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新
(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論租借機動車致人損害的責任承擔
曾建新
(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侵權責任法》第49條關于責任主體的規(guī)定并未采納“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這一界定標準。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責任的法律基礎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該條并未規(guī)定單一的危險責任原則。因此,風險開啟、危險控制、運行利益等均不構成使用人承擔責任的理由。機動車所有人將具有安全技術缺陷的機動車租借給他人或者將機動車租借給醉酒、無駕照之人,其行為的危險程度并不亞于拼裝車、報廢車所有人的轉讓行為。舉輕以明重,立法者應當重新評估租借缺陷機動車或者向無駕照、醉酒之人租借機動車的危險性,統(tǒng)合《侵權責任法》第49條與第51條,規(guī)定所有人與使用人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機動車;租借行為;侵權責任;連帶責任
[國際數(shù)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6.005
在《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租借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到底由誰來承擔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學者之間認識不一。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在我國法上具有特定的含義,它是指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由機動車一方根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guī)定所承擔的侵權責任。有學者認為,在出租機動車而承租人造成他人損害時,機動車的保有人應為出租人,由其承擔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2項下的危險責任。至于承租人,則僅負擔《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過錯責任;②程嘯:《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研究》,《法學研究》2006年第4期。然而亦有學者認為,出租人將機動車出租給承租人后,就喪失了控制該機動車給周圍環(huán)境帶來危險的能力,承租人自主控制、支配機動車的行為才是道路事故的危險來源,因此承租人才是賠償義務人。③張新寶、解娜娜:《“機動車一方”: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義務人解析》,《法學家》2008年第6期。在司法實踐中,各省、市存在不同做法。安徽、天津等省市高院認為,租借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的出租人與承租人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12條規(guī)定:“借用、租用他人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傷害的,車輛所有人與使用人承擔連帶責任。”《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事故賠償案件有關問題的經(jīng)驗總結》第7條規(guī)定:“機動車所有人或租賃公司將機動車出租,承租人駕駛租賃的機動車造成第三人損害的,由承租人根據(jù)事故責任比例向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或汽車租賃公司承擔連帶責任?!焙幽鲜「咴赫J為,原則上由承租人承擔責任,在出租人有過錯的情形下,出租人與承租人一起承擔責任。*《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關于當前民事審判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51條規(guī)定,對于被告的確認,原告有選擇起訴權,法院應參照本意見第四條處理,被告應是在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時,控制支配車輛的運行并享有運營利益的人。其中,租賃車輛,承租人自己駕駛發(fā)生交通事故,或承租人雇傭的人駕駛發(fā)生交通事故,以承租人為被告;借用車輛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依照前條規(guī)定;出租或出借的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如果出租人或出借人有過錯,以出租人與承租人或出借人與借用人為被告。為了回應學理上的分歧,統(tǒng)一司法裁判,2009年頒布的《侵權責任法》對此作了明確規(guī)定。根據(jù)該法第49條,租借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對此,學界通說認為,該條是在借鑒德國法上機動車保有者理論和日本法上運行供用者理論之基礎上,適用“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的結果。*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40頁。易言之,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責任的理論基礎在于使用人支配、控制機動車的運行,并因機動車運行而享有利益。然而,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在租借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場合,根據(jù)“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原則上由機動車出租人作為保有者或者運行供用者承擔賠償責任;只有在長期的租借中,出租人已經(jīng)明顯喪失機動車運行支配和控制時,承租人才替代他的地位成為機動車保有者或者運行供用者。*馬克西米利安·??怂?《侵權行為法》,齊曉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74頁。這種認識上的差異不得不促使我們思考為何在責任主體的判斷上適用同一標準,卻得出完全相反的結果?《侵權責任法》第49條是否采納了“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標準”?
