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菁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00)
淺談儒家“仁、義、禮、智”
于菁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00)
儒家倫理源于周公所創(chuàng)立的德政思想和禮樂制度??鬃右匀蕿樽罡叩赖略瓌t,以禮為仁的表現(xiàn)形式,把道德行為和修身濟世聯(lián)系起來,強調道德的自覺性和社會功用。
孟子;儒家;仁義禮智;倫理思想;道德原則
在儒家倫理思想中,“仁”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叭省笔强鬃蛹捌淙寮覀惱硭枷氲闹匾獌热莺椭饕獦酥?,也是其道德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作為一個基本的道德原則,它是人們處理各種道德關系和調整各種利益關系的根本準則,它貫穿于儒家倫理思想的全部內容之中,也鮮明地、集中地體現(xiàn)著孔子及其儒家倫理思想的本質和特點,其他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具體道德關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這個基本原則的補充、展開和具體表現(xiàn)??鬃右越?,“仁”的思想一直為歷代儒家學者所重視,并成為儒家道德理論乃至整個思想學說的核心。正因為如此,有人說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學說就是“仁學”。孟子進一步概括出了仁義禮智“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正是這些以惻隱、羞惡、辭讓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內在的道德情感,使人超越了自然狀態(tài),并與禽獸區(qū)別開來,也使人在任何道德處境中,都保持著人之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在孟子看來,是否具有仁義禮智“四端”,也是人與非人相區(qū)別的標志:“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同上)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可貴,就在于人是從仁義禮智的道德理性出發(fā)來選擇自己的行為,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的。人之所以是天地間的精華,是萬物之靈,就在于人是社會的人,是具有道德理性的人,并且是以仁義禮智的道德要求作為其行為的出發(fā)點及其評判標準的。從人之本性的角度來看,“仁”是人的本然之善心,是人本來就具有的善良意志,是人的本質之所在。在人性問題上,儒家雖然也存在不同觀點的爭論,但一般說來,大多數(shù)儒家學者都承認和肯定人性有趨善的傾向,認同人具有善良本性的觀點。之所以說天地之間人為貴,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在于人有善良意志,具有“仁義禮智”之心。孟子說:“仁,人心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H嗜吮厣朴隗w貼別人。因己之所欲體貼別人,告別人之所欲;因己之所不欲體貼別人,知別人之所不欲。因己之所欲,知別人之所欲,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因己所不欲,知別人之所不欲,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義可以包仁,是仁的行為,必亦是義的行為。仁涵蘊義,是義的行為,不必是仁的行為。儒家說無條件地應該,有似乎西洋哲學史中的康德。但康德只說到義,沒有說到仁。
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義是人所當行之路,是所謂“當然而然,無所為而然”者(陳淳語)。所謂當然的意義,就是應該。義是道德方面的應該。這種應該是無條件的。就是所謂“當然而然,無所為而然”就是所謂的義,義是道德行為之所以為道德行為之要素。儒家所謂義。有時亦指在某種情形下辦某種事的在道德方面最好的辦法?!傲x者,宜也”(《中庸》),就是適宜、合理、正當?shù)囊馑?。儒家重義,義是處理個人和群體、物質利益和精神原則之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代表社會行為的原則性和崇高性,所謂“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像仁一樣,儒家也認為義比個人生命還重要,必要時應做到“舍生取義”。義利問題是儒家倫理的基本問題,一般說來,儒家強調義利統(tǒng)一,以義生利,反對惟利是圖,見利忘義。一個人無條件地做他所應該做的事,其行為是“無所為而然”。一個人以做某種事為手段,以求達到其自己的某種目的,其行為是“有所為而然”。用儒家的話說,有所為而然的行為是求利,無所為而然的行為是行義。這種分別,就是儒家所謂“義利之辨” 。義利之辯發(fā)端于春秋時期,主要有三種思想傾向:一是以義為本,居利思義,思義為愈;二是事利而已,趨向唯利去義;三是言義必及利??鬃友刂粤x為本的趨向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義利觀,奠定了儒家道義論的基礎。這一點,是儒家所特別注重的。
禮是人所規(guī)定行為的規(guī)范,擬以代表義者。于上文我們說,義的內容是利他。禮的內容亦是利他。所以《禮記·曲禮》說:“夫禮,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痹谌寮业浼?,禮有三重含義:即禮法、禮義與禮儀。禮法指政治與社會制度,如孔子所說“為國以禮”(《論語·先進》),荀子所說“禮者法之大分”(《荀子·勸學》)。具體地說,禮法指宗法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家族制度。禮義指人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屬于道德的體系。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這些“禮”都屬于道德規(guī)范。禮儀指人際交往中的儀節(jié),表示自己身份和對對方身份的尊重,也包括傳統(tǒng)風俗習慣,稱為禮俗,如《中庸》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在運用上,孔子強調“仁”、“禮”統(tǒng)一,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就是說在禮節(jié)背后必須有仁德的實質。儒家強調“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義與禮儀可以通用,都屬于倫理道德規(guī)范,是文明的重要標志。
智是人對仁義禮的了解。人必對于仁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仁的行為。必對義有了解,才可以有義的行為。必對禮有了解,然后他的行為才不是普通的“循規(guī)蹈矩”。人欲求高的境界,必須靠智。《新原人》中的話說,人的了解,可以使人到一種高的境界,但不能使人常住于此種境界。雖是如此,但若沒有了解,他必不能到高的境界。照以上所說,則仁義禮智,表面上雖是并列,但實則仁義與禮智,不是在一個層次的。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保ā睹献印るx婁上》)這句話就表示仁義禮智的層次不同??鬃诱f:“知者不惑?!保ā墩撜Z·子罕》)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公孫丑上》)說明“智”是聰明、智慧,是指人明斷是非和善惡的能力,故是道德品質之一。這表明,在儒家傳統(tǒng)里,“智”不僅是認識論上的智,更是道德理性上的智。對任何事物都要處理得很平實,智要通過禮來完成。它是理性的,但不是工具理性,而是道德理性和目的理性。
在儒家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次以“仁義禮智”四德并提。他從人之深層細微的心理情感活動尋求仁愛之心的內在根據(jù) ,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他提出仁宅義路、居仁由義 ,從內在與外在、基礎和行為的統(tǒng)一確立了“仁義”道德的根本內核和道德人生的基本取向。由此,他從行為的節(jié)制和形式的修飾、道德的認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義上確立了禮與智在道德體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終 ,仁義禮智四位一體,相依互補 ,恰成一完整的范疇系統(tǒng) ,構建為人道的全部蘊涵。
B82-052
:A
:1671-864X(2015)10-0039-01
于菁(1989—)女,漢族,河北張家口市人,藝術碩士,單位:四川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綜合媒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