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宋春風
一位媒體微信運營人的親歷與“切膚之痛”
——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微信公眾號版權保護的思考
□ 文/宋春風
2015年初,新華社連發(fā)三稿,抨擊微信公眾號抄襲成風,一句 “1人原創(chuàng),99人抄襲”令人感同身受。作為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媒體微信運營人員,我對此種苦惱現象的體會更深、更具體。
作為廣西最大的傳媒機構和新聞內容生產者之一,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旗下各報及新聞網站的區(qū)域影響力巨大。依靠傳統(tǒng)媒體的策劃和采編實力,集團旗下15個微信公眾號:廣西日報、南國早報、當代生活報等,每天生產最多的廣西原創(chuàng)新聞內容,卻也因此成為微信抄襲風中廣西地區(qū)的最大受害者。
此外,抄襲范圍不僅僅局限在內容上,南國微生活“nanguowei”是南國早報網旗下生活資訊移動端品牌,昵稱“小南南”, 南國早報網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二者都已經獲得國家商標注冊,是南寧新媒體響當當的品牌!”,就連受法律保護的LOGO、昵稱“小南南”都被盜用……
微信公眾號抄襲之風嚴重到了什么地步?原創(chuàng)內容生產者們有何應對之策,能否起作用?就紙媒而言,原創(chuàng)內容的新媒體版權保護,路在何方?
廣西日報微信公眾號“gxrb2013”的一條微信曾創(chuàng)下兩個“廣西紀錄”:閱讀量最高、被抄襲次數最多。
2014年12月20日,廣西日報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原創(chuàng)微信內容《南寧-廣州動車票價、車次大曝光》,短短一星期內,閱讀量達86萬次,創(chuàng)下廣西微信公眾號單條閱讀量紀錄。同時,這條微信還創(chuàng)下了另一個紀錄——被抄襲次數最多。經搜狗搜索統(tǒng)計,發(fā)現這條由廣西日報微信編輯根據鐵路時刻表整理分析,圖、表、文比較每天廣西各個城市到廣州、深圳的動車數量、票價、運行時間的微信,竟有270篇標題和內文幾乎一模一樣的“孿生微信”,而如果算上稍作修改、“整合”了部分其他內容的,則達到812篇。這其中,僅僅128篇標明來源為“廣西日報”。但廣西日報微信版權聲明要求“轉載前須獲得書面同意”, 0篇獲得授權。
廣西日報微信公眾號“gxrb2013”的遭遇不是個案?!赌蠂鐖蟆肥菑V西影響力最大的都市報,其微信公眾號“gx_ ngzb”在廣西也極受歡迎,卻也無奈成為眾多公眾號的“奶媽”。《南國早報》新媒體中心副主任鄧盛龍表示,所負責公眾號的每日原創(chuàng)內容被大量抄襲,有的公眾號“抄”成習慣,一周至少抄襲3次。廣西“三月三”節(jié)日期間,《南國早報》發(fā)布微信《全國人民周一都在上班,廣西人笑了》,立刻被30個微信公眾號“借鑒”;《全國人民周二都在上班,廣西人笑了》,很多《全國人民今天都在上班,廣西人笑了》又大量出爐。而《美味的草莓,有可能是“溫柔殺手”,昨天已有南寧的小伙伴中招!》《南寧一富商為壯陽花144萬宰殺3只老虎》等閱讀量過5萬的微信,也被20多家廣西、廣東的公眾號一字不改地抄襲。
如何保護微信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廣西日報》《南國早報》自2013年誕生之日就一直努力探索。兩個微信號運營后不久,編輯發(fā)現抄襲問題嚴重,不約而同地在兩個微信號每條微信末尾注明了版權聲明:“本微信號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獲得合法授權的,應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
但與瘋狂的逐利相比,一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式聲明收效甚微。聲明掛出半年多,隨著微信、公眾號越來越火,《廣西日報》與《南國早報》的微信號被抄襲現象也愈發(fā)嚴重。
