仍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但隨著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fā)展成熟,其制造成本正大幅度降低,在未來幾年內,以非晶硅和銅銦鎵硒、碲化鎘等為薄膜材料的化合物太陽能電池產量將會快速增長。一方面,高純度晶硅的生產受到產業(yè)技術和原料資源的限制,其產能擴張受到限制;另外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技術已經發(fā)展到成熟階段,其單位產出增長已接近極限,這就給薄膜太陽能電池提供了發(fā)展的空間,其發(fā)展速度已經遠遠超越單晶硅太陽電池。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新興技術之一,具有成本低、韌性好、材料易獲取等優(yōu)勢。2002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HUYNH WU[13]在《Science》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關于“混合納米棒——聚合物太陽電池(Hybrid Nanorod-polymer Solar Cells)”的文章,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HUYNH在研究中證明了可以通過增大半導體納米棒的長徑比,使它們垂直地排列在基底平面上,從而改善與聚合物的內界面以便消除納米棒表面的陷阱,從而提高電子的遷移率,使電子更快、更直接地傳輸?shù)诫姌O上。該項技術發(fā)揮了納米棒的高載流子遷移率的潛能,提高了用納米棒和共軛聚合物制成的納米晶體雜化薄膜太陽電池的效率[Hybrid Nanorod-polymer Solar Cells]。盡管如此,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其轉化效率低、使用壽命短等問題都還無法使之成為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術。
22 太陽能電池片制造加工技術
雖然光電轉換材料是太陽能電池的核心技術,但是作為一種產品,僅僅有材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解決發(fā)電主體(電池片)、電路系統(tǒng)、背板等組件的制造加工技術,惟有如此才能最終實現(xiàn)產品功能。在眾多組件中,電池片在太陽能電池中最為重要,它集成了光電轉換材料和電路系統(tǒng),主要作用是實現(xiàn)光能向電能的轉換。因為光電轉換材料多種多樣,所以電池片的制造加工也各不相同,針對不同材料設計電池片及其制造工藝是太陽能電池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endprint
2009年,F(xiàn)CKrebs[14]系統(tǒng)梳理了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制造技術,成為連接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制造加工的關鍵節(jié)點。文章對比分析了當今常用的成膜技術(Film-forming Techniques)和極具量產潛力的印刷涂層技術(Printing and Coating Techniques),指出雖然前者相對成熟,但是針對不同材料其工藝條件往往是單一的,而且只能滿足實驗室研究、難以量化生產,相比之下,后者在工藝適用性方面有所突破,卻應用不多。作者將印刷涂層技術的各個步驟分別進行評價,進一步剖析了其優(yōu)勢和不足,成為研究人員完善印刷涂層技術的重要參考。
這一關鍵節(jié)點的出現(xiàn)不僅是對之前電池片制造加工技術的總結,也是此后相關研究的發(fā)軔之作,該時期FCKrebs[15]和JYKim[16]針對聚合物電池片制造的研究同樣以關鍵節(jié)點出現(xiàn),證明其已經成為太陽能電池領域亟待突破的關鍵技術。
23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可靠性技術
在排名前10的節(jié)點文獻中,MJorgensen的研究探討了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穩(wěn)定性和退化機理,是其中惟一一篇關注太陽能電池可靠性的文獻,卻以219次的總被引頻次居第4位。同時,以該節(jié)點為中心,衍生出結構完整的文獻共被引網絡,更說明其研究內容代表了2008年以后太陽能電池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分析該領域早期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研究致力于提高材料的光電轉換效率,對其他指標要求不高。從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在新技術的發(fā)展初期,人們往往只關心與其性能密切相關的最主要指標,具體到太陽能電池,這一最主要指標即為光電轉換效率,因此到21世紀之前,本領域的研究仍僅著眼于材料的光電轉換性能;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技術本身逐漸滿足了核心性能要求,而為了能夠將其應用,需要綜合考慮其他性能指標,以保證產品高效平穩(wěn)運行,因此自2005年至今,出現(xiàn)了大量以滿足大規(guī)模生產制造要求、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為目的的研究成果,標志著太陽能電池技術逐漸走向成熟,也就要求構建更加完善的指標體系來促進其發(fā)展。
通過對比分析可知,當以2009年為共被引網絡研究的截止日期時,在排名前15的關鍵節(jié)點中沒有一個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可靠性相關;而以2014年為共被引網絡研究的截止日期時,該研究方向的關鍵節(jié)點已躥升至第4位。這表明該領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出現(xiàn)在2009年以后,是近5年來太陽能電池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如圖2所示。
3 潛在技術探測
為進一步展現(xiàn)當前太陽能電池領域關鍵技術研究的主要類別,并通過聚類結果判斷不同代際技術所處的生命周期,進而實現(xiàn)對技術的預測,我們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的譜聚類分析功能[17],共現(xiàn)網絡形成13個大小聚類。按照聚類大小和研究的相關度,結合TF*IDF算法抽取的標識詞,整理出主要研究熱點方向,包括9項研究熱點領域及其基本的研究主題,如圖3所示。
