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連
摘要:當前對大學生命教育研究的不足以及高校學生漠視生命的現(xiàn)象相繼涌現(xiàn),使得我們要加強關注精神生命的教育。而莊子哲學中體現(xiàn)的“求生之本”、“處世之態(tài)”、“溯真之源”以及“修養(yǎng)之方”四方面的內(nèi)容給當下精神生命教育帶來重大的啟示。護養(yǎng)精神、豁達人生、追求真我以及涵養(yǎng)智慧應是精神生命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以此來探討當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關鍵詞:大學生命教育;莊子哲學;精神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067-02
盡管當前教育界越來越關注生命教育,但對生命教育的研究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大多數(shù)的研究成果也都關注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足的地方在于他們都從生命本身出發(fā)來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就生命之重要性而論教育,而沒有真正究其根源來解決人內(nèi)部的根本問題,即從人的精神層面來解決生命教育的問題。同時,盡管生命教育在許多高校不斷興起,但是在中國,每年還是有很多大學在校生或畢業(yè)生,因為人際關系不合或者是求職道路坎坷等原因輕生,讓我們對生命產(chǎn)生了敬畏之感和憂慮之心,也給我們的當下教育敲醒了警鐘,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大學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了點什么?本文嘗試從莊子哲學中體現(xiàn)的“求生之本”、“處世之態(tài)”、“溯真之源”以及“修養(yǎng)之方”四方面的內(nèi)容來討論當下精神生命的教育,以此作為探討當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一、求生之本:護養(yǎng)精神
從古至今,對生命的追問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莊子在《養(yǎng)生主》的開篇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認為對個體而言,以有限的生命去實現(xiàn)無盡的理想愿望和精神追求,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時他向世人提出了什么是人的生命中最應該護養(yǎng)的問題,生命之本是什么?是外在的物質(zhì)滿足?還是內(nèi)在的精神需求?莊子哲學在生命之本這個問題上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莊子主張養(yǎng)神(即養(yǎng)心),亦即通過靜功,從而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娥B(yǎng)生主》的要旨是順其自然,才能養(yǎng)生。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便可以‘得養(yǎng)生。外篇有《達生》,主旨是全精、養(yǎng)神。守氣,全形保真,方能暢達性命,對于世人‘養(yǎng)形足以存在的觀點持批評態(tài)度?!吨庇巍穭t認為,養(yǎng)心要去掉‘四六,不以外物所累,方能‘平氣、‘順心?!鼻f子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只有在精神上得到了護養(yǎng),才能真正暢達性命,才會活出生命的本真意義。《逍遙游》其實是一個思想者莊嚴的人生宣言。他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生命意義以及生存法則。正是因為深刻理解了人的真實處境,他的內(nèi)心變得曠達而澄明。他要盡自己的全部心力游于逍遙之境,不斷突破自我的種種局限,去探索那無窮之域的秘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覺醒”。莊子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實質(zhì)是一種回歸生命的本源,是一種對自我精神的護養(yǎng)與超越,他倡導以一種超自然的精神面貌來應對生命中的種種苦難與誘惑。而這種超自然的、自由的精神正是當下大學生所缺乏的,也是當下生命教育所缺少的靈魂部分。
二、處世之態(tài):豁達人生
從莊子的哲學中,可以概括出其處世之態(tài)有以下五種:平常之心、應變之力、舍棄之當、利害之衡、用處之智,而這五種的處世之態(tài),對當下精神生命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
第一,要習得一份平常之心。莊子著名的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這句話給當下的大學生帶來的啟發(fā)除了“有限勝無限”的含義之外,還有一層“不追求神奇,腳踏實地,活在當下”之意。因為無涯之境是虛幻之境,不切合實際之境,是不可預見之境,只有以一顆平常之心來處世,才會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生命才會活得真實而又有意義。
第二,要獲得一種應變之力。莊子提倡人們要做有“水智慧”的人,他認為“水的智慧”是一種很高超的智慧,水是善于變化的,它常常因勢利導,最終能取得勝利。當代大學生在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過程中,不要被外物損傷自己,也不要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而損人利己,只有善于巧變,才能通達。
第三,要學會恰當舍棄。當代的大學生,往往雄心壯志、志向遠大。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中,常常會有無奈和無力之感,生命也變得異?!按嗳酢薄5菫榱藢崿F(xiàn)理想,為他人所不齒而“奮不顧身”。顯然這是一種極端化的處世態(tài)度,莊子告訴我們只有學會放棄,懂得舍棄,生命才會得到升華。他的逍遙游有四大境界,第四層境界就是“棄風”?!皸夛L是最高境界,棄風后鵬才是鵬,飛才是飛……放棄,是智者面對生活的明智選擇,是一種將生命升華為安然超脫的精神。”
第四,要權衡利害關系。莊子說:以人之言而遺我栗,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這里的意思是說雖然難以猜測福禍的變化,但是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只有正視事物的利害關系,不為表面的利益所迷惑,才能夠真正取得成功。
