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美琴
·臨床研究·
白芍總苷聯(lián)合阿伐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
褚美琴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病因復雜,臨床治療比較困難,單一用藥效果不理想。我科以白芍總苷聯(lián)合阿伐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4年1~12月來我院就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符合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1入選患者162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齡18~60歲,平均35.4±9.3歲,病程2個月~2年,平均1.2±0.30年;對照組82例中,男43例,女39例,年齡19~58歲,平均35.6±8.8歲,病程2個月~2.5年,平均1.1±0.4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入選標準:①有慢性蕁麻疹病史,每周至少發(fā)作2次并超過6周以上,年齡>18歲;②治療前1個月內未曾服用糖皮質激素類、免疫抑制類藥物,1周內未曾服用抗組胺藥。排除標準:①對白芍總苷和阿伐斯汀過敏者;②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③患有心、肝、腎疾病者;④1周內服用過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唑類抗真菌藥物者。
1.2 治療方法 實驗組口服白芍總苷膠囊0.6 g,每日3次(商品名:帕夫林,深圳朗生醫(yī)藥有限公司)和阿伐斯汀膠囊8 mg,每日3次(商品名:阿伐斯汀,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對照組口服阿伐斯汀膠囊8 mg,每天3次。于治療第2、4、8、12周分別隨訪1次,由接診醫(yī)生詢問并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不良反應等,判定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2治療前后根據(jù)患者瘙癢、風團的數(shù)量和大小進行評分,并分別詳細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自覺癥狀(瘙癢程度)和客觀癥狀(風團的數(shù)目和直徑、持續(xù)時間、發(fā)作頻率)的改善情況,其癥狀程度按4級(0~3分)進行評分。按0~3級標準對瘙癢程度、風團數(shù)目、大小和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進行評分:(1)瘙癢:0為無;1分為輕微,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2分為中等,可忍受,對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3分為嚴重瘙癢,不能忍受,明顯影響生活和(或)睡眠。(2)風團數(shù)目:0為無風團;1分為風團1~10個;2分為風團11~25個;3分為風團>25個。(3)風團大小:0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1.5 cm;2分為直徑1.5~2.5 cm;3分為直徑>2.5 cm。(4)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0為無風團;1分為<1 h;2分≤12 h;3分為>12 h。評定標準:療效分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根據(jù)每例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總積分,計算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SSRI)進行評定,SSRT=(治療前癥狀-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治療前癥狀總積分×100%。SSRI≥90%為痊愈;60%≤SSRI<90%為顯效;30%≤SSRI<60%為有效;SSRI<30%為無效??傆行室匀语@效計。治療期間觀察和記錄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結果 見表1。
兩組治療2周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997,P>0.05);治療4、8、12周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治療第2、4、8、12周臨床療效比較
2.2 復發(fā)及隨訪 治療12周后,對各組痊愈和顯效患者進行隨訪研究,隨訪2個月,實驗組復發(fā)5例,復發(fā)率6.67%;對照組復發(fā)12例,復發(fā)率18.46%。實驗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41,P<0.05)。
2.3 不良反應 主要為輕度嗜睡(實驗組1例,對照組1例),實驗組5例出現(xiàn)輕微腹痛腹瀉,均未作特殊處理,堅持完成治療。
慢性蕁麻疹病因復雜,約3/4患者找不到確切病因。其發(fā)病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肥大細胞活化釋放介質(主要是組胺),3因此抗組胺藥是治療本病的主要藥物,但造成肥大細胞活化并釋放介質的機制是多元化的。有體外實驗表明IL-4能促進漿細胞合成IgE并與IL-3協(xié)同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在促發(fā)過敏反應形成中起主要作用。4尤其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Th1/Th2的免疫失衡及自身抗體,主要為抗FcCRI(IgE高親和力受體)抗體等均在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此外,除組胺外,激肽、花生四烯酸代謝產(chǎn)物等炎癥遞質也參與其發(fā)病過程,有研究比較發(fā)現(xiàn)抗組胺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例,其組織中以多形核細胞浸潤為主,血中除組胺外,還有白三烯、前列腺素、細胞因子等多種炎癥遞質水平不同程度地升高。5因此,在抗組胺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要想提高療效,應更加關注其抗炎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
白芍總苷是從中藥白芍中提取的一組糖苷類物質。藥理及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其具有多途徑抑制自身免疫反應、雙向調節(jié)免疫反應及抗炎等作用。6賈瑜等7研究發(fā)現(xiàn)白芍總苷可以使患者的Th1細胞比例升高,Th2細胞比例降低,使Th1/Th2比值升高。白芍總苷可以通過促進Th細胞的誘導,產(chǎn)生IL-1、IL-2及IFN-γ,調控巨噬細胞功能等方式,對免疫應答多個環(huán)節(jié)具有調控作用,并可能在此基礎上抑制局部致炎因子合成而起到強大的抗炎作用,從而起到治療蕁麻疹的效果。8
阿伐斯汀是第二代抗組胺新藥,是一種沒有明顯抗膽堿能作用而競爭強的組胺受體拮抗藥,由于在曲普利啶(triprolidine,克敏)上加上一個極性丙烯酸基,減輕了親脂性,使之難于進入血腦屏障,故為一種中樞作用輕微的新型抗組胺藥物。其口服吸收良好,1. 5 h后血藥濃度達峰值,主要由腎臟排泄,少量在肝臟中被代謝,代謝產(chǎn)物仍具有藥理活性,9故阿伐斯汀起效快、鎮(zhèn)靜作用輕微、肝臟毒性小。
我們選用白芍總苷聯(lián)合阿伐斯汀與單用阿伐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治療2周時總有效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4、8、12周時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隨訪2個月后實驗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白芍總苷與阿伐斯汀聯(lián)合用藥即可增加療效,又可降低慢性蕁麻疹的復發(fā)率,且副作用較小。因此,對于慢性蕁麻疹治療,尤其是那些難治性或抗組胺藥治療無效的患者,加用白芍總苷治療可能是一種更好、更安全的治療方法。
1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版).中華皮膚科志,2014,47(7):514-516.
2劉斌,李燕,謝帆.枸地氯雷他定與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隨機對照研究.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3,29(12):802-803.
3鐘華,郝飛.蕁麻疹的病理生理與臨床.中華皮膚科雜志,2007,40(10):652-654.
4 Tsehopp CM,Spiegl N,Didiehenko S,etal.Granzyme B,a novelmediator of allergic inflammation:its induction and release inblood basophils and human asthma.Blood,2006,108(7): 2290-2299.
5郝飛,鐘華,宋志強.關注抗組胺藥治療慢性蕁麻疹應用的策略.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2,5(1):2-4.
6周強,栗占國.白芍總苷的藥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中的應用.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3,22(11):687-691.
7賈瑜,雷山川.白芍總苷膠囊對慢性蕁麻疹T細胞免疫平衡的影響.中國藥房,2012,23(24):2240-2242.
8林穎蘋.白芍總苷聯(lián)合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2,28(10):744-745.
9劉雪梅,王瑋蓁.阿伐斯汀治療蕁麻疹40例.醫(yī)藥導報,2003,6(22):23.
(收稿:2015-03-18)
上海市奉賢皮膚病防治所,20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