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春
(1.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2.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3)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最主要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墩撜Z》可以用來治國,可以用來修身,因此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兩千年來,它對中國思想、文化、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世界各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對這部巨著的研究也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各個領域的學者從文字訓詁、思想內涵、政治、哲學、教育和翻譯等多個方面對其進行了非常細致、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目前從話語分析的角度去研究《論語》的幾乎沒有。鑒于此,本文將以澳大利亞功能語言學家J.R.Martin&P.R.White創(chuàng)立的評價理論為指導,對《論語·述而》篇的態(tài)度意義進行分析。評價理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關注語篇中的態(tài)度和評價。它的創(chuàng)立為闡釋語篇的人際意義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分析工具。西方理論的運用也將為解讀《論語》,揭示孔子的治學、修身準則拓展一個新的視角。此外,本文的分析也可以豐富評價理論在我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學作品賞析及解讀中的應用。
“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人際被認為是在情景中話語雙方的一種關系,是說話者對這種關系的態(tài)度或入侵?!盵1](p205)語氣、情態(tài)和調值是體現(xiàn)人際功能的主要語義成分。因此,該框架下的人際功能研究仍然局限在小句層面。Martin看到了這一不足,在隨后的研究中對人際功能重新進行了闡釋。他指出,“目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沒有涉及到的是對評價意義的闡釋——談話者的感覺,他們做出的判斷以及對各種現(xiàn)象或經(jīng)驗的價值判定”。[1](p47)為了更好地看作者/說話者如何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J.R.Martin和P.R.White創(chuàng)建了評價理論。因此,這一理論是對人際意義的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新詞匯—語法框架,“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lián)盟讀者的各種方式”。[2](p316)
根據(jù)Martin&White,評價理論(即評價系統(tǒng))包括三大子系統(tǒng):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態(tài)度系統(tǒng)又可以分為情感、判斷和鑒賞三個次系統(tǒng)。介入系統(tǒng)包括自言和借言。級差系統(tǒng)包括語勢和語焦兩個子系統(tǒng)。語勢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強勢和弱勢,語焦可以進一步分為明顯和模糊。本文將重點分析討論態(tài)度子系統(tǒng)在《論語·述而》這一語篇中的運用,因為該系統(tǒng)在整個評價系統(tǒng)中處于核心地位。它是指“心理受到影響后對人類行為、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做出的判斷和鑒賞”。[1](p1)態(tài)度系統(tǒng)所包含的三個范疇中,情感用來表達對人的感情;判斷用來表達對人的性格和行為的評判;鑒賞用來表達對事物價值的評價。其中,情感是整個態(tài)度系統(tǒng)的中心,由它導出判斷和鑒賞。三者分別屬于心理、倫理和美學范疇。語篇中一系列評價手段的使用能夠揭示出作者/說話者在呈現(xiàn)命題時的觀點和態(tài)度。評價理論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評價理論框架
《述而》是《論語》的第七篇,共包括38章,是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tài)度,以及對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釋。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篇包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等主要內容。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論語·述而》篇中判斷資源的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情感資源和鑒賞資源。所體現(xiàn)的態(tài)度以積極為主。語篇中評價資源的多少可以幫助讀者識別并且反映作者表達觀點和態(tài)度的強弱程度,以識解語篇中思想意識的生成及具體表現(xiàn)形式?!墩撜Z·述而》篇中的評價手段向我們呈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構建的積極向上的意識形態(tài),“并以此為基礎組織形成一個新的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共同體”。[3](p5-6)
