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飛+邱艷
楚劇是湖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在清代道光年間,流行在鄂東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民歌、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說唱等民間藝術形式相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經(jīng)有150余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在武漢、孝感、黃岡、荊州、咸寧、宜昌、黃石等七市40余縣。湖北省現(xiàn)有楚劇專業(yè)劇團13個,從業(yè)人員約有1500余人。楚劇現(xiàn)存劇目約500個,常演劇目200余個,其中《葛麻》在全國頗具影響。其聲腔分正腔、小調兩大類,后從湖北清戲引進高腔曲牌,增加了一類新的腔調。楚劇表演講究貼切、自然、不拘一格地運用程式化的手段,鄉(xiāng)土氣息濃郁,雅俗共賞,深受湖北人民的喜愛。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楚劇的戲迷朋友,喜歡把鄰近武漢的黃陂、孝感稱為楚劇窩子,研究戲劇的專家學者則把這一帶劃定為楚劇的發(fā)源地。1957年,彭青蓮就出生在黃陂這個楚劇窩子里。小時候的彭青蓮,經(jīng)常拉著姐姐的手觀看農(nóng)村草臺班子演出,使幼小的她萌發(fā)出了最初對戲曲的興趣。1971年8月,14歲的彭青蓮好奇地“圍觀”省劇團下鄉(xiāng)招生,不料被老師相中,招進湖北省楚劇團(時為“湖北省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第五隊”)學員培訓班學習楚劇。從此,她走上了楚劇藝術的道路。通過五年在練功房、排練廳起早貪黑摸爬滾打,她進步很快,同時對楚劇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和興趣。
1978年,省楚劇團在排演現(xiàn)代戲《不準出生的人》時,彭青蓮臨時頂替飾演劇中的女主角達娃。由于她扎實的基本功底、科學的發(fā)音方法、優(yōu)雅的表演技能,技驚四座,從此她在楚劇的舞臺上開始引人注目。彭青蓮主攻楚劇花旦、青衣,她的嗓音純正甜美、唱腔委婉動聽、功底扎實細膩、楚劇韻味獨特,享有“荊楚大地十枝花”的美譽。
2002年11月,彭青蓮在角逐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時,攜 《推車趕會》 《雙玉蟬》《逼休》三出楚劇折子戲,在北京中國兒童劇院舉行了專場演出。在兩個小時內,她連演了三個性格迥異的角色,引起北京專家和觀眾的濃厚興趣。在《推車趕會》中,她飾演一個十七八歲的情竇初開、活潑靈動的農(nóng)村姑娘,在劇中她載歌載舞,把二妹的嬌羞之態(tài)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在《雙玉蟬》中,她采取真假聲結合的方法,用高亢低回的唱腔,悲咽動情地唱出了主角曹芳兒悲苦交加而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在《逼休》中,她又飾演性格潑辣刁鉆的崔氏,把面容嬌美而又善良的崔氏的本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三個劇目的行當跨度大,表演要求高,彭青蓮以其精湛的表演征服了現(xiàn)場的評委和觀眾,贏得滿堂喝彩。參評專場演出后,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組織了專家座談會,何孝充、劉長瑜、朱文湘、王安葵等18位專家對彭青蓮的表演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他們認為,彭青蓮的唱腔優(yōu)美,韻腔變化都把握得很好,具有較強塑造人物的能力,是個難得的好演員。同時小戲專場演出的形式很好,既看了戲,又了解了楚劇唱腔的發(fā)展過程。