第五,具備用處之智。莊子以《大葫蘆》的小故事揭示了一個大道理:世上無無用之物,關鍵在于有無一雙慧眼。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閃光點;同時,我們也不能自我輕視。很多大學生在求學或者求職的過程中,因為屢次受挫,就輕易自我否定,所以在精神生命教育過程中應該有意去引導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和自己的智慧之眼。
三、溯真之源:追求真我
當小悅悅事件、“最美司機”①等社會冷漠的現(xiàn)象相繼涌現(xiàn),究其根源,不是社會的冷漠和他人的無情,而是由人自身所造成的。如類似老人“假摔”諸事件的頻頻出現(xiàn),使得人心開始相互猜測、相互漠視。同時,大部分的商人失去真我,違背良心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相當多的知識分子失去真我,無視道德來追求名利雙收等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而這種現(xiàn)象也蔓延到了圣潔的校園之中,大學生與大學生之間純真感情的淡化、物質(zhì)化、世俗化,使得很多大學生面臨著交往的障礙、精神的困惑;隨之也帶來了很多生命的隱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生命承受了不可承受的負重,所以追求世界的“本真”面目就要追求“真我”。endprint
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其實就是強調(diào)了真我的存在。因為只有真我的存在,才能真正實現(xiàn)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莊子思想的精神,乃是在于他首先把握住這個真我,然后再破執(zhí),使破執(zhí)成顯正的一個前奏。譬如《逍遙游》一文的開端,便揭出大鵬的境界,這是真我的化身說法,由這只大鵬的出北冥,這是把海天打成一片,把時空渾然一體。然后,再反觀小蜩小鳩的行為,就能破其淺陋了。再看《齊物論》中從頭到尾都在批評世俗的一切觀念意識,但并非只是批評而已。因為《齊物論》從頭至尾都在襯托著一個真我??梢钥闯銮f子精神的本源在于追求真我,體現(xiàn)真我。很多學者都認為莊子的逍遙是一種忘我之境,究其思想的內(nèi)涵,其實忘我并非是要世人忘記自己,而是一種超越自我、超凡脫俗的精神狀態(tài)。
四、修養(yǎng)之方:涵養(yǎng)智慧
生命是一個過程,是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因為人作為有感情、有思維能力的動物,所以它更是一個需要修養(yǎng)的過程。莊子的在其哲學中提到了“心齋”與“坐忘”和參透的做法,筆者認為對當下精神生命教育有著重大的啟示,是精神生命教育的修養(yǎng)之方。
第一,心齋與坐忘。莊子認為“心齋”與“坐忘”都是人要達到“無己”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其實“心齋”是達到境界的方法,而“坐忘”就是其工夫。關于“心齋”,莊子提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靶凝S”其實是一種去除憂慮和欲望的精神修養(yǎng)之方,促使心不被外界的物所困擾,從而保持一種空明清靜的狀態(tài)。關于“坐忘”,莊子明確指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白奔匆环N端坐而物我同一,從而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當下有很多社會人士為了爭名逐利,而患得患失,沒有了安然自得的精神家園,這種風氣也逐漸蔓延到學校里面,尤其是當代的大學生,面對工作的憂慮,面對金錢、名利的誘惑,使得精神極度地迷惘。而莊子的“心齋”與“坐忘”正是我們大學生在應對復雜的社會過程中急需的一種修養(yǎng)之方。
第二,參透。莊子說:語道而其序者,非其道;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東方夫子認為,莊子的道是存在于事物當中,說出來的道非事物中的道,參透即是一種在實踐中領悟道的過程。在精神生命教育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透,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jié)合,只有這樣,才能悟出生活之道、生命之道。而縱觀當下的大學生,有很多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很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一旦走出學校的時候,便措手不及,無從適應。因為他們雖然在校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但還是不懂得如何巧妙地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智慧地運用文化知識。所以這些也應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人只有參與實踐活動,積累實踐經(jīng)驗,才能使真正了解世界,悟出生活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諦,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內(nèi)心不斷強大。
生命教育在關注如何使大學生的珍愛生命的同時,應該更加關注大學生精神生命的教育,因為只有抓住問題的根源,才能真正治本。不言而喻,大學生的精神生命教育對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而莊子的哲學對當代大學生精神生命的教育有著深刻的啟示,同時它也是當代的大學生走出時代困惑,精神迷惘的智慧之源。
注釋:
①2010年12月,在濟南長途汽車總站南區(qū),司機為保護乘客行李身中五刀,乘客冷漠旁觀。
參考文獻:
[1]熊鐵基.二十世紀中國莊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26-427.
[2]東方夫子.國學與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141.
[3]莊子·人間世[A].郭慶藩.莊子集釋[C].北京:中華書局,1982:147.
[4]莊子·大宗師[A].郭慶藩.莊子集釋[C].北京:中華書局,1982:2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