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江蘇省射陽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 224300
20例子宮瘢痕妊娠臨床診斷及治療分析
李健江蘇省射陽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224300
摘要目的:探討子宮瘢痕處妊娠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方法:選擇子宮瘢痕處妊娠患者20例作為分析對象,2例入院時已出現失血性休克癥狀,行剖腹探查術,其中1例行子宮次全切除術,1例行瘢痕妊娠組織切除術;藥物治療加清宮術10例:甲氨蝶呤20~40mg,隔日1次,肌內注射,4~5次為1療程,并配合口服米非司酮50mg bid后行清宮術;介入治療8例,雙側子宮動脈髂內栓塞加甲氨蝶呤灌注,48h內行清宮術,術后動態(tài)監(jiān)測血β-HCG及腹部B超。結果:10例藥物治療患者中1例清宮術后仍出現大出血而實施子宮切除術。20例患者隨訪6~12個月,血β-HCG恢復正常,除2例子宮次全切除術外,18例患者恢復正常月經,子宮恢復正常形態(tài),3例再次妊娠。結論: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處的妊娠危險和危害性大,需要進行早期的診斷,并采取相關措施進行治療終止妊娠。
關鍵詞子宮瘢痕處妊娠診斷治療
子宮瘢痕處妊娠是孕囊著床于前次剖宮產瘢痕處的異位妊娠,隨著剖宮產手術的增多,子宮剖宮產瘢痕處絨毛植入,子宮肌層內妊娠的病例有所增加,此種病例如未早期發(fā)現并及時治療,常有子宮穿孔、大出血等嚴重后果[1],因此,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極為重要。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診治子宮瘢痕處妊娠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診斷及治療,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4年6月診治子宮瘢痕處妊娠患者20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42歲,平均年齡(30.67±4.34)歲;孕次l~5次,平均孕次(2.23±0.56)次;產次1~2次,平均產次(1.32±0.25)次;均為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剖宮產距本次妊娠最短2年,最長8年,平均(3.97±1.30)年;孕52~74d,平均(59.43±7.45)d。
1.2臨床表現大部分患者合并無痛性陰道出血,體征不明顯。婦科檢查宮頸部稍軟,宮頸外口無擴張,子宮體無明顯增大。
1.3輔助檢查(1)β-HCG:268~4 894mIU/ml,平均(906.35±231.29)mIU/ml。(2)B超提示:子宮頸管正常,子宮腔內無妊娠囊,子宮前壁下段見不規(guī)則回聲,直徑15~68mm,平均直徑(28.87±7.36)mm,周邊可見血流信號。
1.4治療方法20例患者中2例入院時已出現失血性休克癥狀,行剖腹探查術,其中1例子宮次全切除術,1例子瘢痕妊娠組織切除術。藥物治療加清宮術10例,具體方法:甲氨蝶呤20~40mg,隔日1次,肌內注射,4~5次為1療程,并配合口服米非司酮50mg bid,同時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及止血支持治療,治療根據B超及血β-HCG復查結果決定治療方案,如B超示子宮峽部包塊縮小,血β-HCG<500mIU/ml,即在超聲引導下行清宮術。介入治療8例,行雙側子宮動脈髂內栓塞加甲氨蝶呤灌注,48h內行清宮術,術后動態(tài)監(jiān)測血β-HCG及腹部B超。
2結果
10例藥物治療患者中1例清宮術后仍出現大出血而實施子宮切除術。20例患者隨訪6~12個月,血β-HCG恢復正常,除2例子宮次全切除術外,18例患者恢復正常月經,子宮恢復正常形態(tài),3例再次妊娠。本組病例術后均得到病理診斷證實。
3討論
子宮瘢痕處妊娠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臨床多認為與剖宮產及子宮切除等手術史有關[2],人工流產、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等多次手術操作造成子宮內膜及肌層連續(xù)性中斷損傷、修復不全、血供明顯減少,手術切口愈合不良,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處無血供,內膜未完全修復,有細縫隙在瘢痕處形成,導致孕卵侵入妊娠[3]。同時,還可能與子宮內膜炎、子宮蛻膜層發(fā)育不良有關[4]。
由于該病早期無典型臨床表現,且發(fā)病率不高,臨床醫(yī)生尤其是基層醫(yī)生在診療過程中對該病沒有正確的認識,僅通過常規(guī)的婦科檢查判斷病情,因此容易導致臨床漏診、誤診的發(fā)生,部分病例由于診斷延誤,處理不當以致大量陰道流血或發(fā)生子宮破裂等而不得已行子宮切除術。如何早期診斷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近年來隨著診斷水平及對本病認識的提高,早期診斷率有了較大的提高,以下幾點有助于本病的診斷:剖宮產史;停經后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無明顯腹痛;婦檢子宮峽部膨大;超聲示剖宮產瘢痕處明顯膨大,可見孕囊或混合性團塊附于該處,并向外突出,突向膀胱包塊外緣距漿膜層較薄,局部血流豐富,子宮上部空虛,形似葫蘆;血β-HCG低于正常的妊娠周數,其中超聲是診斷子宮瘢痕妊娠最為直觀、準確簡便的手段,經陰道超聲檢查是診斷子宮瘢痕處妊娠的首選方法[5]。對于超聲檢查未能獲得典型圖像的可疑子宮瘢痕處妊娠患者,可采用MRI檢查。此外,宮腔鏡檢查發(fā)現病變區(qū)域呈紅色樣改變也可確診。