通過關鍵技術識別和聚類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代際的太陽能電池處于不同的技術生命周期階段,其中以晶體硅為基礎的第一代太陽能電池早已實現(xiàn)產業(yè)化,其生產技術成熟,但限于資源及光電轉換效率,這些產品面臨淘汰,處于技術生命周期的衰落期;以薄膜材料為主的第二代太陽能電池技術基本成熟,然而其制造難度大、成本高,其產業(yè)化進程受到很大限制,處于邁入技術成熟期的前端,如果能夠在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方面有所突破,第二代太陽能電池有望迅速占領市場的大部分份額;相比之下,第三代、第四代太陽能電池仍處于電池材料開發(fā)的萌芽階段,雖然其應用潛力已在實驗室中得到證明,但尚未達到大規(guī)模生產的水平,處于技術生命周期的萌芽期。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潛在技術可歸納為以下方面:
31 基于材料吸光度的多層結構設計
吸光度(Absorbance)是衡量材料吸收光的能力的物理量,吸光度越大,材料對光的吸收能力越強,光的透過率越低。同時,由于材料本身性質不同,材料吸收光線的波長范圍往往也有差異,在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等波長范圍內分布不均。
傳統(tǒng)的太陽能電池中,通常采用單一的電池材料完成光電轉換,其效率直接取決于材料性質。隨著人們對電池材料的認識不斷深入,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材料吸收特定波長光線的性質,選擇性地透過其他波長范圍的光,在原有材料的下層分布其他電池材料對透過光進行再吸收,進而彌補單一電池材料光電轉換的不足,在全波長范圍內充分利用光能。
原理上,多層結構彌補了傳統(tǒng)太陽能電池對光能利用率低的不足,有望提高光電轉換效率。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多層結構向研究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電池材料多種多樣,每種材料都擁有各自的吸光特性,如何遴選材料使之在吸收波長得到互補、在吸光度上互相匹配,是多層材料設計的最大難點,如果處理不當將導致材料資源的浪費,還會提高成本;另一方面,多層結構的實現(xiàn)對材料制備工藝提出挑戰(zhàn),如何匹配不同材料的合成條件、采用適當?shù)墓に嚤WC不同材料在多個層級上分布是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
32 薄膜電池片規(guī)模化制造技術
薄膜材料已被證明是取代傳統(tǒng)晶體硅電池片的重要替代,也是當前最具市場化前景的太陽能電池技術。
薄膜材料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取代重大進展,瑞士洛桑高等工業(yè)學院GRATZEL M[18]的研究小組將染料敏化納米晶體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從之前的不足1%提高到7%以上。隨后的10年中,研究人員不僅驗證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C)作為P-N節(jié)光電裝置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可行性[19],還合成了其他可用于太陽能電池的新型材料,薄膜材料得到了深入快速的發(fā)展。
雖然多種薄膜材料已在實驗室中成功制備,但其產業(yè)化應用卻遭遇了制造成本高、工藝適用性差的瓶頸。前已述及,實驗室合成薄膜材料常用的成膜技術隨材料不同而差異巨大,同時產量太少,可以供應科學研究卻難以滿足應用需求。因此,近年來出現(xiàn)了產量更大、適用性更廣的印刷涂層技術、卷對卷制程技術(Full Roll-to-roll Processing)等新技術,其技術方案仍待完善。endprint
如果能解決薄膜電池片的規(guī)?;圃欤@一技術可能在短期內迅速替代傳統(tǒng)晶體硅電池,成為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品種。
33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維護與延壽
在太陽能電池領域文獻排名前9位的關鍵節(jié)點中,與聚合物直接相關的有3個,與之間接相關的有1個,其研究現(xiàn)狀與應用前景可見一斑。盡管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尚不具備實用價值,但其成本更低、材料更易獲取,使之成為未來極具潛力的太陽能電池。
在聚合物的合成制備方面,研究人員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驗,加上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化學工程學等學科領域的理論、實踐,尋求光電轉換效率高的材料業(yè)已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其電子遷移率不高、光電流損耗大,導致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性質不穩(wěn)定,難以滿足連續(xù)使用的要求。同時,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壽命也低于無機薄膜材料制成的第二代太陽能電池[20]。
綜合來看,通過修飾改性等手段提高聚合物的穩(wěn)定性并延長其使用壽命,是推動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發(fā)展的關鍵。
4 結 論
本文以太陽領域的5個代表性期刊中2001-2014年公開發(fā)表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共被引網絡方法,探測了太陽能電池領域近十年發(fā)展歷程中關鍵技術和潛在技術:
(1)90年代以前,文獻共被引網絡中關鍵節(jié)點相對分散,并未形成主導趨勢,太陽能電池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1991年前后,太陽能電池材料發(fā)展迅速,形成了時間跨度小但研究內容相對集中的第二集團,極大地推動了相關技術的發(fā)展;1995年前后至今,研究領域之間相互重疊,關鍵節(jié)點分布密集,太陽能電池發(fā)展進入黃金時期。