2003年,彭青蓮榮獲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4年,彭青蓮因主演大型楚劇《娘娘千歲》,榮獲第十一屆 “文華表演獎”,成為湖北省戲劇演員中,兩項最高大獎的獲得者之一。彭青蓮現(xiàn)為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湖北省楚劇學會理事,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
彭青蓮精湛的舞臺表演藝術,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和觀眾的肯定好評。原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陳先祥認為彭青蓮是“以求實的態(tài)度、求新的意識、求深的毅力、求細的韌性去給人物形象定位;以發(fā)自肺腑而富有張力的表演去給人物造型”,并稱彭青蓮是“楚劇的看家女”。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彭青蓮在楚劇藝術的道路上,猶如一束出水的“青蓮”,香溢在荊楚大地上。
表演技藝 日趨成熟
1986年,為了在楚劇藝術方面能有更深的造詣,彭青蓮終于盼來了到大學學習的機會。她一手抱著哺乳期的女兒,一手捧著高考書籍,初為人母的她,以頑強的毅力考取了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干專班。兩年后,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成為楚劇演員中有史以來第一位從專業(yè)學院畢業(yè)的大學生。從豐富的舞臺實踐,到專業(yè)學校系統(tǒng)的學習,她開闊了視野,專業(yè)知識和理論水平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她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也看到了楚劇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立志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畢業(yè)后,她看到周圍有很多同學或是轉業(yè)或是下海,她不為所動,執(zhí)著地在楚劇藝術道路上艱難地跋涉至今。
楚劇來自民間,以旦角挑梁。傳統(tǒng)的楚劇旦角聲腔缺乏科學、完整的發(fā)聲體系,導致楚劇旦角聲腔缺少旋律的美感,成為制約楚劇發(fā)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也常遭到業(yè)界人士的詬語。針對楚劇傳統(tǒng)聲腔存在的問題,她在實踐中不斷地研究思考,在保留楚劇韻味的基礎上,吸收并運用演唱京劇、民歌時的用氣、發(fā)聲方法,探索以真假聲結合,運用氣聲交替、以氣帶聲、以聲孕情的楚劇聲腔的唱法,要求做到唱不動情不罷休,力求達到取神賦形的效果。
1986年,在武漢市首屆琴臺音樂會上,彭青蓮以真假聲結合自如,氣聲渾然融合地演唱了楚劇《紅色娘子軍》中的選段,受到了湖北文藝界專家的贊譽和肯定。時任湖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著名作曲家程云興奮地對彭青蓮說:“這就是你的創(chuàng)新,楚劇就應該這樣唱?!睆拇?,她用這種科學的方法演唱楚劇,成為湖北省楚劇藝術院團、全省藝術院校戲曲專業(yè)教學的示范教材。endprint
在楚劇的發(fā)展過程中,無論是表演還是聲腔,楚劇前輩在不斷地踐行中探索前進,彭青蓮也在鉆研和思考楚劇旦角聲腔及表演方面的研究實踐。彭青蓮是楚劇第三代女演員中的佼佼者,她不僅在聲腔上美化、規(guī)范了楚劇旦角的唱腔,對楚劇旦角聲腔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在突破楚劇程式化的表演模式上,能夠結合實際演繹人物的心理、塑造形神兼?zhèn)涞奈枧_人物形象,也有重大的突破。彭青蓮在排練傳統(tǒng)楚劇《趙玉貞裝瘋》時,在沈云陔大師的弟子張漪老師和余少君先生等前輩的悉心指導下,在保留楚劇程式化表演的基礎上,她將創(chuàng)新的舞蹈語匯“羅裙舞”等高難度表演技巧融入到楚劇的舞臺上,得到領導、專家、觀眾和同行的一致認同和高度評價,并榮獲湖北省首屆牡丹杯“牡丹花獎”。
農(nóng)村舞臺 楚劇的根