情緒是人類生存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同于其他動物,人類可以體驗情緒,還可以表達情緒?!扒楦凶鳛榻忉屨Z言現(xiàn)象的資源,用來解釋語言使用者對行為、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做出的感情反應”。[4](p14-16)從傳統(tǒng)文學研究關注的焦點看情感是一種心態(tài)和情緒。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主要是心理學研究的范圍之一。因此,Martin&White認為,“情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表達資源,是評價者正面或負面的心理感受及主觀情緒,屬心理學范疇”。[5](P42)包括1.是否愉悅,如幸福與痛苦,開心與郁悶;2.是否有安全感,如內心是否平衡;3.是否滿意,如投入與分心,責備與獎掖??傊?,情感所涉及的都是人的主觀情緒。“一切情緒因素,均屬于情感范圍?!盵6](p112)
運用評價理論的情感系統(tǒng)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述而》篇中多處出現(xiàn)了一些表達情感的評價詞匯,如“信”、“好”、“不厭”、“樂”、“憂”、“俱”等。而且皆在于述說孔子的志尚和情趣。其中有些屬于“夫子自道”,有些則是孔門弟子對先師行狀、神致的片段追憶。而孔子的自我評價是本篇的重點之一。雖然在《論語》的其它篇章中也有此方面內容,但不如本篇如此集中的記載??鬃釉u價自己“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坦言自己還沒有完全做到學者必須做到的三件事。其實不然。幺峻洲認為這番話是孔子自己經(jīng)驗的總結。[7](p34)根據(jù)評價理論,“不厭”和“不倦”屬情感子系統(tǒng)的“愉快”類。就愉快類而言,又分于己愉快和于人愉快。于己愉快描述一種歡快的情緒。于人愉快則是表達喜愛之情?!安粎挕焙汀安痪搿睂儆诩河淇欤从吵隽丝鬃釉谇笾驼d人時的那種愉悅的心情。根據(jù)評價理論,“信”屬情感/安全/于人信任類。“好”屬情感/愉快/于人喜愛類。這兩個表達情感的評價詞說明了孔子做學問的態(tài)度:如果是加以考證過的就可以相信,而且喜歡的話就把它保留下來。這也是人性的教育,是告誡后世子孫要懂得感恩和傳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生活。通過評價理論的分析我們還可以體會出《述而》篇中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薄皹贰蓖瑯泳哂小扒楦?于己愉快”的評價意義??鬃邮恰坝弥畡t行,舍之則藏”。不被任用時,生活條件很苦。但即便是吃粗糧,喝冷水也不改其樂。由此可見,孔子的“樂”是一種精神的平靜和滿足??鬃幼非蟮氖沁M德修業(yè),德業(yè)有所進境,其內心的快樂就無可比擬。因此,樂而忘憂是孔子進德修業(yè)的自我概括。在《論語》中,孔子也多次指出,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君子學以致道,從中可以獲得無窮的樂趣。這種樂觀的態(tài)度充分地顯示了他人格的偉大和情操的高潔?!扒楦斜磉_的價值在于它可能是說話人對某個現(xiàn)象采取的姿態(tài)的最明顯的表現(xiàn)?!盵2](p321)通過這一系列情感類評價資源,孔子及其弟子“邀請讀者分享他們對某事物或現(xiàn)象的情緒反應,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情感的共鳴建立后,聽眾/讀者有可能對說話者/作者的位置所蘊含的更廣泛的意識方面的東西持開放態(tài)度”,[2](p322)從而可以進一步團結更多的聲音。
其次,評價理論認為情感類的評價意義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極性。整體而言,《述而》篇中的積極性情感資源要多于消極性情感資源。這與孔子在本篇中所要倡導的積極思想是一致的。通過一系列積極性情感資源的使用,我們看到了孔子安貧樂道、好學不倦,立說謹言的美德。如上文所分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等。而消極類的情感資源多用來表達孔子的憂慮等,如“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在評價系統(tǒng)中,“憂”屬于情感/不安全范疇。一個“憂”便描繪出了孔子是一個有憂患意識的人。但是,這種憂并沒有改變君子樂觀的人生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這也與通篇以積極性的評價資源為主相一致。Martin&White指出積極性的情感表達更易于被讀者所接受。[5](p46)通過這些積極性的評價資源,孔子及其弟子與那些實際、潛在或想象的讀者建立了聯(lián)盟,從而縮小了與他們的距離,也更易于引起兩者在情感上強烈的共鳴。
評價理論將判斷定義為對人或其行為進行評價的態(tài)度資源,屬于倫理范疇。它包括社會評判和社會約束兩個范疇,都有正面和負面的含義。社會評判從正常性、能力性和可靠性三個角度做出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特別,他是否能干,是否可靠?!捌湔娴暮x能提高評價對象的社會尊嚴;負面的含義則應受到批評,但不具有法律意義。”[1](p9)而社會約束則是從誠實性和恰當性兩個角度做出判斷:一個人是否誠實,行為是否該受到責備?!捌湔娴暮x也是表揚性的,負面的含義是譴責性的,具有法律意義?!盵1](p12)
判斷類評價資源在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jù)評價理論,判斷是依據(jù)社會規(guī)范和倫理道德對人的行為進行評價的手段。而《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仁義禮智信是其宣講的主要內容。這些恰恰可以與判斷系統(tǒng)構成一個連續(xù)體。因此,在《述而》篇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判斷性評價手段,而且關于社會約束的判斷要多于關于社會評判的判斷。這說明在此篇中,孔子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言行,從道德/不道德、禮貌/不禮貌、合法/不合法等方面樹立公眾所應遵循的準則,而不僅僅是對自己行為做出賞識性的評價。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篇中對孔子行為的評價既有社會約束的角度也有社會評判的角度。社會約束角度的判斷涉及孔子行為的恰當性,如“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于是日哭,則不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子不語怪、力、亂、神”等。這些語言資源不但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富有同情心、心存仁愛的偉大學者,而且對符合仁義禮智信的標準做出了判斷??鬃拥难孕袩o疑為公眾樹立了榜樣。Martin&White認為,“作為實現(xiàn)判斷類評價的一個重要手段,判斷詞語必須依據(jù)公認的社會規(guī)范和倫理道德標準褒貶社會人物及重要的、有影響的社會事件,組織群體評論社會行為的對錯,從而引導公眾的思維”。[5](p52)篇中社會評判手段涉及孔子的能力和行為的可靠性。評價能力的有“敏以求之”等。評價可靠性的有“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月不知肉味”、“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等。