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處妊娠為妊娠胚囊種植于剖宮產后子宮瘢痕處,子宮瘢痕處肌層較薄,血管及結締組織增生,當胎盤剝離時,可導致切口部位出現破裂,流產時容易出現大出血,且難以控制,增加了行全子宮切除術的危險,對婦女的生命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6],由于子宮瘢痕處妊娠最終可發(fā)展為致命性出血,因此,一旦確診即應行干預治療。臨床治療子宮瘢痕處妊娠主要采取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不同的治療方案要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考慮實施[7],根據患者癥狀、體征、血HCG值、B超所示妊娠包塊大小及子宮切口處肌層厚度、育齡胚胎存活情況等資料,制定安全有效的個性化治療方案,達到“殺死胚胎、排出孕囊、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目標[8]。若出現子宮破裂或陰道大出血,輸血搶救抗休克同時行剖腹探查術,行妊娠病灶切除術;對于無生育要求者子宮切除術,若能早期診斷,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經濟許可,行雙側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特別適用于高血β-HCG值患者[9]。需保留生育功能者可采用藥物保守治療,待血β-HCG值下降后行刮宮術,藥物治療目前主要使用氨甲蝶呤,氨甲蝶呤用法有全身和局部兩種,有學者認為當血β-HCG值<5 000IU/L時應采用肌肉注射,當超過5 000IU/L時,全身與局部聯合用藥治療效果更為理想,且安全性較高,刮宮過程中不必急于一次性完全清宮,可給予促宮縮藥物,并陰道填塞紗條止血,待血β-HCG值進一步下降后,再行刮宮手術。本文20例患者隨訪6~12個月,除2例子宮次全切除術外,18例月經正常,子宮恢復正常形態(tài),3例再次妊娠。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臨床雖然少見,但是容易誤診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對于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的治療需要進行早期的診斷,通過B超等可以做出準確的診斷,從而有利于及早采取相關措施終止妊娠。在對剖宮產婦女再次妊娠時,應慎重對待人工流產或清宮手術,一旦發(fā)現出現先兆流產不全流產等癥狀時,應慎重妥善處理,可進行全面必要的檢查,確診有無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處妊娠情況,再選擇治療方式,從而提高工作質量。同時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術后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促使子宮切口愈合良好,做好避孕指導工作,降低反復流產率對降低子宮瘢痕妊娠的發(fā)病率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程同銀,李惠珍.剖宮產瘢痕妊娠32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7):49-50.
[2]魯海燕,張文華,單君,等.經陰道手術治療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31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2(12):917-921.
[3]宋蕾,王一凡,張麗,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治剖宮產子宮疤痕妊娠中的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9):1541-1542.
[4]吳琳琳,劉欣燕.剖宮產瘢痕妊娠的臨床診斷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21(4):282-283.
[5]中華醫(yī)學會計劃生育學分會.剖宮產瘢痕妊娠診斷與治療共識〔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92(25):1731-1733.
[6]張弦,代敏,嚴志漢,等.MRI對剖宮產子宮瘢痕妊娠的影像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9):1380-1382.
[7]王細文,李家福,陳紅,等.腹腔鏡在子宮瘢痕部位妊娠處理中的應用〔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3,14(1):34-35.
[8]陳繡瑛,黃麗麗.剖宮產瘢痕妊娠的治療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21(2):138-140.
[9]黃業(yè)妮.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部妊娠8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4):88-89.
(編輯楊陽)
收稿日期2014-11-24
中圖分類號:R71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16-2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