湖北的農(nóng)村是孕育楚劇的地方,是楚劇的根,是展示楚劇最大的舞臺。楚劇離不開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戲迷朋友需要楚劇,下鄉(xiāng)演出是楚劇演員的家常便飯。記得有一年冬天,彭青蓮剛做完手術,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她照樣隨團下鄉(xiāng),頂著刺骨的寒風在露天舞臺上演出。劇團團長考慮到她的身體狀況,有意安排其他演員替換她的演出,但觀眾不知情,想要看彭青蓮親自表演。為了滿足觀眾的要求,她主動請戰(zhàn),帶病上場為他們演出,最后還應觀眾要求清唱幾段楚劇。盡管她在舞臺上表演自如,看不出有絲毫的異樣,一下場,因勞累而倒在了后臺。在下鄉(xiāng)演出中,多數(shù)都是由她主演的閨門旦挑大梁的戲,為了不讓觀眾失望,不知道有多少次,她是帶著病在舞臺上為觀眾演出。1998年7月,彭青蓮在石首為抗洪搶險的子弟兵進行慰問演出時,幾場戲演下來,戲裝都濕透了,從來沒有聽到她叫一聲苦。
彭青蓮感激地說:“楚劇來源于農(nóng)村,楚劇的觀眾在基層,正是他們的寵愛,在戲劇這個清貧而又艱辛的田園里,才使我能夠堅守下來。觀眾的滿足,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哪怕是在春節(jié)前后最寒冷的季節(jié)里,我都要到基層去演出。不管條件多么艱苦,或者是在零下的溫度里,只要是觀眾的需要,我也會脫下溫暖的冬裝,穿上單薄的戲服全心身地為他們演出。”四十多年來,彭青蓮在鄉(xiāng)村的土臺上、工礦的場地里、校園的禮堂中、社區(qū)的廣場等地方演出了多少場,無法統(tǒng)計,她覺得,這是對觀眾的一種回報。而那些執(zhí)著的戲迷,談起來都會說:“彭青蓮不僅戲演得好,人更有親和力?!?/p>
四十多年來,彭青蓮與觀眾不斷地進行互動,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她長年堅持上山下鄉(xiāng),為農(nóng)民朋友演唱他們喜歡聽、喜歡看的楚劇,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從不抱怨。她認為,廣大農(nóng)民朋友是楚劇最忠實的觀眾,哪怕是演出的地點再偏遠,報酬再低,她從不計較。甚至在節(jié)假日里,為了扮演一個配角,仍然奔波在農(nóng)村為農(nóng)民朋友演出,從來都是無怨無悔。談起下鄉(xiāng)演出,她深有感觸地說:“你可能體會不到農(nóng)村觀眾的熱情。每次到農(nóng)村里演出,觀眾們就像過年一樣,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會趕來看戲。有的人還帶著干糧看演出,讓我非常感動,我沒有理由放棄喜歡我的觀眾?!?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3/17/whyx201509whyx20150917-6-l.jpg" style=""/>
彭青蓮憑著樸實無華的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有一位觀眾在贈送給她的字畫中寫到:“百尺竿頭君有望,指日可待似巧珍(巧珍:指的是張巧珍)”。戲迷朋友們還送給她一個好聽的綽號:“唱不垮的金嗓子”。有的農(nóng)民朋友來到省城,還特意到她家里去做客。
她榮獲“梅花獎”后,依然和往常一樣,繼續(xù)穿著軍大衣經(jīng)常下鄉(xiāng)演出,吃在農(nóng)民的家里,住在農(nóng)民的家中,在農(nóng)村里一呆就是十天半個月,全心身地為農(nóng)民朋友演出。她坦然地說:“作為演員要有職業(yè)道德,不能對不起觀眾。觀眾需要我,我就要為他們演出。特別是拿了獎之后,對演出的質量要求要更高。我要感謝數(shù)十年來一直支持我的廣大觀眾朋友,尤其是農(nóng)村的戲迷朋友……”
她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作為地方劇種,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是楚劇的特色,忠實的觀眾是楚劇生存的基礎。她長期扎根在民間,在眾多的基層演出中,她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舞臺實踐經(jīng)驗,逐步形成了通俗活潑、清新可喜的藝術風格,深受楚劇戲迷朋友的喜歡。我深信,這朵“青蓮”一定會綻放出更加濃郁撲鼻的香味,醉倒更多的楚劇觀眾。