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49條的規(guī)定,租借機動車的所有人僅在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所謂“相應的賠償責任”是指依據(jù)機動車所有人的過錯程度而承擔的按份責任,其責任基礎是《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對此,學者之間并無爭議。*周友軍:《侵權責任法專題講座》,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第552頁。在機動車所有人的“過錯”的認定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發(fā)布的《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法釋[2012]19號”)第1條作了類型化解釋。根據(jù)該條,機動車所有人將存在缺陷的機動車租借給他人或者將機動車租借給無駕照、醉酒之人,均被認定為“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機動車存在缺陷是指機動車存在不合理的危險,在認定不合理危險時,應綜合考慮機動車的一般用途、正常使用方式、標示、原材料等內在特征、使用時間等因素。*奚曉明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道路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第30頁。顯然,拼裝車、報廢車是典型的具有缺陷的機動車。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51條的規(guī)定,拼裝車、報廢車致人損害的,由該機動車的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有疑問的是,在租借拼裝車、報廢車致人損害的場合,機動車出租人應當承擔按份責任還是連帶責任?此外,與拼裝車、報廢車的轉讓行為相比,機動車所有人將機動車租借給無駕照、醉酒之人,其行為的危險系數(shù)更高,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更大。在拼裝車、報廢車轉讓人與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情況下,向無駕照、醉酒之人租借機動車的所有人為何僅承擔按份責任?
正如前文所言,認為《侵權責任法》第49條關于責任主體的規(guī)定采納了“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的觀點在我國處于通說地位。此種觀點認為,作為機動車出租人、出借人的所有人,將機動車出租或者出借后,就喪失了控制該機動車給周圍環(huán)境帶來危險的能力,因此不能將其認定為機動車的運行支配者;*王勝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62頁。出租人收取的租金是出租人所有權權益的體現(xiàn),并非對于機動車運行享有利益,因此不能認定其為運行利益歸屬者。*張新寶、解娜娜:《“機動車一方”: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義務人解析》,《法學家》2008年第6期。相反,承租人、借用人作為機動車使用人,具有直接的運行支配力并享有運行利益,因此應當認定其為運行支配者和運行利益享有者。*王勝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第262頁。所以,租借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原則上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交通事故責任。然而,在租借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場合,德國、日本的判例和學說通常認為出租人應當作為機動車保有者或者運行供用者,承擔因機動車運行帶來的危險責任,除非租賃期限足夠長以致出租人喪失了對機動車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易言之,僅有租借的事實尚難以對保有者或者運行供用者作出判斷,法官在審判時必須考察機動車租借期限的長短。暫時性地租用不構成保有者或者運行供用者身份的轉移,機動車出租人仍然是保有者或者運行供用者。*克里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焦美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410頁。“在通常的為期僅為幾日或者幾周的車輛租賃的情形,應當將機動車出租人認定為保有者。”*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債法分論》,杜景林、盧諶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715頁。相反,如果是長期的租借,則可能認定承租人為保有者,這是因為對于具備保有者的特征來說,相當長的時間將機動車讓與其使用是十分重要的,而這正是加強他對機動車實際的控制和責任,特別是在經(jīng)濟上的控制和責任的前提條件。*馬克西米利安·??怂?《侵權行為法》,齊曉琨譯,第274頁。
顯然,針對“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我國學者在理解上與德國、日本法上的判例和學說存在顯著差異。我國學者認為,機動車出租人移轉機動車的占有,就喪失了控制該機動車給周圍環(huán)境帶來危險的能力,因此出租人不是運行支配者。然而,在德國,對機動車是否投入運行享有處分權和決定權是判斷運行支配的關鍵要素,而享有短暫使用權的承租人對機動車是沒有處分權的。在日本,運行支配是指支配管領機動車之運行的地位,這種支配管領地位不限于物理上的實際控制,還包括抽象的、間接的管領。*吉村良一:《日本侵權行為法》,張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01頁。在“運行利益”的理解上,我國學者認為,出租人收取的租金是出租人所有權權益的體現(xiàn),并非對于機動車運行享有利益。事實上,決定機動車是否投入運行本身就是所有權權能的體現(xiàn),租金是所有人讓渡機動車占有,供承租人使用運行的對價,試圖將租金與機動車運行利益區(qū)別開來,不僅在方法上行不通,而且很難令人信服。在日本,運行利益不限于因機動車自身之運行而生的財產(chǎn)利益,基于心理情感的理由而發(fā)生的利益(如精神之滿足、快樂、人際關系的和諧等)也屬于運行利益。*李薇:《日本機動車事故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35頁。可見,我國學者是在極其嚴格的意義上理解“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在筆者看來,如果將“運行支配”理解為對機動車運行的直接的實際控制,那么只有機動車的駕駛人才是機動車運行的支配者,除此別無他人。易言之,我國學者對“運行支配”的理解無異于“實際駕駛”??赡苷驗槿绱?法釋[2012]19號第1條不再使用“機動車使用人”概念,直接將承租人稱為“駕駛人”。根據(jù)“實際駕駛”標準,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由機動車駕駛人承擔《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guī)定的侵權責任。