今年1月22日,騰訊終于“亮劍”,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原創(chuàng)聲明”功能。向微信系統(tǒng)申請了原創(chuàng)聲明的微信文章發(fā)布后,當其他用戶在微信公眾平臺轉發(fā)已進行原創(chuàng)聲明的文章時,系統(tǒng)會為其注明出處。
但效果差強人意。第一,業(yè)內對“抄襲”“整理”“借鑒”并沒有一條約定俗成的界線。不少“精明的”公眾號編輯將同一篇微信內容“上下騰挪”改換次序,或稍微添加內容,成功躲過“原創(chuàng)聲明”系統(tǒng)審查。第二,即使系統(tǒng)成功地對抄襲文章標明出處,但如此一個輕描淡寫的動作,對抄襲者并沒有警示作用。
鑒于第二點,2月3日,騰訊微信發(fā)布《微信公眾平臺關于抄襲行為處罰規(guī)則的公示》,對微信公共號作品抄襲等侵權行為做出從刪文到封號等相應的處罰。4月份起,騰訊將“原創(chuàng)保護”功能擴展到自媒體,收到內測邀請的自媒體也可同樣“享受”此原創(chuàng)保護資格。
但這幾個“大招”實際的執(zhí)行效果仍不如意。騰訊出手的兩個多月來,《廣西日報》《南國早報》微信公眾號的編輯不只一次收到類似騰訊微信回應:您關于XXX的抄襲侵權舉報證據不充分,未予以通過。如何達到證據充分?如何界定“抄襲”“整理”“借鑒”?在業(yè)界尚無定論時,騰訊微信似乎對此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就紙媒而言,舉報互聯網抄襲侵權仍是一條舉證難、時間長、投入大、回報少之路,這正是現實中不少被侵權公眾號放棄舉報的原因。而抄襲者卻因抄襲成本低、見效快、風險小、回報大,毫不避忌地繼續(xù)侵權。
事情似乎在2015年4月下旬有了轉機。4月22日,國家版權局正式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規(guī)定互聯網媒體轉載他人作品,應當遵守著作權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必須經過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并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及作品來源。
僅僅兩天后,4月24日,廣西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柳州市首例“自媒體”著作權案:廣西柳州一家科技公司微信公眾平臺未經許可轉載他人拍攝的照片且未署名,一審被判賠償原告2800元并在當地媒體上公開道歉。
國家版權局此一通知,雖然從法律層次來說,還不屬于法的范疇,打官司沒辦法引用,但對規(guī)范國內網絡媒體發(fā)展環(huán)境、拒絕提供“免費午餐”提供了一項重要依據,對傳統(tǒng)媒體維護自身版權打了一劑“強心針”。
同時,執(zhí)法和管理部門仍必須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加大著作權行政處罰力度,開展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以迅速警醒相關從業(yè)人員。
第二,提高判賠標準,引入懲罰性賠償機制,并降低舉報門檻。在柳州市首例“自媒體”著作權案中,勝訴的原告梁先生表示,此次官司共耗時半年時間,光是交通、電話費即支出4000元。但是,其花費大量時間拍攝的4張照片,僅獲得了2800元的賠款,而被告的一次廣告收入或許就超過了此數字。這樣費力不討好的維權,打擊不了侵權者,也無法激發(fā)原創(chuàng)者的再創(chuàng)作積極性。
另一層面,而作為微信平臺提供商,騰訊應提供此兩項服務:第一,配合《關于規(guī)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提供支付功能,實現“先授權、先付費、后使用”。第二,仿效成熟穩(wěn)定的全球多個論文原創(chuàng)性/抄襲檢測系統(tǒng),盡快推出微信原創(chuàng)性/抄襲檢測系統(tǒng),解決當前原創(chuàng)者、抄襲者、騰訊微信之間關于是否抄襲的爭議。
(作者是《廣西日報》新媒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