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曉
“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德育一向給人的感覺就是大、空泛,且一貫盛行的道德說教屢遭詬病,如何進行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不僅從思想上重視,更要從方法上細細思量。
公安縣斗湖堤小學從實際出發(fā),從小處著手,將敘事研究作為德育的切入口,讓研究從“高堂”走向“廟宇”,讓教師對研究不再畏難,讓道德教育于無聲處滲透學生心靈。
讓自己的研究“接地氣”
現(xiàn)在很多學校的教科研工作還停留在“說起來重要、想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狀態(tài),如何解決這個“想法”“做法”兩張皮的問題呢?現(xiàn)在筆者結合參加的荊州市“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道德敘事的體驗式德育在斗湖堤小學的實踐》研究感悟,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研究微專題,解決大問題
本課題所謂的道德敘事,就是最廣泛意義上的“故事”,研究的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尋找自己的故事,設計自己的故事,踐行自己的故事,提煉自己的故事”的能力和自我欣賞、自我接納、自我提高的價值取向,整個研究的思路是行動研究,也是實證研究,更是案例研究。
在該課題的頂層設計上,筆者引導教師們重視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發(fā)現(xiàn)小問題,例如,課題組將原本升旗儀式上沿用多年的“國旗下講話”和“每周一星講話”進行了改革,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將周一集會教育調(diào)整為“美德引領成長”的講故事明道理教育,“每周一星講話”調(diào)整為“我身邊的感動”來挖掘身邊的感人故事,稍作改變讓人眼睛一亮,一件件看似不搭界的小事演繹成“講自己的故事,做主人”小專題。二是解決小問題。通過“班級故事漂流本”,課題組衍生出“寫處事的感受,品心得”這個微型專題,把一個個看似微小的問題當成一個個專題來研究,給自己一個研究期限,設定一個具體的研究目標。這樣一段時間之后,教師或許可以通過相關的微課題研究來解決某個一直頭疼的問題。三是整合真問題。課題組通過“師生、父母寄語”“班級小星星評選”“年度校園之星評選”“感動斗小十大故事人物評選”一系列活動,衍生新的微型專題——評自我的價值,促成長,讓問題得到“順藤摸瓜”式的解決。一系列活動中,三個微型專題看似獨立,但絕非“頭疼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講究的是小問題之間的整合,形成了“提供展示平臺,讓學生在講、寫、評中感受成長樂趣”這個大專題,推動課題“滾雪球”式發(fā)展。
二、動筆微記錄,積累大經(jīng)驗
教育教學中缺乏的往往不是問題,而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睛,教師要學會把問題“說”出來、“記”下來,留住“問題”,學會記錄,學會思考,就形成了大經(jīng)驗。
下面是課題研究中的一個片段:
課堂上,教師講了謙讓的道理,他問學生:“春游時,你帶了兩個蘋果,而同學小明卻什么水果也沒帶,這時,你該怎么辦?”全班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讓一只最大的蘋果給小明?!苯處熜α?,認為這節(jié)課成功了。但是到了午飯時間,八個蘋果堆放在桌上,每人一個,教師發(fā)現(xiàn)班上很多小朋友在拼命爭搶大點的蘋果,小一點或有點爛痕的蘋果,大家都不肯要。
這樣的困惑很多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不當回事就讓它溜走了。困惑的產(chǎn)生,常常是一瞬間,學會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問題;要留住困惑,不僅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話,把困惑“說”出來、“記”下來。這樣,“問題”就會源源而來,“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日積月累,你就會感到自己的成長。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真正的教科研是“自己寫,寫自己”,有許多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財富不加整理,真是資源浪費。其實每一名學生就是一個個案,每一節(jié)課也是一個個案,每一名一線教師擁有豐富的案例資源,要好好整理,這樣在做研究時就能信手拈來。
三、開展微討論,迸發(fā)大火花
要讓研究接地氣,一個很重要的抓手就是把課題研究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把“蹲下來和孩子對話”的研究精神引入課堂生活之中。課題組選擇了一節(jié)語文課《司馬光砸缸》,請觀察以下案例:
師:你覺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嗎?
生1: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來,只有司馬光的辦法又快又好。
生2:我覺得司馬光的辦法不好,砸了公園的缸,有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3:對,小石頭都會砸傷人,這么大的石頭真的會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4:缸片飛出來,還會把外面的小朋友砸死。
師:這幾位小朋友真會動腦筋!
其實,該文主要贊揚司馬光在關鍵時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的精神。而大智大勇的司馬光卻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學生批了個體無完膚,大部分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嚴重偏離了課文的原意。學生們的討論讓聽課的教師們大笑,更讓他們陷入了深思。
筆者及時抓住這個案例,組織課題組成員就“怎樣把握課堂對話的火候”進行了現(xiàn)場診治。我們沒有請專家輔導,只給教師布置了三道討論題:學生果真在參與討論嗎?教師參與討論指導了嗎?課堂討論多多益善嗎?從課堂觀察的角度,教師們在小型討論中,完成了三個“規(guī)定動作”,還延續(xù)出更多的相關 “自選動作”:譬如,如何避免用“滿堂論”代替“滿堂灌”?如何避免討論中只“作”不“合”、只“議”不“思”、只“說”不“聽”?有的學生搞“一言堂”,或者說不著邊際的“題外話”的原因是什么?很多教師確實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個小組之間,看似很忙,是不是擺樣子,裝門面?有的教師不知所措地在講臺邊等待,在想什么?有的教師為了趕時髦,取悅聽課教師,根本不考慮教學是否需要,一堂課總免不了幾次搬出課堂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課堂討論成了上公開課必備的“行頭”,成了花瓶,如何解決?有的討論內(nèi)容幾乎是清一色的識記層次的“是什么”,這樣的課堂討論有必要嗎?等等。
看來有意義的小討論不僅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類對話可能只涉及一些小話題,但有時可能迸發(fā)出大的思想火花。
四、進行微反思,成就大作為
課題組提倡的微反思大多是一種即時性反思和延遲反思,形式、地點靈活,不容易引起課題組所有教師的反感。相反,這種形式的反思可以激發(fā)教師的工作興趣,并逐漸成為教師平時的一種工作習慣。我們發(fā)現(xiàn),課題的微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相關的微反思工作,自己的研究自己做主,自己的問題自己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變得更具理性色彩。作為課題研究的小反思,應該是持續(xù)的、不間斷的、系統(tǒng)的,它擺脫了零散片段反思的狀態(tài),將反思滲入平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接地氣的微科研、微教研、微行動的起點和視角可能都是微小的,但眾多的“微”匯聚起來將會是“大”。借助這個課題,用四句話“自主研究非不可,因小而大敲門磚。自立立人促成長,自覺覺人會多贏”結束吧。
(作者單位:公安縣斗湖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