筆者認為,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判斷上,“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在我國缺乏適用的基礎。事實上,“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是為界定德國法上的保有者、日本法上的運行供用者而由學界提出并被司法判例廣泛采納的判斷標準。然而,無論是德國法上的機動車保有者責任還是日本法上的運行供用者責任,在性質上都屬于危險責任。具體來說,德國法上的機動車保有者責任是指德國《道路交通法》第7條規(guī)定的責任,該項責任是典型的危險責任,只在保有者證明損害是由不可抗力導致的,才能免除責任;*德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條規(guī)定:“機動車運行之際,致人死亡,身體或者健康受到傷害,或者物品受到損壞時,該機動車的保有者(Halter),對受害人負擔由此產(chǎn)生的損害的義務。如果該事故是因不可抗力所導致,那么可排除其賠償責任?!眳⒁婑R克西米利安·??怂?《侵權行為法》,齊曉琨譯,第270頁。日本法上的運行供用者責任是指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第3條規(guī)定的責任,該條責任在性質上也屬于危險責任。*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第3條規(guī)定:“為自己將機動車供運行之用者,因其運行而侵害他人之生命或身體時,對所生損害負賠償責任,但證明自己及駕駛人關于汽車之運行未怠于注意,且被害人或駕駛人以外之第三人有故意或過失,以及汽車無構造上之缺陷或機能之障害者,不在此限?!眳⒁娪诿?《日本侵權行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306頁。危險責任以特定危險的實現(xiàn)為歸責理由,其基本思想是對特定危險所導致的損害進行合理分配。*王澤鑒:《侵權行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3頁。其理論基礎在于,從事危險活動或者占有使用危險物的主體開啟、控制著危險源,并通過實施危險活動或占有使用危險物享有利益,因此,責令危險活動或者危險物件的支配者和受益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符合分配正義的理念。*克里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焦美華譯,第416頁。正是基于這一共同的理論基礎,德國法和日本法均采納了“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來判斷機動車保有者和運行供用者。
然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關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的規(guī)定與德國《道路交通法》第7條的機動車保有者責任、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第3條的運行供用者責任在歸責原則上具有根本性區(qū)別?!兜缆方煌ò踩ā返?6條并未采納單一的歸責原則,該條將機動車交通事故區(qū)分為機動車之間的交通事故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前者適用過錯責任,而后者是一種嚴格化了的過錯責任還是緩和了的危險責任,則在學界存在較大的爭議。總而言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關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的規(guī)定沒有采納單一的危險責任,因此,以危險責任為基礎提煉出的“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不能作為我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判斷標準。
綜上,《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guī)定的多元歸責原則決定了《侵權責任法》第49條在責任主體的判斷上不可能采納“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
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49條的規(guī)定,超出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的部分,原則上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有學者認為,該條規(guī)定了機動車使用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因為機動車使用人是機動車運行活動的直接支配者,對機動車的運行風險具有最為直接的預測和控制能力。*廖煥國:《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責任》,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92頁。顯然,此種認識將《侵權責任法》第49條作為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責任的基礎,并從該條的文義出發(fā),直接認定機動車使用人承擔無過錯責任。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第49條規(guī)定的“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并非獨立的請求權基礎,其規(guī)范目的僅僅在于指明責任承擔的主體。《侵權責任法》第48條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所謂“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guī)定”主要是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guī)定,因此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責任的基礎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而非《侵權責任法》第49條。
正如前文所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關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并未規(guī)定單一的歸責原則。該條將機動車交通事故劃分為機動車之間發(fā)生的交通事故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fā)生的交通事故。前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后者是一種嚴格化了的過錯責任還是緩和了的危險責任,則存在較大的爭議。
根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據(jù)此,使用人駕駛租借機動車與其他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應當按照其過錯程度承擔侵權責任。過錯責任的基本思想是對行為人主觀上過錯的非難和制裁,過錯構成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基礎。因此在租借機動車與其他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場合,租借機動車的使用人承擔交通事故責任的基礎在于其對事故的發(fā)生具有過錯。這與德國法的保有者責任以及日本法的運行供用者責任不同,因此,支配機動車運行風險并享有運行帶來的利益并不構成機動車使用者承擔責任的理由。
