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世達,朱偉,黃磊
(昆明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021)
·案例報道·
短期內全身尸蠟形成1例
蘇世達,朱偉,黃磊
(昆明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021)
法醫(yī)病理學;死后變化;尸蠟;濕度
1.1 簡要案情
2012 年10 月12 日,某濕地公園工人在對水域內水草進行清理時發(fā)現(xiàn)一具女性尸體。經查實,死者,女,68歲,肥胖,于2012年4月21日失蹤,至發(fā)現(xiàn)尸體共計171d。
1.2 尸體檢驗
尸表檢查:成年女性,尸長158 cm,全身尸蠟形成,正面呈污白色(圖1A),背面呈黃白色(圖1B),質脆易碎,觸之有油膩感。衣著完整,上身著外衣,內有襯衣及短袖,下身著長褲、內褲。頭皮、頭發(fā)脫落,顱骨外露,未觸及骨折。頸項部皮膚無破損,舌骨、甲狀軟骨未觸及骨折。胸廓無畸形,胸骨、肋骨及四肢長骨未觸及骨折。雙手十指遠側指節(jié)脫落、缺失。右足掌從踝關節(jié)處脫落,脛骨、腓骨頭外露,斷端尸蠟質脆。死者隨身攜帶老年公交卡、手機、藥品等,佩戴首飾。
圖1 全身尸蠟尸體照
物證檢驗:取死者右側脛骨進行DNA檢驗,后根據公交卡聯(lián)系家屬采集近親DNA進行比對,并經家屬辨認衣著及隨身物品,確認死者身份。
尸蠟較少見,多為局部性,全身性尸蠟罕見。成人全身大部形成尸蠟需1~1.5年[1]。而本例不足171d即形成全身尸蠟,分析其在較短時間形成全身尸蠟的原因有:(1)死者為女性且肥胖,皮下脂肪含量較高,易發(fā)生皂化等反應;(2)影響尸蠟形成速度的因素中,溫度比其他因素更重要[2],本例死者從失蹤到發(fā)現(xiàn)尸體期間正好經歷了整個夏季,平均氣溫為17~25℃,相對濕度平均為77%,氣溫低于尸體腐敗菌生長繁殖的適宜溫度(25~35℃)[3],此溫度及濕度極利于不飽和脂肪酸發(fā)生皂化及氫化作用以形成尸蠟;(3)本例尸體位于較高水草中,通風不良,空氣流動性小,尸體腐敗速度相對下降[4];(4)比較尸體正面及背面尸蠟顏色,說明相同溫度下環(huán)境濕度對尸蠟顏色有影響,濕度越大,顏色越淺。
本案例提示:(1)尸蠟作為保存型尸體現(xiàn)象,對生前損傷的保存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形成過程復雜,面部等皮膚表面發(fā)生巨大改變,對個人識別意義較小,仍需采集骨質和牙齒等檢材進行DNA檢驗,與腐敗尸體的個人識別無較大差異;(2)根據尸蠟推斷死亡時間,要結合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因素及死者肥胖程度等綜合評定。
[1]趙子琴.法醫(yī)病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59.
[2]郭景元.法醫(yī)鑒定實用全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83-85.
[3]陳康頤.應用法醫(yī)學各論[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77-87.
[4]張道遠.13例尸蠟形成法醫(yī)學分析[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8,23(1):52-53.
DF795.4
B
10.3969/j.issn.1004-5619.2015.06.020
1004-5619(2015)06-0487-01
2013-04-28)
(本文編輯:劉寧國)
蘇世達(1981—),男,主要從事法醫(yī)物證學、法醫(yī)病理學及法醫(yī)臨床學鑒定;E-mail:610987666@qq.com
黃磊,男,主要從事法醫(yī)物證學和法醫(yī)病理學研究;E-mail:4071026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