評價理論中的鑒賞資源是用來表達評價者對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的評價,屬于美學范疇。同樣有正面和負面兩個方面。鑒賞也可以進一步分為反應、構成和價值三個子范疇。反應是指事物是否能夠引起注意,包括影響和品質兩個范疇。構成是指事物的組成是否是一個整體或難以理解,包括平衡與復雜性兩個范疇。價值是指事物是否有價值、是否有創(chuàng)新等。
與情感資源和判斷資源相比,鑒賞資源在《述而》篇中出現(xiàn)的最少,這說明作者并非是從美學的角度構建其意識形態(tài)。篇中的鑒賞性資源主要用來評價孔子閑居時的儀容與神色等。從評價意義來看,也都是積極的正面評價。這也說明鑒賞不僅包括對自然物、人工制品、現(xiàn)象、事態(tài)等的判定,也包括對作為實體的人的判定。但不是直接針對其行為,而是諸如“漂亮”、“出眾”等外觀特征。學生記載孔子燕居時“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講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笨鬃釉诩要毦訒r,心平氣和,情態(tài)舒暢,從衣冠到容貌神色無不合乎于禮?!皽囟粎?威而不猛,恭而安”。在《論語·子張》篇記載了子夏之語:“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闭f明了君子的修養(yǎng)達到仁德渾然一體的境界,可以從外在表現(xiàn)出來的容色、神態(tài)、言語行動上見其修養(yǎng)之功夫。由于孔子內在心性修養(yǎng)深厚,所以外在氣象中正平和。這些鑒賞資源使我們看到了一個至情至性、重在德性、隨意靈活、親切而又嚴厲的教育家。也是孔子以自身品格的實踐追求君子般完美人格的有力證明。
Martin指出評價功能的實現(xiàn)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即顯性的和隱性的。Shaw認為顯性評價是通過表示極性的語言單位實現(xiàn)評價意義的評價手段。隱性評價是指通過那些沒有極性的詞匯或依靠語境或額外信息才能解讀出其評價意義的詞匯來表達評價意義的手段。[8](p118)語篇的顯性評價功能可以借助評價詞匯顯性地表達,手段較為單一,如形容詞、副詞和動詞等。隱性評價可以通過其它途徑隱性地暗示,手段較為復雜,如銜接手段、信息結構等。這一類評價的識別需要借助一定的語境。
分析發(fā)現(xiàn)《論語·述而》篇以顯性評價為主。這些評價直接展現(xiàn)了孔子的氣象、好學精神、道德志向及其謙和、坦誠的品格。上文已做了詳細的分析,此處不再贅述。顯性評價之外,隱性評價也在語篇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屬判斷/規(guī)范類評價資源。描述了孔子的豐富感情及其具有的憐憫之情。事實上,它也以隱性的方式批判了當時上層社會缺乏真情的現(xiàn)象。而“三月不知肉味”以概念意義暗示了孔子的音樂造詣?!白优c人歌而善,必使反,而后和之”間接地表現(xiàn)了孔子無我的坦蕩胸懷。由此也可以看出從顯性評價到隱性評價,評價意義的解讀越來越依賴于語境和價值觀。
本文運用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系統(tǒng)理論,從情感、判斷和鑒賞三個角度對《論語·述而》篇的評價資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顯示該語篇中蘊含著豐富的態(tài)度類評價資源,而且以積極性的語言資源為主。本文也揭示了以判斷為主,情感和鑒賞為輔的手段在宣講儒家修身、治學標準時的重要作用。同時,評價資源也為我們勾畫了一個好學、仁愛、嚴厲、平和的學者。篇中語言資源的挖掘進一步支持了《論語》研究的各種觀點。此外,我們認為本文的分析證明了評價理論完全可以用來分析我國國學經(jīng)典,可以為闡釋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內容和形式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同時,本文也進一步驗證了評價理論的實用性,為解讀更多類型的文學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1]劉立華.評價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占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韓效偉.從態(tài)度系統(tǒng)看《論語》《學而》篇的評價意義[J].語文學刊,2011,(6).
[4]王振華.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2001,(6).
[5]Martin J R,White P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6]彭宣維.語言與語言學概論—漢語系統(tǒng)功能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幺峻洲.論語說解[M].濟南:齊魯書社,2004.
[8]Shaw,P.How so we recognize implicit evaluation in academic book reviews?[A]In:Gabriella Del Lungo Camiciotti and Elena Tognini(eds).A-cademic Discourse:Linguistic Insights Evaluation[C].Bern:Peter Lang,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