(2)當前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光電轉換材料、電池片制造加工以及可靠性3個方面:太陽能電池材料相關的關鍵節(jié)點有4個,太陽能電池薄膜材料對太陽能量的吸收律高、易取材、成本低、韌性強,而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同樣具有成本低、韌性好、材料易獲取等優(yōu)勢,其合成是太陽能電池材料方面的關鍵技術;太陽能電池片制造加工相關的關鍵節(jié)點有4個,因為光電轉換材料多種多樣,所以電池片的制造加工也各不相同,針對不同材料設計電池片及其制造工藝是太陽能電池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可靠性相關的關鍵節(jié)點有1個,以該節(jié)點為中心,衍生出結構完整的文獻共被引網絡,說明其研究內容代表了2008年以后太陽能電池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3)不同代際的太陽能電池處于不同的技術生命周期階段,其中:以晶體硅為基礎的第一代太陽能電池早已實現(xiàn)產業(yè)化,但受制于資源及光電轉換效率,它們處于技術生命周期的衰落期;以薄膜材料為主的第二代太陽能電池技術基本成熟,然而其制造難度大、成本高,處于邁入技術成熟期的前端;第三代、第四代太陽能電池仍處于電池材料開發(fā)的萌芽階段,尚未達到大規(guī)模生產的水平。
(4)通過關鍵技術識別和聚類結果,可知太陽能電池領域潛在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基于材料吸光度的多層結構設計,薄膜電池片規(guī)模化制造技術,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維護與延壽。
參考文獻
[1]成志秀,王曉麗.太陽能光伏電池綜述[J].信息記錄材料,2007,(2):41-47.
[2]趙晶,趙爭鳴,周德佳.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技術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J].電氣應用,2007,(10):6-10,136.
[3]李欣,黃魯成.基于文獻計量的染料敏化太陽能光伏技術可視化分析[J].情報雜志,2013,(12):98-103,122.
[4]楊中楷,劉佳.基于專利引文網絡的技術軌道識別研究——以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領域為例[J].科學學研究,2011,(9):1311-1317.
[5]李春發(fā),曹瑩瑩.國際能值研究熱點和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4,(6):1084-1092.
[6]Chen,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59-377.
[7]Chen,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5303-5310.
[8]Chen,C.,Zhang,JVogeley,MS..Visual analysis of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knowledge diffusion[A].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ISSI 2009).Rio de Janeiro,Brazil.July 14-17,2009:874-885.
[9]Schwitzgebel J,Ekerdt J G,Gerischer H,et al.Role of the oxygen molecule and of th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 in TiO2-photocatalyzed air oxidation reactions[J].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1995,99(15):5633-5638.endprint
[10]Allongue P,Kieling V,Gerischer H.Atomic-structure of Si surfaces etched in Triton/NaOH solutions[J].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1995,99(23):9472-9478.
[11]Jorgensen M,Norrman K,Krebs F C.Stability/degradation of polymer solar cell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08,92(7):686-714.
[12]汪鋒,于文華.“十二五”時期中國光伏產業(yè)發(fā)展對策[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9-53.
[13]Huynh WU,Dittmer J J,Alivisatos A P.Hybrid nanorod-polymer solar cells[J].Science,2002,295(5564):2425-2427.
[14]Krebs F C.Fabrication and processing of polymer solar cells:A review of printing and coating technique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09,93(4):394-412.
[15]Kim J Y,Lee K,Coates N E,et al.Efficient tandem polymer solar cells fabricated by all-solution processing[J].Science,2007,317(5835):222-225.
[16]Krebs F C,Tromholt T,Jorgensen M.Upscaling of polymer solar cell fabrication using full roll-to-roll processing[J].Nanoscale,2010,2(6):873-886.
[17]Chen,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59-377.
[18]Gratzel M.Low-cost and efficient photovoltaic conversion by nanocrystalline solar-cells[J].Chemie Ingenieur Technik,1995,67(10):1300-1305.
[19]Gratzel M.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J].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Photochemistry Reviews,2003,4(2):145-153.
[20]李永璽,陳,李超,等.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研究進展[J].功能高分子學報,2014,(4):432-452.
(本文責任編輯:郭沫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