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婉芳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中學語文教材選錄的古詩文,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家名篇,不僅文筆優(yōu)美藝術(shù)精湛,而且具有無窮的精神魅力。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者,我們除了傳授語文基礎(chǔ)知識外,更應(yīng)該挖掘文本蘊涵的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學生,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具有美好的心靈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一、 知人論世,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古人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痹娢闹械那楦泻退枷胪妥髡叩纳硎离H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滲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間。我們閱讀欣賞時,應(yīng)把作品和作家的生平、思想以及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以便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涵,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教讀《赤壁賦》時,我向?qū)W生講述該文的寫作背景。蘇軾年少便才情橫溢詩文俱佳,為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稱道,后因“烏臺詩案”無端受屈含冤入獄,受盡折磨拷打,幸蒙皇后特愛其詩文才得以釋放。被貶黃州后,蘇軾憑吊古跡,追問歷史,思考人生,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赤壁懷古》等經(jīng)世名篇。上課時,學生對“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個句子,開始只理解為“命里無時莫強求”,后聯(lián)系作者生平及其他作品,才感悟到,這雖然是作者仕途不遇時的自我解嘲和心理慰藉,但不同于陶淵明式的消極遁世超然物外,而是對世事人生的深刻體悟涵養(yǎng)練達。蘇軾隨遇而安,樂觀曠達。雖政治上屢遭挫折,但文壇上光照千古。無論被貶到哪里,都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蘇軾對待遭遇的達觀態(tài)度和豁達胸襟,給了學生無盡的精神收獲,啟示學生正視挫折,正視逆境,樂觀豁達,積極向上,永遠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絕世瑰寶,唐太宗珍愛無比,早晚都要誦讀鑒賞,死時將其殉葬昭陵,今人所見皆是《蘭亭集序》臨摹本?!短m亭集序》寫于王羲之晚年,是他書法藝術(shù)頂峰之作,更是他不受當時“虛無”思想影響奮發(fā)有為的藝術(shù)結(jié)晶,含義極深。為便于學生理解,我給學生講述了作者的志趣及該文的寫作背景。東晉時期,政治黑暗社會動蕩,許多文人清談玄理隱匿山水,王羲之不同于一般的談玄文人,他認為“一死生”“齊彭殤”是虛妄的,人生短暫,應(yīng)該抓住有生之年奮發(fā)有為,因而他能創(chuàng)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行書,被后世尊稱為“書圣”。通過這番講解,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深意,同時也明確了人生的意義及奮斗目標。
優(yōu)秀作品往往是作者的藝術(shù)才華、思想感情經(jīng)過社會、歷史、政治錘煉而成的藝術(shù)品,我們閱讀時要聯(lián)系作者身世際遇社會背景,透過文字細心體味文中蘊涵著的感情和思想,汲取其中的精神養(yǎng)分,使之流淌到學生心田,成為學生豐富的精神食糧。
二、披文入情,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感
劉勰《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绷魝髑Ч诺慕?jīng)典詩文中飽含著作者的真摯情感,閃耀著作者的思想光輝。教師應(yīng)深入文本,披文入情,以自己的真情、自己的閱讀感悟來引領(lǐng)學生與文本交流,把握詩文意蘊,引起心靈共鳴,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操。
杜甫的《旅夜抒懷》寫于詩人垂暮之年,此時好友李白、嚴武等已相繼去世,自己一生奔波不遇,漂泊無依,恰如大江中的一葉孤舟、天地間的一只沙鷗。誦讀“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時,我提示學生注意詩中的“涌”字,聯(lián)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學生不難感悟到“涌 ”的不僅僅是起伏的江流月光,更是作者內(nèi)心的“愁”!作者愁的是自己宦途被排擠老病無所依;愁的是自己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因的卻是文章;愁的是安史之亂雖已平,地方軍閥又作亂……通過討論,學生感悟到: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他的痛苦和歡樂深深地根植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而被尊稱為“詩圣”。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闡述的“古仁人之心”。上課時,我啟發(fā)學生舉例佐證以加深理解。學生想到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雖漂泊一生抱負難展,但“每飯不忘君”、 “窮年憂黎元”;想到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雖被讒言屢遭放逐,但每時每刻心系懷王心憂楚國;想到了“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韓愈,雖忠而獲罪、非罪遠謫,但為國為民剛正不阿老而彌堅……
語文學科是人文底蘊最為豐富的學科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揣摩體味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思想感情,通過心靈體驗、思想碰撞、精神對話,讓學生接受傳統(tǒng)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使學生的心靈變得豐富而高貴。
三、 比較權(quán)衡,感悟深刻的人生意義
作品傳達的思想感情往往源于作家性格道德的涵養(yǎng)修煉、政治生活的沖撞感悟。就如何面對逆境挫折而言,不同的政治背景、不同的性格追求,會有不同的心靈選擇。東晉亂世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隱,享受悠然、恬靜的田園生活?!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是亂世中遠離官場、遠離塵世的明哲保身寧靜志遠;大唐盛世時,李白進宮被“賜金放還”后,深感世路艱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钡鄲炛兴嘈抛约旱睦硐氡ж摽傆袑崿F(xiàn)的一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那是盛世年代不甘自己天才被棄置、積極入世的執(zhí)著的理想追求,留給后人無窮的精神力量。無論陶淵明還是李白,他們的人生追求都與自己的思想性格、時代背景密切相關(guān),因此我們閱讀時還得知人論世,比較權(quán)衡,感悟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闡明了“舍生取義”的崇高生死觀,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也把“舍生取義”奉為最高的行為準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現(xiàn)代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豪言壯志。那么,面對生死選擇,是否唯有死才能顯示氣節(jié)呢?上課時,我讓學生把《漁父》和《報任安書中》放在一起比較閱讀?!稘O父》中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想到自己無力挽救楚國危亡,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屈原寧赴湘流,以死明志?!秷笕伟矔小匪抉R遷:“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彼抉R遷忍辱茍活,為的是繼承家業(yè)發(fā)憤著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以生踐行。屈原和司馬遷同是杰出人物,面對逆境厄運,他們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然而無論哪一種痛苦選擇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通過比較認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深刻了、全面了,并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他們想到了能忍胯下之辱,亦能“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齊王韓信;想到了蘇武在寂寞苦寒中牧羊19年,始終拿著漢武帝賜給他的漢節(jié),不忘自己漢使的身份……
通過比較閱讀,學生的認識水平從感性的認知上升到了理性的分析,學生思維的思辨性增強了,對一件事情一個人物的分析,他們不再單純地看結(jié)果,或簡單地判是非,而能探究事情的起因及發(fā)展進程,從中獲得對社會、對人生、對生命的感悟,獲得直面人生逆境的啟示以及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動力。
文以載道,經(jīng)典詩文中有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引領(lǐng)學生運用知人論世、披文入情、比較權(quán)衡等方法,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感、感悟深刻的人生意義。讓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像春風化雨般悄悄滋潤學生的心田,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他們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本質(zh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