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2015年第五期《紅廣角》中刊發(fā)了惠州市委黨史研究室課題組文章《廖承志與惠州淵源史論》的文章。文中提到“通過位于惠州城內橋東上板塘70號的東湖旅店完成中轉的就超過100人,包括柳亞子、張瀾、何香凝等著名人士。”以上引用內容出現(xiàn)兩處值得商榷的地方,筆者在此處給予指出,不對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一是當時盧偉如設站的地方是“東湖酒家”,并非東湖旅店。而東湖旅店這個稱呼已經為各個報紙媒體所接受。①二是柳亞子父女與何香凝一家并未入住東湖酒家。當然這樣籠統(tǒng)的說法又出現(xiàn)在了今年5月9日的《東江時報》:《東湖旅店:香港秘密大營救——曾營救包括柳亞子、張瀾、何香凝、鄒韜奮、茅盾等著名人士在內百余人》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的文章。因而有必要對這一史實加以澄清。
下面本文對何香凝的脫險之路加以說明:
何香凝一家與柳亞子父女是稍晚些時候由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謝一超等人奉連貫的命令營救出香港敵占區(qū)的。路線為:香港——長洲島——汕尾——興寧——韶關,并未經過惠州,與鄒韜奮、茅盾等人線路不同。②
交通員在護送何香凝撤離時,她對什么東西都舍得不要,唯獨對收藏多年的字畫視如珍寶,加在一起足足有幾箱??墒?,空著手走都不容易穿越敵人的封鎖線,這幾個箱子又怎么能不被檢查呢?交通員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們把字畫藏到棺材里面,叫十幾個武工隊員裝成送葬的樣子,頭扎白布,身披重孝,按當?shù)剞k喪的風俗,哭哭啼啼、吹吹打打地穿過“皇軍”的封鎖線,許多日本兵還圍在一起看熱鬧呢!
何香凝一家在謝一超的愛人護送下,1942年1月15日凌晨3點登上了帆船。慶幸的是,前半夜頻繁出動的日軍巡邏艇此時也疲憊不堪,都回去休息了。一行人乘小船好不容易才漂到長洲島,又換了一艘由港九游擊隊聯(lián)系的有三條桅桿的大機帆船,轉往汕尾。
因為當時敵人要沒收一切機器,船主只好把機器拆下,沉入海底,機帆船變成了布帆船,完全靠風力行駛。這樣一來,本來兩三天就能到達的航程,由于海上無風,竟在海面漂泊了七天七夜。
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爛船漂泊”,他們時刻走在死亡的邊緣。船上的淡水和食物都吃完了,大家心急如焚,幸而碰上東江游擊隊劉培領導的海上護航隊的船只。他們聽說船上坐著何香凝老太太一家,當即送來燒雞、雞蛋和奶粉,還送來幾籮筐番薯,并裝足了淡水。后來何香凝感慨之余,作詩一首:
水盡糧空渡海豐,
敢將勇氣抗時窮;
時窮見節(jié)吾儕責,
即死還留后世風。
何香凝是國民黨元老。在汕尾港上岸后,她即向國民黨軍隊駐海豐城保安二團團長鄧龍啟提出保護要求。鄧礙于何香凝國民黨中央委員的身份,讓她住在了自己的公館中。何香凝的兒媳不愿公開身份,則前往海豐城東門邊的“春利旅店”。謝一超則以朋友身份擔任何香凝婆媳間的交通員。
海豐人民得知何香凝脫險,興高采烈地歡迎她。何香凝不顧疲勞,隨即在當年澎湃領導農民運動的海豐紅場作抗戰(zhàn)救亡演講,還到農村號召民眾投身抗日救亡運動。這一系列活動,引起海豐當局的極度不安,國民黨當局派人把何香凝一家接走,經興寧,送到韶關。何香凝在韶關獲悉愛子廖承志被捕由廣東樂昌解押江西泰和,她在韶關住了一年多,四處奔走營救未果,才于1943年4月由共產黨人護送到了桂林。桂林是當時抗戰(zhàn)的大后方,是進步人士的聚集地。何香凝一家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以賣畫為生,先后在陽朔、樂平、八步等地繼續(xù)從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endprint