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已婚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的悲劇,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描述了新舊交替的俄國社會中,多達150多個人物的錯綜復雜關系。社會的階級關系,婦女的社會地位以及道德的秩序下,呈現(xiàn)出了俄國社會的真實寫照。
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她有一個簡單的家庭,平靜的生活,安娜是一名守尊重的議員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一個被認為必須恪守道德的女人。而由于風流倜儻性感的少校渥倫斯基的介入和瘋狂追求,使得安娜意亂情迷。這個所謂愛情的到來,帶走了她的一切。禮教和愛情極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著巨大的煎熬,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沖破世俗,去尋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直到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最終為了愛情拋棄了她的家庭,忘卻了她的道德準則,和情人遠赴他鄉(xiāng)。最終卻由于承受不了社會的壓力,以及缺失安全感,臥軌身亡。
英國導演喬·賴特在改編文學名著電影的領域中站到了先鋒前列,這次用了最新穎的手法翻拍《安娜·卡列尼娜》,畢竟已經(jīng)第十三版,難免對于導演的新一次翻牌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整部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毫無疑問就是舞臺劇式的拍攝手法。讓一部作品的敘述方式,形式結(jié)構成為整部作品的核心,可惜“形式就是本身”并沒獲得奧斯卡的肯定。
在面對家庭與愛情之間,安娜幾經(jīng)掙扎后選擇了愛情,而卻有另一個女人和她作了完全相反的決定。在《廊橋遺夢》里,弗朗西斯卡選擇的是家庭。大雨滂沱,弗朗西斯卡坐在丈夫的車上,發(fā)現(xiàn)前面那輛車一直停著,她知道那是情人羅伯特的車,她的手一直握著車門,當羅伯特把她送的項鏈掛在后視鏡上的時候,她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了出來,或許就在她想不顧一切沖入雨里上到他的車時,她的丈夫不耐煩地對前面那輛車鳴笛,最終羅伯特落寞地驅(qū)車離去。 一直到羅伯特死后,他寄了一個包裹給她,里面有一本畫冊記著他們在一起的那短短幾天的回憶。后來弗朗西斯卡去世,她的遺愿是把他和她的骨灰一起灑在廊橋之上,彌補當初她不能選擇自己的內(nèi)心與他同去的遺憾。這個女人在愛情和責任上選擇了后者。這也許比從相愛的兩個人廝守到老更讓人值得回味。
而當我們面對這樣一個選題的時候,我們是會選擇做安娜·卡列尼娜,還是選擇去做弗朗西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