勤奮耕耘 情系楚劇
彭青蓮每接到一出戲,總是要用心地去捉摸、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用富有創(chuàng)新的肢體語言,去呈現(xiàn)舞臺人物的藝術形象。在楚劇傳統(tǒng)小戲《趙玉貞裝瘋》中,當她飾演的趙玉貞,知曉和尚的真實身份和善良的來意后,她創(chuàng)新地運用了8圈的連跪動作和兩個360度的高難度轉身雙跪,把人物的求救無援、突遇恩人的驚喜以及感恩之情表現(xiàn)得完美無瑕?!囤w玉貞裝瘋》是一個既注重唱功、又注重水袖功的戲,但通過她的再度創(chuàng)作后,成為楚劇的代表劇目,深受觀眾的歡迎。她運用“舞羅裙”跪轉、“轉身雙跪”等表演技巧,不僅豐富了楚劇的表演程式,而且使觀眾得到了藝術的享受,滿足了觀眾的欣賞需求。常言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這些高難度的創(chuàng)新動作,她在家中練得雙膝被磨爛、遍身淤青,從中讓我們看到了她為了追求藝術的完美,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執(zhí)著精神,讓人敬佩、使人感動。楚劇前輩表演藝術家余少君先生觀后感慨地說:“學別人的東西容易,創(chuàng)新改革難上加難。彭青蓮可貴的是,知難而進、知苦而上。”
彭青蓮不是一個墨守成規(guī)的人,對自己鐘愛的楚劇藝術她不斷創(chuàng)新,執(zhí)著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她常說:“我認定了的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2004年,在大型歷史故事劇《娘娘千歲》中,她飾演主角林金鳳,成功地將小花旦和閨門旦融合得渾然一體、恰到好處。2004年,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jié)上《娘娘千歲》捧回了最佳導演獎和兩個最佳表演獎,她因其出色的表演,榮獲第十一屆“文華表演獎”,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楚劇的關注;2006年,她在大型楚劇《辛亥人家》中飾演素英,在丈夫頹廢之時,素英堅定地跨出了小家的門檻,加入到革命隊伍的行列之中。在劇中,由她塑造溫良賢惠、知書達理、忍辱負重的素英形象,深受觀眾喜愛;2011年,為迎接建黨九十周年,她將毛澤東經(jīng)典詩詞《詠梅》改編成楚劇唱段。唱腔大氣磅礴、細膩優(yōu)雅,既有楚劇韻味,又有時代美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被譽“為楚劇量身打造了一件漂亮的嫁衣”,是“楚劇聲腔道路上的里程碑”。endprint
彭青蓮情系楚劇,默默地在楚劇的舞臺上辛勤耕耘,不斷地推出新的作品,推動楚劇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楚劇傳承 盡職盡責
彭青蓮主攻閨門旦。曾得到楚劇表演藝術家沈云陔先生和他的弟子張漪老師、楚劇表演藝術家關嘯彬先生的弟子張巧珍老師、以及楚劇表演藝術家李雅樵先生、余少君先生等多位名家的指點和親授。她學演的是以沈(云陔)派表演和關(嘯彬)派唱功見長的劇目,并在他們演繹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實踐。多年來,她想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既能唱、又能演全面發(fā)展的演員,使楚劇得到傳承發(fā)展。2002年,她特意挑選了沈派以表演見長的《逼休》,關派以唱功為主的《雙玉蟬》和以唱做俱全的小花旦戲《推車趕會》等三個小戲,在北京參加“梅花獎”折子戲的專場演出,展示了她扎實的基本功底并大獲成功。