根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二)項規(guī)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jù)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jù)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jīng)]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該項到底規(guī)定了何種歸責原則,學界存在較大分歧,有過錯推定責任說、無過錯責任說、過錯推定加部分無過錯責任說三種觀點。事實上,在一項侵權行為中,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相互排斥的,不存在既以過錯為要件又不以過錯為要件的情形。因此,不存在過錯責任原則加部分無過錯責任原則這一歸責類型,試圖通過創(chuàng)設一項新型的歸責原則來解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二)項的規(guī)定,缺乏理論基礎。*周友軍:《侵權責任法專題講座》,第552頁。所以,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二)項的爭議主要有過錯推定責任說和無過錯責任說兩種。過錯推定說認為,機動車一方在無過錯的情況下仍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責任,是道路交通事故責任中采用“優(yōu)者危險負擔”,確認機動車性能強、回避能力優(yōu)的一方多承擔賠償責任的規(guī)則的適用,并非無過錯責任原則。*楊立新:《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歸責原則研究》,《法學》2008年第10期。無過錯責任說認為,根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二)項的規(guī)定,無論機動車一方有無過錯,均應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因此,機動車一方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筆者認為,過錯推定責任的經(jīng)典表述為:“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然而第76條第(二)項并沒有表達出這一層意思,因此過錯推定責任說不足采。從第76條第(二)項后段的規(guī)定來看,機動車一方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仍然要承擔一定比例的賠償責任,這完全符合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表述。但是結合第(二)項前段和中段來看,機動車一方有無過錯以及過錯大小直接決定著賠償責任的比例,這與危險責任的基本思想又有重大差異。盡管在危險責任原則中,亦有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但過失相抵中的“過失”主要是指受害人的過失,加害人有無過失通常不影響責任構成和責任范圍。
事實上,無論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二)項界定為嚴格化了的過錯責任還是緩和了的危險責任,都不可否認機動車使用人的過錯在責任劃分中具有重大影響。在司法實踐中,法院通常將交通行政管理部門作出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作為認定責任大小的最重要依據(jù)。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91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jù)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對發(fā)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笨梢娊煌ㄊ鹿守熑握J定書制作的主要依據(jù)是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行為的原因力,因此,機動車一方過錯大小直接決定賠償責任的范圍。機動車使用人駕駛他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其責任基礎主要表現(xiàn)為其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單純的支配、控制機動車運行并因此享有運行利益并不構成其責任的基礎。
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49條規(guī)定,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外,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正如前文所言,“相應的賠償責任”是指依據(jù)機動車所有人的過錯程度而承擔的按份責任。法釋[2012]19號第1條對所有人的過錯作了類型化解釋,根據(jù)該條的規(guī)定,在下列四種情形下,機動車所有人可以被認定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機動車存在缺陷,且該缺陷是交通事故發(fā)生原因之一的;(二)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無駕駛資格或者未取得相應駕駛資格的;(三)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因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駕駛機動車的;(四)其他應當認定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過錯的。據(jù)此,機動車所有人將具有缺陷的機動車租借給他人或者向無駕照、醉酒之人租借機動車,應被視為對機動車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具有“過錯”,機動車所有人應當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76條的規(guī)定承擔按份責任。然而,從體系上對《侵權責任法》第49條和第51條稍加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在規(guī)范效果上存在嚴重沖突。
