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寧寧
中國式婚禮花費大變遷
文/趙寧寧
不久前,王盈盈打算租借婚紗的計劃被母親李女士正式否決,態(tài)度堅決的李女士堅稱自己不會接受女兒低于1萬元的婚紗選擇,加之其他方面不斷追加的金額,使得這對準夫婦原定的18萬的婚禮預算已經(jīng)大大超支。
中國人的結婚成本30多年增長了數(shù)千倍,并且還在逐年大幅度增高。拉斯韋加斯內華達大學的威廉·姜克維教授,對30年間中國人家庭關系和婚禮變化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認為,中國高成本的婚禮支出與計劃生育政策有至關重要的關系。
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開始富裕,中國人婚禮的鋪張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但受新中國成立后實行“勤儉節(jié)約”政策理念的影響,當時的嫁妝還只是一些日常用品,比如床上用品或者一輛自行車,喜客會自帶糧票作為“禮金”。
現(xiàn)年62歲的劉巧玲1982年嫁到離北京100多公里的小村莊后,就幾乎沒有出過遠門。在婚禮的頭一天,她的丈夫騎一輛“飛鴿”自行車帶她過來,她的禮服是早就買好的兩件帶毛領的毛呢短大衣,婚禮宴席就擺在她現(xiàn)在居住的院子里。那時候,酒席都是在自己家里辦,還沒有流行去飯店。她的婚禮酒席擺了6桌,菜色都很單調,豬肉、雞肉或鴨肉就是最好的菜了,喝的是“土八路”雜糧酒,一共花費60元。
她唯一奢侈的一件事,就是去北京的一家照相館照了一張穿婚紗的黑白結婚照,該項的支付金額為3元。在20世紀80年代,婚紗攝影開始流行,照相館生意火爆,人們往往需要排隊拍照。但當時的姿勢、背景、婚紗都基本一樣,沒有什么特色。照相館里的婚紗只有兩三件,顏色只有紅白兩種。她說:“當時特別流行女的燙鬈發(fā)、頭戴白紗、手捧塑料花,男的穿一身黑色燕尾服?!标惽闪嵴J為那次的照相之旅,可以算作他們的蜜月旅行(雖然是當天往返),這在當時的中國農(nóng)村也并不常見。80年代以前的中國家庭一般都擁有龐大的人口,父母一般需要為四到六個孩子準備婚禮,顯然也需要精打細算。
威廉·姜克維教授認為,中國和美國婚禮習俗最大的不同是:中國婚禮的絕大部分花費幾乎都由父母支付,這個比例在當代青年中占到81.6%。
2000年以后,第一批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開始陸續(xù)步入婚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閻云翔說:“在中國的家庭生活史上,孩子,而不是先輩或父母,被視為家庭的中心,這是幾千年來第一次。由于父母們僅有一個孩子,這意味著他們只需承擔這一場婚禮的費用?!?/p>
2008年1月17日,北京市統(tǒng)計局、國家統(tǒng)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fā)布的結婚消費調查顯示,2007年北京城鎮(zhèn)居民有結婚消費的家庭,戶均消費53645元,比2003年增長95%,年均增幅18.2%。
趙輝,2004年舉行婚禮?;槎Y現(xiàn)場被一束束玫瑰花點綴得格外浪漫,整個現(xiàn)場的主色調被定為粉紅色:粉紅色的薄紗,粉紅色的拱門,復古造型的燭臺和酒杯,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童話世界。在一曲《最浪漫的事》的背景音樂中,新娘穿著白色公主裙,手捧一束粉紅色玫瑰,挽著“王子”造型的丈夫的手臂緩緩入場。
在婚禮的當天,新郎和新娘換了三套禮服,分別是西裝和婚紗、歐式禮服以及唐裝,除了新娘的旗袍外,其他禮服均為租借。趙輝的婚禮主題是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兩人在一個三層玫瑰造型的蛋糕前,點燃蘋果造型的蠟燭,默默祈禱,憧憬著兩人幸福的未來。伴娘裝扮成手持仙女棒的小仙女,七位親朋好友扮成小矮人環(huán)繞在“王子”和“公主”周圍,揮舞著手中的仙女棒?!肮鲗⑴c王子過上幸福的生活,直到永遠。”司儀不失時機地旁白。接下來,在一曲《天空之城》的音樂聲中,新郎和新娘向賓客敘述他們從相識到戀愛過程中難忘的點滴。賓客們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一切都是由專業(yè)婚禮策劃公司一手打造,當然需要不菲的費用。為了服務于每年1300萬的新婚夫婦,一個大型產(chǎn)業(yè)已然崛起?;槎Y策劃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城市。
趙輝夫婦婚禮的總計花費為49500元,除了8888元的婚禮策劃費用外,鉆戒也是一項不小的支出。趙輝和他的妻子本來已經(jīng)花6000元購買了一個打折的白金鉆戒,然而在周圍朋友“結婚一輩子就一次,結婚戒指就一個”的不斷勸說下,又花費1.5萬購買了卡地亞的一款戒指,這也算是他們唯一自己支出的婚禮費用。
美國婚尚生活雜志Cosmo Bride在中國的中文版《時尚新娘》,曾經(jīng)做過一項調查,2011年,中國婚禮平均花費達到1.2萬美元,相當于城鎮(zhèn)居民家庭兩年多的人均收入。而這一數(shù)據(jù)在2015年達到了1.5萬美元。
就職于一家大型專業(yè)婚禮策劃公司的資深婚禮顧問馬洪燕說:“從1990年起,中國人的結婚年齡平均增加2.5年,這給父母留下了更多攢錢的時間。盡管他們的孩子也能掙錢,但他們仍然會支付婚禮花銷。”
威廉·姜克維教授曾經(jīng)受邀參加一對中國新人的婚禮,地點是在北京的一家四星級酒店。新郎新娘的大幅彩照直接覆蓋了賓館的前門墻面,當天的婚宴標準為5180元每桌,桌子上隨意擺放的“洋河天之藍”白酒和“熊貓”香煙不包含在內,為新人自行購置。
這還僅僅是當日的婚禮。據(jù)介紹,新娘和新郎在北京工作,而女方的老家在河北邢臺,男方老家在山東濟南,為了照顧雙方老人的意愿,他們還需要在這兩個地方再分別擺設婚宴。新娘介紹,他們的婚禮花費總共22萬元,其中酒席和煙酒的支出所占比重最大。“我們選擇的‘天之藍’,屬于中高檔婚宴用酒里性價比比較高的,身邊的朋友同事結婚基本都是這樣的選擇。當然你可以選擇價格更貴的洋酒之類的,但一般不會差太多,畢竟誰也不愿意被人背后指責?!备鶕?jù)2012年白酒行業(yè)的評估報告,僅婚宴用酒一項全國銷售額就達數(shù)千億元,中高檔白酒占很大比重,其中茅臺酒業(yè)的“白頭到老”系列銷售237億元,洋河的“天之藍”和“金玉良緣”銷售127億元。
其實不光是婚禮策劃、酒店和煙酒業(yè),包括旅游業(yè)、汽車租賃公司、珠寶、服裝定制等等,中國日益追加的婚禮費用,正在撐起一個龐大的婚禮產(chǎn)業(yè)。
(蘇凱杰摘自《世界博覽》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