目前,彭青蓮在楚劇表演藝術上處于巔峰狀態(tài),是楚劇的領軍人物,成為楚劇新一代的表演藝術家。2012年9月,彭青蓮被評為湖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楚劇》代表性傳承人,她感覺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更加重了。她真誠地說:“我曾經(jīng)得到過京昆名家、楚劇大師的指點和教導,也遇到過時代的變遷與發(fā)展,我們是文藝界在特殊年代里成長和掌握的楚劇藝術的一代特殊的人。我愿意把從老師們那里學到的表演技巧責無旁貸地傳授給年輕人,只要學生愿意學習楚劇,我就要竭盡全力無條件地教她們,我要為楚劇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的年輕人,讓楚劇能夠薪火相傳,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與發(fā)展?!比缃瘢P心的是楚劇的未來,關注的是楚劇的傳承。她義務教授青年演員,也經(jīng)常參加各種演出活動,在為觀眾帶來精神食糧的同時,也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楚劇藝術。
彭青蓮的學生夏芬告訴我說:“有時候,在劇院里學戲時找不到排練廳,彭老師就會帶我去她家里學習,學完戲后,彭老師還會留我吃飯。有一次,我在準備《逼休》的片段參加劇院里第二天的專業(yè)考核。彭老師對我不放心,當天晚上還帶我在她家的樓下找了個地方給我說戲。武漢的夏天非常熱,彭老師汗流浹背,不顧蚊蟲叮咬,讓人十分感動?!?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3/17/whyx201509whyx20150917-8-l.jpg" style=""/>
為了讓楚劇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傳承,彭青蓮聯(lián)系了一批網(wǎng)友,建立了楚劇戲迷群,用現(xiàn)代化的手段,在網(wǎng)上開展楚劇的傳承工作,與網(wǎng)友適時互動,受到楚劇網(wǎng)友戲迷的喜歡;她受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的邀請,為全省戲劇中青年骨干培訓班授課;為了讓楚劇走進校園,還應邀到武漢大學、武漢四中,為大學生、中學生講授戲劇課,普及戲劇知識;2014年9月,她被江漢大學聘請為特聘教授。當時,她的左手骨折,打著石膏、吊著繃帶為學生上課,為了楚劇的傳承,沒有因為骨折而缺過一次課。由于大多是外地的學生,語言的限制給教學楚劇帶來很大的語言難度,她克服重重困難,用一只手給學生上大課,完成了楚劇《葛麻》的教學任務。
近年來,為了讓楚劇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尋找年輕的演員成為彭青蓮關心的一件大事。如今,她的學生爭先恐后地學習彭青蓮的一些代表劇目,參加一些演出比賽活動。面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她深有感觸地說:“我看到一些80后、90后非常熱愛楚劇,我非常欣慰,使我看到了楚劇的希望,更加增添了傳承楚劇的信心?!彼龘芜^楚劇藝術節(jié)、全省地方戲匯演等活動的評委,不論在什么場合,她都特別地留意,能夠尋找一些熱愛楚劇的好苗子學習楚劇,傳承楚劇。
彭青蓮傳承并發(fā)展了著名楚劇表演藝術家張巧珍的聲腔藝術,成功地塑造了諸多的舞臺人物藝術形象。通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她吸收楚劇前輩的演唱技巧,借鑒其它藝術門類特別是京劇等大劇種的科學發(fā)聲方法,利用自己的嗓音條件,把大小嗓演唱方法融入在一起,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訓練自己獨特的楚劇韻味,長于控制氣息和情感,做到了“聲不欺字,字不欺聲”(明代曲論家王驥德《曲律》語)。這種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對楚劇旦角聲腔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她在楚劇藝術的道路上始終堅持求真、求實、求新、求深的鉆研精神,十分重視楚劇的特色,得到了楚劇新老觀眾的認同。彭青蓮的演唱是屬于楚劇的,也是屬于當代的;她也是幸運的,她應該感謝這個開放的時代。楚劇難得遇到有彭青蓮這樣全面的演員,我們?yōu)槌碛信砬嗌忂@樣的演員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衷心地祝愿彭青蓮的藝術青春常在, 讓這一束“青蓮”香溢荊楚大地,長開不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