《侵權責任法》第51條規(guī)定:“以買賣等方式轉讓拼裝或者已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辈粌H如此,法釋[2012]19號將該條的適用范圍擴大至“依法禁止行駛的其他機動車”。*法釋[2012]19號第6條規(guī)定:“拼裝車、已達報廢標準的機動車或者依法禁止行駛的其他機動車被多次轉讓,并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請求由所有的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彼^“依法禁止行駛的其他機動車”是指因不符合國家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而被依法禁止行駛的機動車。*奚曉明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道路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第87頁?!兜缆方煌ò踩ā返?1條規(guī)定,駕駛人駕駛機動車上道路行駛前,應當對機動車的安全技術性能進行認真檢查;不得駕駛安全設施不全或者機件不符合技術標準等具有安全隱患的機動車。因此,存在安全技術缺陷的機動車當然屬于“依法禁止行駛的其他機動車”。有疑問的是,出租缺陷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機動車出租人在保有機動車所有權的情況下,僅承擔按份責任,而缺陷機動車的轉讓人在喪失機動車所有權的情形下,卻要承擔連帶責任。不僅如此,拼裝車、報廢車本身就是具有嚴重技術缺陷的機動車,按照《侵權責任法》第49條的規(guī)定,出租拼裝車、報廢車發(fā)生交通事故,出租人僅承擔相應的按份責任。而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51條的規(guī)定,轉讓拼裝車、報廢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轉讓人須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從危險系數(shù)和事故發(fā)生概率來看,向無駕照、醉酒之人租借機動車遠遠超過拼裝車、報廢車轉讓行為,也即是說,與轉讓拼裝車、報廢車相比,將機動車租借給無駕駛資格或者醉酒之人,其行為的危險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拼裝車、報廢車轉讓人須與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而機動車出租人僅承擔相應的按份責任。顯然,《侵權責任法》第49條關于機動車出租人責任的規(guī)定與第51條的規(guī)定在價值取舍上有所失衡。
事實上,《侵權責任法》第49條關于“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的表述極具誤導性,從文義上來看,該條規(guī)定的是一項典型的過錯責任原則,機動車所有人按照其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即可。然而,機動車所有人將具有安全技術缺陷的機動車租借給他人或者將機動車租借給無駕照、醉酒之人,與其說是機動車所有人的過錯行為,毋寧說是一項高度危險行為。此時機動車所有人和承租人的行為完全符合《侵權責任法》第69條的構成要件,該條規(guī)定:“從事高度危險作業(yè)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睋?jù)此,機動車所有人和承租人作為高危行為的共同實施者,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guī)定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與德國《道路交通法》第7條規(guī)定的機動車保有者責任、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第3條的運行供用者責任在歸責原則上具有根本性差異。以危險責任為基礎提煉出的“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不能作為我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判斷標準。事實上,《侵權責任法》第49條也并未采納“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標準。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責任的基礎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風險開啟、危險控制、運行利益等均不構成使用人承擔責任的理由?!肚謾嘭熑畏ā返?9條與第51條在價值評價上存在嚴重沖突,立法者應當重新評估租借缺陷機動車或者向無駕照、醉酒之人租借機動車的危險性,規(guī)定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承擔連帶責任。
[責任編輯:趙守江]
On Tort Liability of Leasing and Lending Motor Vehicle
ZENG Jian-xin
(LawSchool,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rticle 49 of Tort Liability Law does not adopt the standard of actual control and operational interest to define the subject of motor vehicle accident liability. The user of the motor vehicle assumes for damages according to article 76 of Road Traffic Safety Law, which doesn’t provide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Accordingly, the risk opening, risk control and operating profit cannot constitute the reason for the users to take the liability. If the motor vehicle owners lend or lease the motor vehicle with safe or technical defects to others, or to the drunk drivers, or drivers without driving license, the risk of their behavior is not less than the behavior of selling scrap cars to others. Accordingly, legislators should re-evaluate the risk of such behavior of leasing. Accord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article 49 and article 51 in Tort Liability Law, if the owner of the motor vehicle is at fault for the damage, he or she shall bear the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liability.
motor vehicle;lease and lend;tort liability;joint liability
2015-06-02
曾建新(1972- ),男,廣東興寧人,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法學。
D 923.3
A
1002-3194(2015)06-00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