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麗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 430079)
我黨歷來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毙滦蝿菹?,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尤其是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學生學習動機變得多元化,部分學生的學習與自身的實際需要相脫節(jié),思想政治工作沒有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因此,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理論和實踐應該是辯證統(tǒng)一的。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則。同時,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必須把實踐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的諸多要素中,就包含著理論和實踐兩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過程和外化過程兩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內化是“使一個人從情感到思想認識、覺悟、信念、意志和行動的發(fā)展過程”,外化是“客觀化、對象化了的人的情感、思想認識、覺悟、信念、意志和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在一定思想支配下的人的實踐活動?!盵1]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主要指認識主體的思維活動,而外化則是直接檢驗教育成效的重要試金石。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和外化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如何更好地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完善和進步,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轉識成質”與“轉質成行”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內化過程和外化過程緊密結合并相互推動、互為助益的兩個方面和基本路徑。
“轉識成智”是一個佛教術語,即轉“八識”成“四智”。把“轉識成智”轉化為“轉識成質”,著重強調的是認識上質的飛躍性,也就是說更加強調將外在的理論修養(yǎng)、價值準則、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覺的素質追求和行為習慣的過程。學者李梅敬提出“轉識成質”可以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化路徑,[2]筆者認為,僅有這套路徑還不夠全面和完整。把“轉識成質”和與其相對的“轉質成行”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優(yōu)化配置的兩套機制,不但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更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實踐的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檢驗標準?!稗D識成質”強調的是內化學習修養(yǎng)的過程,“轉質成行”關照的則是外化實踐能力的過程。一內一外涵蓋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學習到踐行,從書本到現(xiàn)實的過程。通過“轉識成質”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品質修養(yǎng),再經由“轉質成行”將品質修養(yǎng)外化到社會實踐中去,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完善和落實。
轉識成質,是知識轉變?yōu)槠焚|的內在過程。知識在認識主體沒有學習和領悟之前,只是一種沉淀勞動、一種潛在的資本和生產力。知識只有通過認識主體的學習過程,才能內化為人的品質,轉化為指導人的思想品質和現(xiàn)實力量。在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轉識成質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主要知識體系,依靠大學生自身主動性的發(fā)揮來實現(xiàn)轉化的一個質變和內化于心的潛在過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它是由一系列內涵明確、聯(lián)系緊密的社會主義基本價值思想、價值理想、價值精神和價值觀念構成的整體,它應該也必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主導性的作用。在轉識成質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構成基本的知識基礎,也是最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和理論基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下,首先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要達到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辦學目標,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貫穿在高校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也是高校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發(fā)揮國家棟梁作用的重要思想基礎。把握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培養(yǎng)信仰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大學生是青年中的優(yōu)秀分子,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一個有遠見的民族,必須時刻關注青年的成長;一個有遠見的政黨,也必須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約有兩千多萬,現(xiàn)在的大學生就是20年后中國最主要的建設者。他們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起到突擊隊的作用,將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中擔當主力軍的角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否,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成敗,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實現(xiàn)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轉識成質的重要內容,要做到轉識成質,一方面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使自身具備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進而轉化為社會實踐和奉獻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指明基本的方向。同時,還要加強體能和心理鍛煉,具備強健的體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大力加強社會實踐鍛煉,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和完善自己。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也是轉識成質的重要保障,只有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得到提升,“將大學生成才空間的拓展和價值觀的塑造有機結合,發(fā)揮他們自主、自律的積極作用,從而實現(xiàn)大學生的自我教育”[3],才能提高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在知識學習中將知識轉化為品質并進而付諸實踐的能力,轉識成質的過程才能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突破,才能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出發(fā)點和發(fā)展的根本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樣也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在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形勢下,高校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日漸強烈,他們越來越關注社會生活,注重自我感受,喜歡獨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也善于在社會思考中選擇真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識成質,必須緊緊依靠大學生這種主體性的發(fā)揮。主體性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規(guī)定性,是“主體在對客體進行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性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的特性,比如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創(chuàng)造性等?!盵4](P143)以大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接受知識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新形勢下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需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以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成才作為基本出發(fā)點和歸宿,注重他們的個人感受,重視其個體價值;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要因勢利導。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學生作為主體性的發(fā)揮以及認識主體與知識客體的理解和尊重,才能使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工具性價值與目的性價值在大學生的品質世界里達成統(tǒng)一。
