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在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以及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有關性質后,安排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復習課,這既是前面知識點的延續(xù),同時又為后續(xù)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對這節(jié)課的理解設計如下:
一、復習導入
為了更好地引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我沒有直接問學生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是什么,而是用三道題目的形式,讓學生回答答案并說明你是根據哪條性質來解決的。
例題1:在?荀ABCD中,BC=3 cm,AB=2 cm,則?荀ABCD的周長為 .
例題2:在?荀ABCD中,∠A+∠C=100°,則∠A= .
例題3:在?荀ABCD中,對角線AC、BD交于點O,若AO+BO=10,求AC+BD的值.
學生回答后,我在黑板上板書這三條性質,并用數學語言表示這三條性質.
二、練習鞏固
利用課前準備的小黑板,圍繞平行四邊形的三條性質設計了三道練習題.
練習1.在?荀ABCD中,∠B=110°,延長AD到F,延長CD至E,連結EF.則∠E+∠F= .
練習2.平行四邊形的一角的平分線分對邊為3和4兩部分,求平行四邊形的周長.
練習3.在?荀ABCD中,AE⊥BC于E,AF⊥CD于F,∠EAF=60°,BE=2 cm,DF=3 cm.試求?荀ABCD的周長及?荀ABCD的面積.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復習課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動、在練,這樣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和能力的形成。
上課開始,我按照最初的教學設計,在黑板上出示三個例題,學生分別回答并解釋題目的依據,順利地引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的三條性質,并順勢引導用數學語言表示這三條性質。我考慮到時間的局限性,相應的練習可能時間有些緊張,所以我在設計時想把重點放到平行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的性質,沒有顧及平行四邊形的其他性質,比如平行四邊形是一個中心對稱圖形、過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的交點作任意直線必把平行四邊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平行四邊形的內角和和外角和等于360度、平行四邊形不具有穩(wěn)定性等等。
接下來進行習題訓練,練習1沒有很大問題,就在我叫學生上臺演板做練習2時,出現了我沒有想到的結果。我選這道題目的是訓練學生畫圖,使學生具有數形結合的思想,并學會分類討論的方法,全面地解決問題。我先讓學生讀一遍題后,問學生:“解決這道題首先要做什么?”
生:“畫圖?!?/p>
師:“對,畫圖,先確定圖形,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把問題變得更加清晰直觀,在這一點上,同學們千萬不要偷懶,憑空想象答案是什么。哪位同學愿意到黑板上寫一寫你的見解呢?”
生舉手。
接著,我到下面去看學生做題的情況,有些學生很快畫好了圖,并得出了答案,有些同學沒有考慮所分的對邊哪一邊是3哪一邊是4的情況,只得出了一種結果,我給他們指出后他們很快就補充了另一種答案。在我走到張××的座位時,他一個字都沒有寫,張××是一個數學成績非常不錯的孩子,我以為是他偷懶不想寫,正想數落他一頓,這時他說:“劉老師,圖形我不知道怎么畫,這個對邊是什么意思,它到底指的是哪一條邊?”我當時愣住了,沒有想到他會在“對邊”這個概念上卡殼,他的同桌嘴快說:“不就是把AD分成AE和ED兩個部分嗎?真笨!”
張××臉上一紅,怯怯地說:“CD也可以是它的對邊呀。”
我給他耐心地講解了一遍,他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順利”地把正確答案寫了出來。巡視一周后,我發(fā)現像張××一樣搞不清對邊的還有四五個學生,大多數學生都解出了正確答案。
課后,靜下來仔細想想,我的確存在用我的固定思維去禁錮學生的思想,對邊不一定是AD,也有可能是CD,其實兩種圖形的答案是完全一致的。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倡教師轉變了教學觀念,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本環(huán)節(jié)中體現的卻是背道而馳,我是在將自己的分析過程代替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忽略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壓抑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失去了許多體會、感情的良機。以后他們還敢自主探索研究嗎?想到這里我決定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肯定張××同學的想法,并對我的錯誤思想進行了檢討,全班同學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張××同學的臉仍然是紅紅的,但他鼓掌鼓得最賣力。
每一位老師都清楚上好一節(jié)課,難!上好一節(jié)復習課,更難!我認為復習課貴在主題明確、學生積極參與;貴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貴在把“說”的機會還給學生。只要我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45分鐘積極思索,在問題的背后探求根源,從中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就是一節(jié)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