轉質成行,是品質轉化為實踐的外化過程。知識獲得了認識主體的學習和領悟之后,已經變成了一種潛在的資本能力、生產力和實踐能力。而這種潛在的能力必須外化到認識主體的實踐活動中去,認識過程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從知識到現(xiàn)實力量的轉變。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轉識成質將知識轉化為品質,而品質必須通過實踐過程表達出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會達到。也就是說,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經歷從知識到實踐的兩次轉化過程,如下圖所示:
因此,轉質成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步,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和成果的非常重要的一步。轉質成行是一個固化于制和外化于行的綜合過程,思想品質要成為指導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利器,需要固化機制的支持,固化于制是轉質成行的基礎。在機制的輔助下,大學生必須在實踐活動中真正依靠思想品質的指導并充分發(fā)揮思想品質的威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才能收到實效,故外化于行是轉質成行的實質。
固化于制是轉質成行的基礎,也是促使高校大學生實現(xiàn)由思想品質向實踐能力轉化的工具。固化于制,實際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認識主體的固化機制,即大學生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固化于制,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化于制。
大學生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固化于制,是大學生把知識內化為思想品質之后對之進行鞏固和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大學生對接受的知識體系進行自我調節(jié)、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內部機制作用的過程。大學生自身的固化于制,一般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從信念到習慣的轉變。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從知識體系中獲取的各種思想道德觀念和信念,必須通過反復躬行踐履才能形成一種基本的道德思維定式,從而轉化為指導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的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從信念到習慣,是由知到行的基本過程,也正是通過將信念轉化為習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能落實到最深處。其二,是從思想到“語言表達”的轉變。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真正融入大學生的思想世界之后,大學生必然會尋求表達的機會和出口。一種思想政治觀念或信念,在不同場合反復表達之后,也就具有了重要的固化作用?!氨磉_”也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新整合,一般是經過深思熟慮并與自身的經歷、知識體系相互融會貫通后的產物。當這種表達是在公共場合進行時,表達內容和方式也會受到社會輿論的約束和影響,更易于思想政治知識的固化進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化于制,是高校對大學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對教育成果進行鞏固和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高校對大學生的知識接受情況進行外部調節(jié)和管理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化于制,一般也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行外圍的管理和鞏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還應該擴展到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高校應該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間都進行統(tǒng)一的組織、領導和協(xié)調,需要一個統(tǒng)一的、相互聯(lián)系的管理結構,將教學、學工、團委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個部門進行充分的分工合作,避免出現(xiàn)脫節(jié)。只有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學習獲得學校和社會的廣泛支持,這種學習效果才能固化下來。同時,高校還需要強化實踐育人機制,讓大學生的品德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固化下來,通過和社會的聯(lián)手,為大學生知識體系的固化創(chuàng)造更新更好的環(huán)境。其二,是對大學生的正面行為進行贊揚和輿論支持。高校是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天地,大學生生活在校園當中,有著自己豐富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必然關注學校、社會和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一般而言,當集體或者個人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肯定性評價之時,這種思想行為就很容易被學生群體模仿和鞏固下來。對學生行為的肯定性評價,主要體現(xiàn)在精神方面,在于對學生精神需要的滿足。學生精神生活方面獲得外界的肯定,就容易獲得某種滿足感,從而繼續(xù)踐行自己的這種思想行為。同時,肯定性的社會評價也可以形成為某種輿論導向,成為強大的輿論氛圍,大學生在這種輿論氛圍中,除了獲得認同和滿足外,還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對大學生群體的行為形成制約性,從而對社會認可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生重要的固化作用。
外化于行是轉質成行的實質,也是幫助高校大學生從思想品質向實踐能力轉化的最具現(xiàn)實意義的一個步驟。外化于行,也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學生自身將思想品質外化于實踐的過程,二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理論教學外化于社會實踐的過程。
大學生將自己的思想品質外化于實踐當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實踐往往能夠有力的強化學生對觀念和信念的信奉和掌握,是經過大學生對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獲得的知識體系進行固化于制的過程之后,全新意義的固化和鞏固過程。心理實驗證明,一旦人們采取了主動性的行動實踐某種信念和理念,那么其對這種信念和理念的信奉程度就會比行動之前強數倍。大學生外化于行的過程,也是親身參與,切身體會,知行合一的過程。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國情、認識社會的過程,是大學生奉獻社會、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路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實踐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節(jié)的終結,又是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開始。社會實踐本身也具有綜合教育的功能,它提供了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平臺,對于鞏固和檢驗理論學習成果,固化學習實效有著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化于行,是為了給大學生的外化于行提供基本的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逐步從以思想政治教學為主向以思想政治實踐為主轉變,并逐步構建一套為大學生外化于行提供配套支持的體制平臺。在教育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學生感知和接受所學的能力。在全面準確的講述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有的放矢密切聯(lián)系國內外、社會生活以及學生學習、思想、生活的實際,幫助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認知、認同和踐行。同時,要將教育教學中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外化到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中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體驗教育。高校應積極實施校園文化品牌建設,集中建設若干以思想政治工作為主題內容的品牌活動和品牌基地,加強和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思想政治內涵,通過開展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通過有機整合校內資源,使課堂、網絡、公寓、社會實踐基地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體化平臺,構成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
由此可見,轉識成質與轉質成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相互統(tǒng)一、相互促進、協(xié)同進化的兩個方面。其中,轉識成質是轉質成行的前提,轉質成行是轉識成質的重要目的。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只有把轉識成質和轉質成行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二者齊抓共管,才能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效。
[1]儲靜,楊惠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內化與外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4,(1).
[2]李梅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化探析[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8,(3).
[3]顧璟,范蘇.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育[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4]董耀鵬.人的主體性初探[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